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清末新政的深度比不上戊戌变法,体现出了清王朝改革只是为了维护政权而非真心改革。”相关问题
  • 第1题:

    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下列改革改变了社会性质的有( ).

    ①商鞅变法②戊戌变法

    ③日本明治维新④罗斯福新政

    ⑤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A.①③⑤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正确答案:A
    A[解析]戊戌变法的领导阶级为资产阶级,资产阶级本身的局限性和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的特性决定了其最终结果,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只能算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罗斯福新政中,改革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自我调节的一种手段,也没有改变社会性质,故排除②、④,可选出A项.

  • 第2题:

    简述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措施。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19世纪末,美国抛出“门户开放”政策,列强将中国视为可瓜分的稳定市场。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携光绪西逃,震撼了中国朝野。清政府被迫实行“新政”,改革图强,教育是其中的一部分,其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颁布新学制。1902年,在管学大臣张百熙的主持下拟定了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8月15日奏呈颁布,通称《钦定学堂章程》,因该年为壬寅年,又称壬寅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刺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
    壬寅学制虽经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第二年,即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又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1月颁布执行。
    (2)废科举,兴学堂。科举制度一直是清末影响新式学堂发展的重大障碍,所以在制定学制的同时,就开始了如何处置科举考试的讨论。总的来看,科举制度从改革到废除共经历了改革科举内容、递减科举中额、到完全废止三个步骤。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下诏乡试、会试一律停考,各省岁科考试也随即停考,至此,共实行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考试,终告废除。
    (3)建立教育行政体制。随着新学制的颁布实行,教育的行政体制也发生了变化。1905年,中央成立了学部,并将原来的国子监并入学部。学部的最高长官叫尚书,1906年各省设提学使司,专管全省教育事务,设提学使一员。随后,又在府厅州县设劝学所,为各府州县的教育行政机构。劝学所设总董一人,下分若干学区,每区设劝学员,具体管理学务。
    (4)制定教育宗旨。中国近代教育宗旨的正式颁布是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当时科举制度废除,学制已推行,中央学部已建立,为形式所需,由学部明定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正式宣布的教育宗旨。
    此外,这一时期,因新政的实施,留学教育再掀热潮,以日本和美国为主,虽非新政的内容,但它是新政直接导致的一种后果。

  • 第3题:

    庆历新政是统治集团内部为了改革弊病而进行的一次努力。回答下列题:
    范仲淹在( )中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案

    A.《答手诏条陈十事》
    B.《明定国是诏》
    C.《统筹全局折》
    D.《万言书》

    答案:A
    解析:
    宋仁宗中期,范仲淹任参知政事,上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具体改革方案,并着手付诸实施。

  • 第4题:

    清末新政中哪一项改革对清廷政治体制撼动较大()

    • A、军事改革
    • B、教育改革
    • C、司法改革
    • D、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B

  • 第5题:

    清末新政中为了提高国家的组织化程度,提出的主张不包括()。

    • A、开议会
    • B、改革财税制度
    • C、建立警察制度
    • D、建立衙役制度

    正确答案:D

  • 第6题:

    现代化是晚晴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 C、鸦片战争——戊戌变法——甲午战争
    • D、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辛亥革命

    正确答案:B

  • 第7题:

    清末新政军事改革的主持者是()。

    • A、段祺瑞
    • B、袁世凯
    • C、冯国璋
    • D、李鸿章

    正确答案:B

  • 第8题:

    下列哪些改革内容是清末“新政”中的内容?()

    • A、鼓励留学
    • B、建立新军
    • C、废除科举
    • D、奖励工商

    正确答案:A,B,C,D

  • 第9题:

    单选题
    清末新政是由()发动的。
    A

    清王朝的保守派

    B

    清王朝的改良派

    C

    清王朝的洋务派

    D

    清王朝外部势力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判断题
    清末新政的实行与康梁改革的目的是不一样的。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清末新政的内容不包括下列哪项?()
    A

    教育改革

    B

    制定宪法

    C

    司法改革

    D

    经济改革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判断题
    清末新政的深度比不上戊戌变法,体现出了清王朝改革只是为了维护政权而非真心改革。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内容。


