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从“天府”之变迁及都城的变迁看经济重心的变迁。
(1)、天府:
①三国之前是指关中—渭河平原。自周以来,水利大兴,郑国渠的开凿更加„„《史记》称:“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②三国之后,成都平原(当然与都江堰有关,但还有更深层的自然环境及气候演变的大背景,因为李冰父子修此水利工程是在秦国时期——战国时期,自此以后便“水旱从人”了。)从渭河平原→到成都平原,表现为位置变化上的自北而南。
(2)、最初先秦时关东、关西、山东、山西,基本并行发展。由于是秦的统一,才致使西部成发展之重点区域,再加上当时气候及自然条件的允许,故秦都咸阳,西汉都长安,连丝绸之路,也向西北发展,扩疆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在西域,东汉都于洛阳,是一个明显的东移征兆和迹象。到唐时一面都于长安(有历史原因),一面设东都于洛阳,就食于洛阳(东部)——(当时有两京驿道的存在使其成为可能),就因为东部经济发展快之故。这里表现为位置变化上的自西而东。以下又是表现为位置变化上的自北而南:北宋都于开封,南宋都于杭州,虽主要缘于政治因素,但至少南方已为建都提供可能条件,乃至于明初都于应天府,亦有此方面的原因,表明南方经济发展之速快于北方,经济重心发展明显向南倾斜,南重北轻。“扬一益二”;“苏湖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等,更是表明了东南财赋地之格局已告形成。另一方面是农业,手工业,商业格局也大致如此。由此历史时期便形成了东移南迁之趋势。时间,唐宋之际,尤其是宋朝,是一分水岭,是正式形成之际。唐为准备阶段。
更多“简述近2000年来中国经济区域重心变化的基本走势”相关问题
  • 第1题:

    下列关于美元走势与黄金价格变化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美元走势强劲,那么金价将上升
    B:如果美元走势强劲,那么金价将下降
    C:如果美元走势强劲,金价将保持不变
    D:如果美元走势强劲,金价变化不能确定

    答案:B
    解析:
    通常情况下,美元是黄金的主要标价货币。如果美元走势强劲,即美元相对于其他货币升值,则只有黄金的美元价格下降才能使黄金市场重新回到均衡。

  • 第2题: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区域应当是()级。

    • A、市
    • B、县
    • C、乡镇
    • D、乡村

    正确答案:B

  • 第3题:

    简述教育评价的走势


    正确答案: 1)在评价对象上,从评价学生个人学历,发展到评价教学中课程,再发展到以教学几乎安慰主的学校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
    2)在评价目的上,从通过教育测验来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发展到评价教育活动是否达到预定的教育目标,再发展到通过评价来改善教育决策、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改革,推动教育进步。
    3)在评价手段上,从推崇标准化的教育测量,发展到提倡观察、调查等手段的定性分析,再发展到广泛收集信息、进行解析论证、做出价值判断的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4)在评价形式上,从成果评价,发展到形成性评价,再发展到由输入评价、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相结合的多种评价。
    5)在评价程序上,从仅按照教育测量结论衡量教育工作,发展到依靠评价人判断教育效果是否符合教育决策者制定的教育目标,再发展到评价人和教育活动参与人广泛接触,共同确定评价内容和实施方案。

  • 第4题:

    中国经济重心的东南移肇始于()。


    正确答案:魏晋南北朝时期

  • 第5题:

    简述近2000年来中国水陆交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形成原因。


    正确答案: (1)水路交通发展早于陆路交通发展(发达),因此先秦时期水路(水上交通)比陆路交通更发达,原因在于早期生产力条件之限制,开辟陆上交通不利,只好较多地利用自然水道来便利交通。
    (2)历史时期:东西方向上水路交通较发达,而陆路交通则欠发达(甚至可以说是很不发达);而南北方向上则是陆路交通方面发达,水路交通欠发达或不发达(即便有也是人工的大运河),原因就在于长江大河多是东西流向的(便利水运交通,有自然之便),东西地势海拔高度落差较大(西高东低),山脉也多为东北西南走向或大致南北走向较多,因此东西陆路交通开辟十分困难,这也导致形成了我国一直关注南北陆路交通道路的修筑的历史惯性,造成了我们今天相对来讲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小于东西部之间的差距。

  • 第6题:

