第1题:
东汉名教
名教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兴盛于东汉中期,但它的形成却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是汉代统治者长期推行孝治的产物。
第2题:
名教
儒者应名设教谓之“名教”,“名教”是指儒者提倡的以官长君臣之义为主来正名定分的礼教。
略
第3题:
在()时期佛教传入,后来又产生了道教。
第4题:
干支纪年通行于()。
第5题:
谈谈名教与自然的理论
第6题:
嵇康早期推崇名教,后由于经历政治变乱转而怀疑、批判名教,认为礼法是扰乱社会的罪魁。
第7题:
如何评价嵇康的名教致乱论?
第8题:
下面的观点哪个是郭象提出来的()。
第9题:
以下关于霍桑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第10题:
西汉末年
东汉前期
东汉末期
东汉中期
第11题:
东汉光武帝
东汉桓帝
东汉明帝
东汉献帝
第12题:
全真保性
各自性足
名教即自然
名教出于自然
越名教而任自然
第13题:
"名教出于自然"
三国魏时以夏侯玄、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贵无派关于名教与自然关系问题的伦理观点。玄学贵无派思想家为挽救当时名教所面临的危机,以道家崇尚自然无为的道德理论,代替了汉代的神学迷信欺骗,来论证名教的合理性,提出此说。王弼说:“朴,真也。真散则百行出,殊类生,若器也。圣人因其分散,故为之立官长,以善为师,不善为资,移风易俗,复使归于一也。”又说“五教之母,不皦不昧,不恩不伤。”认为真朴之德是名教百行的本源,自然是名教之母。主张贵名教之精神实质而不要贵名教之繁文缛节,守“自然”这个“母”,存“名教”这个“子”,最终会有“仁义可显,礼敬可彰”的效果。“名教”出于“自然”的思想,是具有对立倾向的儒道两家伦理思想的初步融合,把封建秩序说成是自然的秩序,美化了封建制度及其道德。
略
第14题:
()被史书记载为“朝野崩离,纲纪文章荡然矣”。
第15题:
下列哪一项不是魏晋玄学时期的思想?()
第16题:
名教与自然
第17题:
道教为什么以道名教呢?
第18题:
西汉末,儒学中的神秘成分增大,发展出()。东汉则给予其官方身份,使之成为东汉政治思想的主流。
第19题:
作为一名教师享有哪些权利?
第20题:
越名教而任自然
第21题:
天人合一
谶纬之学
纲常名教
玄学政治
第22题:
对
错
第23题:
第24题:
西汉末年
东汉前期
东汉中期
东汉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