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中期两税法的实施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第1题:
参加五四运动的社会阶层有()。
A.工人
B.农民
C.学生
D.商人
第2题:
第3题:
唐末农民战争和明末农民战争爆发的相同原因是()。
第4题:
原始社会解体和奴隶社会形成初期出现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了()
第5题:
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给日本社会各阶层带来的不利影响()①黄金大量外流,钱价下跌②农民生活更加困苦③一些生产和经营茶叶、生丝等的富裕农民、工场主和商人经济势力有了增长④手工工场纷纷破产,大量工人失业
第6题:
最自由的法律是指:()
第7题:
默罕默德传教的成功与下列哪个阶层密切相关:()
第8题:
唐初政府收入同前代一样主要依赖农业赋税,但到了北宋,政府专卖收入和各项商业税收开始超过农业税收。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北宋()
第9题:
贸易自由化对政府税收的影响表现在()
第10题:
解决了政府税收不足的问题
自耕农的比例增加
自由商人阶层快速地成长
越来越多的农民依附士族
第11题:
商人与商人之间所实施的营业性活动是相对自由而不受法律约束的
商人与商人之间所实施的所有活动是不受法律约束的
商人与商人之间所实施的活动是自由而不受法律约束的
商人与商人之间所实施的营业性活动是最自由而极少有法律约束
第12题:
农民问题亟待解决的同时,农民自身也需要进步和成长
农民应该享有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国民待遇
我国农民问题的解决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
农民问题是在近几年才出现的社会问题
第13题:
唐两税法及其实施的积极意义。
两税法:唐代后期用以代替租庸调制的赋税制度,因税分夏秋两季缴纳,故称,。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这是中国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一大变化。
意义:首先,在均田制下,国家对租调徭役的征敛,主要依据是丁身;两税法则主要是依据土地多少征税,舍去按人头征税,意味着封建官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其次,在“以丁身为本”的租庸调制下,不管是地主、贫民,他们向国家纳税的数量却完全一样,这当然极不合理。两税法推行后,没有土地而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就只交户税,不交地税。这样,就多少改变了贫富负担不均的现象。
再次,租庸调是以均田制为基础,流亡客户因为不在当地受田,所以既不编入户籍,也不纳税。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管土户、客户,只要略有资产,就一律得纳税。又因为贵族官僚原来就得负担户税和地税,所以也得交纳两税。这样,两税法的推行就极大地扩大了纳税面,即使国家不增税,也会大大增加收入。
第14题:
第15题:
两税法的实施之初使唐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了,这部分收入主要来源于手工业者。
第16题:
参加五四运动的社会阶层有()。
第17题:
关于农民问题的说法,错误的是()。
第18题:
三岛由纪夫属于哪个阶层:()
第19题:
大量的农民工拥向城市择业,将会带来()问题。
第20题:
从财政政策的角度解决总需求不足的措施有().
第21题:
两税法实行后,影响最深远的作用是()
第22题:
直接增加税收
直接减少税收
课税范围缩小
课税范围扩大
第23题:
减少政府支出
增加税收
增加转移支出
减少转移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