    简述中国新闻媒介的走势。


    正确答案:一、制度架构—从人治走向法治:
    ①建立新闻法:新闻事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②提升大众社会权利:新闻事业发展的社会责任;
    ③建立理想的制度—大众传播真正从人治走向法治
    二、竞争格局—从相对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竞争
    ①相对自由竞争和垄断竞争的特点;
    ②相对自由竞争和垄断竞争过渡的具体表现
    ③相对自由竞争和垄断竞争对现实的影响
    三、媒体运作—从传者为中心走向受者为中心
    ①传者的角色转化;
    ②受者的角色转化;
    ③媒介风格的转化
    四、受众兴趣—从雅俗共赏走向雅俗分赏
    ①受众的分化;
    ②媒体的分化
    五、新闻理念—从新闻学走向大众传播学
    ①新闻学与大众传播学的各自规定;
    ②深层的社会原因;
    ③转化的途径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近10年来骨显像适应证的变化。

    正确答案: (1)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依然是最常见的适应证,但比例有所下降。
    (2)应用于良性骨病大幅度增加。
    (3)对运动损伤的诊断有较大增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关于收集利用环境空气质量历史监测资料有效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若评价区域内污染源变化不大,近5年监测资料有效

    B

    若评价区域内污染源变化不大,近3年监测资料有效

    C

    若评价区域内污染源变化很大,近5年监测资料有效

    D

    若评价区域内污染源变化很大,近3年监测资料有效


    正确答案: A
    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近2000年来中国水陆交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形成原因。

    正确答案: (1)水路交通发展早于陆路交通发展(发达),因此先秦时期水路(水上交通)比陆路交通更发达,原因在于早期生产力条件之限制,开辟陆上交通不利,只好较多地利用自然水道来便利交通。
    (2)历史时期:东西方向上水路交通较发达,而陆路交通则欠发达(甚至可以说是很不发达);而南北方向上则是陆路交通方面发达,水路交通欠发达或不发达(即便有也是人工的大运河),原因就在于长江大河多是东西流向的(便利水运交通,有自然之便),东西地势海拔高度落差较大(西高东低),山脉也多为东北西南走向或大致南北走向较多,因此东西陆路交通开辟十分困难,这也导致形成了我国一直关注南北陆路交通道路的修筑的历史惯性,造成了我们今天相对来讲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小于东西部之间的差距。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使企业营销重心变化体现在哪几方面?

    正确答案: (1)由推销已有产品转变为满足客户需求
    (2)以产品为重心转变为以客户为重心
    (3)以传统的4P(产品、价格、分销、促销)为重心,转变为4C(客户、成本、方便、沟通)为重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近2000年来中国重要农业作物嬗变的大势。

    正确答案: (1)从农作物的发展源头看可分为两类:当地或本地原生植物;境外引进的植物。这两类植物(农作物)一般是社会发展初期多为原生植物,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对外交流频
    繁期则外来引入的植物发展,扩展,推广快速。这中间有几次高潮期,如
    A、汉代(通西域)如胡瓜,草棉(印度)
    B、宋代(通东南亚,南洋)如占城水稻,
    C、明清(通东南亚及美洲)
    (2)嬗变过程,可分两个阶段,以宋元为界,以唐代为过渡期。
    ①从先秦到唐代:基本上是北粟南稻,但以粟等旱地作物为主。尤其是北方的“五谷”,应不包含水稻(而应包括菽—豆类),因为这期间的经济政治中心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唐代可谓一个过渡期,水稻和小麦地位上升(且农业种植立足于平坝、浅丘坡地)。
    ②从宋元开始以后为第二阶段,中国农业种植结构有较大改变,这也同中国在唐宋以后的经济政治中心东移南迁有关:
    a、粮食生产上形成南稻北麦格局。其中作为适宜南方多水环境下生产的水稻所占比重更趋扩大,类似于第一阶段的粟的地位。
    b、开始大批量引进新的作物品种,且推广迅速,影响颇大,引发农业发展史上的(或粮食生产的)两次革命。
    c、经济作物发展越来越快。包括原生的和引进的,如棉花、油菜、烟草、花生、茶、婴粟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中国经济重心的东南移肇始于()。

    正确答案: 魏晋南北朝时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近年来我国棉花价格走势如何?