    答案:
    解析:
    (1)颁布“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1902年,在管学大臣张百熙的主持下拟定了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8月15日奏呈颁布,通称《钦定学堂章程》因该年为壬寅年,又称壬寅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壬寅学制虽经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第二年,光绪《奏定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颁布执行,该学制称癸卯学制。癸卯学制纵的方面把整个学程分为三段七级,第一段为初等教育,分为蒙养院四年,初等小学五年,高等小学四年,共三级十三年;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仅设中学堂一级,五年;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分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三年,分科大学堂三年到四年,通儒院五年,共三级十一年到十二年。儿童从七岁入学,到通儒院毕业,共计二十六年。横的方面除直系各学堂外,另有师范教育及实业教育两个系统。(2)废科举,兴学堂科举制度从改革到废除共经历了改革科举内容、递减科举中额、到完全废止三个步骤。终于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下诏“立停科举以广学校”。乡试、会试一律停考,各省岁科考试也随即停考,至此,共实行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考试,终告废除。(3)建立教育行政体制为保障学制的实施和兴学政策的落实,1904年政府规定专设总理学务大臣。废除科举制后,为适应形势,1905年年底批准成立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政府主管机构——学部。与此同时,地方各级行政机构也逐步建立起来。1906年令各省设提学使司专管一省教育,长官为提学使;府、州、设劝学所管理一地教育。又制定视学规程,将全国划为12个视学区,以三年为一视学周期。由此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的教育行政系统。(4)确定教育宗旨中国近代教育宗旨的正式颁布是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学部明定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5)留日高潮与“庚款兴学”这一时期因新政的实施,留学教育再掀热潮,以日本和美国为主。

  • 第14题: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主要包括( )。

    A.行书院制
    B.建立学制
    C.改革教育行政体现
    D.厘订教育宗旨
    E.废除科举制度

    答案:B,C,D,E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措施。
    第二步,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包括:(一)新学制的建立:“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二)废科举,兴学堂;(三)建立行政体制 ;(四)制定教育宗旨 。

  • 第15题:

    明治维新诸措施中,能够体现巩固以天皇为首的新政权这一目的的有() ①逐步削弱封建割据势力; ②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 ③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④实行军事改革,建立新式的军队。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正确答案:D

  • 第16题:

    清末新政的内容不包括下列哪项?()

    • A、教育改革
    • B、制定宪法
    • C、司法改革
    • D、经济改革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清末新政是由()发动的。

    • A、清王朝的保守派
    • B、清王朝的改良派
    • C、清王朝的洋务派
    • D、清王朝外部势力

    正确答案:A

  • 第18题:

    现代化是晚晴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 C、鸦片战争——戊戌变法——甲午战争
    • D、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辛亥革命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清末新政的实行与康梁改革的目的是不一样的。


    正确答案:错误

  • 第20题:

    简述清末新政产生的原因、主要改革内容及影响。


    正确答案: 原因:清王朝在义和团战争中几乎垮台。为了继续取得帝国主义的扶植,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系和资产阶级上层人物并欺骗人民,还在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亡西安期间,便发布“罪已诏”和“改革”谕旨要求官员们各就现在情弊,参酌中西政治,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等限期奏报。1901年四月,清政府成立督办政务处,作为规划新政的机构,从此逐步推出各项新政。
    内容:
    一、改革官制。即裁旧衙门、添新衙门的“官制改革”,但是这丝毫没有触动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也没能革除清政府腐败无能的种种弊端。
    二、改革兵制。建立按西方国家的营制、采用洋操训练,把兵制编练成使用洋枪洋炮的“常备军”。
    三、改革学制。主要包括“停科举、设学堂和奖游学”三项内容。
    四、主要是为工商业的振兴立法和给予兴办实业卓有成效者以奖励。
    影响:综观“新政”,虽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显得支离、敷衍、拖沓,缺乏总体目标和实施规划。根本问题在于政治制度改革的滞后。从朝廷到地方体现着封建专制统治的整套机构,丝毫没有触动。不少新政流于一纸空文。这使得人们对清政府推行新政的诚意产生了怀疑,政治制度改革的呼声于是日益激烈。

  • 第21题:

    判断题
    清末新政是一场触及到根本政治制度的改革运动。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清末新政产生的原因、主要改革内容及影响。

    正确答案: 原因:清王朝在义和团战争中几乎垮台。为了继续取得帝国主义的扶植,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系和资产阶级上层人物并欺骗人民,还在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亡西安期间,便发布“罪已诏”和“改革”谕旨要求官员们各就现在情弊,参酌中西政治,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等限期奏报。1901年四月,清政府成立督办政务处,作为规划新政的机构,从此逐步推出各项新政。
    内容:
    一、改革官制。即裁旧衙门、添新衙门的“官制改革”,但是这丝毫没有触动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也没能革除清政府腐败无能的种种弊端。
    二、改革兵制。建立按西方国家的营制、采用洋操训练,把兵制编练成使用洋枪洋炮的“常备军”。
    三、改革学制。主要包括“停科举、设学堂和奖游学”三项内容。
    四、主要是为工商业的振兴立法和给予兴办实业卓有成效者以奖励。
    影响:综观“新政”,虽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显得支离、敷衍、拖沓,缺乏总体目标和实施规划。根本问题在于政治制度改革的滞后。从朝廷到地方体现着封建专制统治的整套机构,丝毫没有触动。不少新政流于一纸空文。这使得人们对清政府推行新政的诚意产生了怀疑,政治制度改革的呼声于是日益激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清末新政中为了提高国家的组织化程度,提出的主张不包括()。
    A

    开议会

    B

    改革财税制度

    C

    建立警察制度

    D

    建立衙役制度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