    正确答案: 1999年棉花市场放开以来,价格不再由政府制定,波动频繁。受1999年棉花产量减少的影响,棉花价格逐步上升。收购初期棉价最低价在7400元/吨,年底棉价升为9400元/吨左右。2000年4月,棉价最高曾达13800元/吨。为抑制棉价过快上升,消化储备陈棉,5月份国家开始通过全国棉花交易市场拍卖国储棉。5月份以后棉花市场价格开始回落,后来基本稳定在11500元/吨左右。2001年,政府除继续在全国棉花交易市场抛售国储棉外,还号召增加棉花种植面积。受比较利益的驱动,当年棉花种植面积达7003万亩,比2000年增加29.68%,而且长势较好,正常情况下,预计产量将超过500万吨。2001年5月份以后,棉价迅速下跌。5月份国储棉拍卖价为11655元/吨,10月为8623元/吨,11月国储棉拍卖停止。国家计委公布的价格监测数据显示,2001年12月棉花市场价为7200元/吨。由于当时棉价较低,籽棉收购价也很低,严重损害了棉农的利益,当年棉农同比收入减少160亿元。2002年,国家做出调减棉花种植面积的决定。2002年棉花种植面积为5970万亩,同比减少17.3%。由于早期气温较低,中期干旱少雨等原因,市场预期2002年棉花产量将减少,3月份以后,价格开始逐步走高。5月份国家恢复国储棉拍卖,但受当期投放量和对未来棉价预测的影响,棉价的上涨并未得到有效抑
    制。6月棉花拍卖价为8480元/吨,7月为9220元/吨,8月份为10284元/吨,虽然10月份棉价略有下降,但11月份以后上涨势头不减。2003年春节过后,棉价大幅上升,其涨幅为近年所罕见。2003年种植面积同比增加22.14%,达7665万亩,但早期低温、中期雨涝、后期阴雨等气候严重影响了棉花生产,单产大幅度下降,总产量稍逊于2002年。由于年度供需缺口较大,国储量又很少,价格自2003年9月(新年度开始)的10227元/吨,两个月内猛升至17544元/吨。2003/04年度国内现货市场棉价走势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价格攀升期(2003年9月初至2003年10月底)。此阶段,由于国内棉花大幅减产,新年度期初库存不足,纺织企业库存水平低,籽棉收购价格居高不下等因素导致棉价快速攀升。CncottonA指数由9月1日的13003元/吨涨至11月1日的17860元/吨,上涨4857元/吨,涨幅37.35%。期间,全国棉花交易市场老商品棉竞卖价格和电子撮合交易价格迅速走高。与此同时,国际市场纽约期货价格也一路攀升,10月底达到年度高点86美分/磅。
    第二阶段:高位盘整期(2003年12月到2004年2月底)。在年度供给不足的预期下,国内市场保持高位盘整格局,企业对后市棉价走势充满信心。此阶段棉商囤货现象较为普遍,但12月份以后进口棉大量到港,国内棉价已出现小幅回落迹象。纽约期货价格在此阶段则呈波动下滑走势。
    第三阶段:快速下滑期(2004年3月初到目前)。年后国内价格没有出现年前预期的大幅上扬的行情,市场信心受挫,期间大量的外棉到港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用棉企业在国内的采购,纺织企业观望,资金紧张,买涨不买落。国内市场供应充裕,现货价格大幅下滑。特别是进入5月份以来,撮合价格连续半月大幅下滑,现货市场信心全无,抛售之风盛行,国内棉价加速下跌。到6月28日,CncottonA指数跌至14305元/吨,较年度最高点下跌3540元,跌幅19.8%。与国内棉价大幅下滑相对应,国际市场价格则相对稳定。

  • 第14题:

    在持续六年的经济增长下滑后,中国经济正进入呈()走势的中高速增长时期。

    • A、V型
    • B、L型
    • C、M型

    正确答案:B

  • 第15题:

    我国从()四个方面研究我国区域重心的推移状况。

    • A、地理重心
    • B、人口重心
    • C、工业重心
    • D、农业重心
    • E、经济重心

    正确答案:A,B,C,E

  • 第16题:

    简述近2000年来中国重要农业作物嬗变的大势。


    正确答案:(1)从农作物的发展源头看可分为两类:当地或本地原生植物;境外引进的植物。这两类植物(农作物)一般是社会发展初期多为原生植物,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对外交流频
    繁期则外来引入的植物发展,扩展,推广快速。这中间有几次高潮期,如
    A、汉代(通西域)如胡瓜,草棉(印度)
    B、宋代(通东南亚,南洋)如占城水稻,
    C、明清(通东南亚及美洲)
    (2)嬗变过程,可分两个阶段,以宋元为界,以唐代为过渡期。
    ①从先秦到唐代:基本上是北粟南稻,但以粟等旱地作物为主。尤其是北方的“五谷”,应不包含水稻(而应包括菽—豆类),因为这期间的经济政治中心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唐代可谓一个过渡期,水稻和小麦地位上升(且农业种植立足于平坝、浅丘坡地)。
    ②从宋元开始以后为第二阶段,中国农业种植结构有较大改变,这也同中国在唐宋以后的经济政治中心东移南迁有关:
    a、粮食生产上形成南稻北麦格局。其中作为适宜南方多水环境下生产的水稻所占比重更趋扩大,类似于第一阶段的粟的地位。
    b、开始大批量引进新的作物品种,且推广迅速,影响颇大,引发农业发展史上的(或粮食生产的)两次革命。
    c、经济作物发展越来越快。包括原生的和引进的,如棉花、油菜、烟草、花生、茶、婴粟等。

  • 第17题:

    简述使企业营销重心变化体现在哪几方面?


    正确答案: (1)由推销已有产品转变为满足客户需求
    (2)以产品为重心转变为以客户为重心
    (3)以传统的4P(产品、价格、分销、促销)为重心,转变为4C(客户、成本、方便、沟通)为重心

  • 第18题:

    下述有关基本ILS面的说法中,正确的一个是:().

    • A、精密进近的基本ILS面是不变的
    • B、精密进近的基本ILS面随下滑角变化而变化
    • C、精密进近的基本ILS面的大小由飞机的入口速度确定
    • D、精密进近的基本ILS面的复飞面有梯度的变化

    正确答案:A

  • 第19题:

    单选题
    在持续六年的经济增长下滑后,中国经济正进入呈()走势的中高速增长时期。
    A

    V型

    B

    L型

    C

    M型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近2000年来中国经济区域重心变化的基本走势

    正确答案: 从“天府”之变迁及都城的变迁看经济重心的变迁。
    (1)、天府:
    ①三国之前是指关中—渭河平原。自周以来,水利大兴,郑国渠的开凿更加„„《史记》称:“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②三国之后,成都平原(当然与都江堰有关,但还有更深层的自然环境及气候演变的大背景,因为李冰父子修此水利工程是在秦国时期——战国时期,自此以后便“水旱从人”了。)从渭河平原→到成都平原,表现为位置变化上的自北而南。
    (2)、最初先秦时关东、关西、山东、山西,基本并行发展。由于是秦的统一,才致使西部成发展之重点区域,再加上当时气候及自然条件的允许,故秦都咸阳,西汉都长安,连丝绸之路,也向西北发展,扩疆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在西域,东汉都于洛阳,是一个明显的东移征兆和迹象。到唐时一面都于长安(有历史原因),一面设东都于洛阳,就食于洛阳(东部)——(当时有两京驿道的存在使其成为可能),就因为东部经济发展快之故。这里表现为位置变化上的自西而东。以下又是表现为位置变化上的自北而南:北宋都于开封,南宋都于杭州,虽主要缘于政治因素,但至少南方已为建都提供可能条件,乃至于明初都于应天府,亦有此方面的原因,表明南方经济发展之速快于北方,经济重心发展明显向南倾斜,南重北轻。“扬一益二”;“苏湖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等,更是表明了东南财赋地之格局已告形成。另一方面是农业,手工业,商业格局也大致如此。由此历史时期便形成了东移南迁之趋势。时间,唐宋之际,尤其是宋朝,是一分水岭,是正式形成之际。唐为准备阶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近5000年来中国历史气候的变化和趋势。

    正确答案: 变化:
    1)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100的温暖期;当时黄河流域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冬季1月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3°--5°;长江流域在这个时期气候也十分温暖湿润,降水也比现在多。
    2)公元前1100年——公元前850年,为我国近5000年以来第一个短暂的寒冷期。
    3)公元前770年——公元初年春秋战国到西汉末年为第二个温暖期。
    4)公元初年——600年包括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为第二个寒冷期。
    5)600年——1000年,隋唐至北宋初,为第三个温暖期。
    6)1000年——1200年,两宋时期为第三个寒冷期。
    7)1200年——1400年,南宋中期至元代中期为第四个温暖期。
    8)1400年——1900年,明清时期为第四个寒冷期。
    趋势:温暖时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而寒冷期却一个比一个长,寒冷程度,一个比一个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多选题
    研究区域重心的指标包括()。
    A

    地理重心

    B

    人口重心

    C

    工业重心

    D

    经济重心


    正确答案: D,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区域应当是()级。
    A

    B

    C

    乡镇

    D

    乡村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