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沙漠、戈壁的面积就达14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5、5%,远远大于耕地面积(耕地面积只占全国总面积的10%)。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重的国家之一。这些沙漠分布在北纬35°——50°,东经75°——125°。
更多“沙漠变迁及荒漠化的表现?”相关问题
  • 第1题:

    沙漠变迁及荒漠化的表现?


    参考答案:

    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沙漠、戈壁的面积就达14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5、5%,远远大于耕地面积(耕地面积只占全国总面积的10%)。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重的国家之一。这些沙漠分布在北纬35°——50°,东经75°——125°。


  • 第2题:

    探究下面材料,把你得出的结论写在横线上。(2分)

    我国现在荒漠化土地263.6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27.50,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北等地,其荒漠化面积占全国荒漠化总面积的98.5%。在全国的荒漠化土地中,土壤类型以沙为主的有l73.97万平方千米。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沙漠化面积或沙化面积,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l8.1%,或者全部荒漠化面积的66%,可见,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我国土地荒漠化非常严重
    解析:通过阅读所给的材料,可知这则材料的关键词是“荒漠化土地”,从列举的一系列数字来看,“土地荒漠化”现象已十分严重。回答时,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 第3题:

    撒哈拉大沙漠、阿拉伯沙漠及塔克拉玛干沙漠都是纯自然因素所形成的。


    正确答案:正确

  • 第4题:

    荒漠化分为风蚀荒漠化,(),盐渍化,冻融及()。


    正确答案:水蚀荒漠化;石漠化

  • 第5题:

    荒漠化是当今国际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之一


    正确答案:正确

  • 第6题:

    说明西北荒漠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正确答案: 原因:①“三过度”即过度开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②开矿;③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植被破坏。
    措施:①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种草,营造“三北防护林”,恢复植被覆盖率;②合理经济活动,切实保持生态。

  • 第7题:

    荒漠化监测的对象、范围及内容


    正确答案: 土壤、植被、水文、地质地貌、气候气象、社会经济

  • 第8题:

    中国地形、地貌变化比较明显的有()

    • A、 湖泊的发育和消亡
    • B、 水道和水系的变迁
    • C、 沙漠变迁
    • D、 海陆变迁

    正确答案:A,B,C,D

  • 第9题:

    问答题
    荒漠化与沙漠化区别

    正确答案: 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气候因素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的产物,表现为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它是原来非沙漠的地区出现类似沙漠的景观的过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填空题
    荒漠化分为风蚀荒漠化,(),盐渍化,冻融及()。

    正确答案: 水蚀荒漠化,石漠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论述风蚀沙质荒漠化(沙漠化)的工程防治技术

    正确答案: 机械沙障固沙、化学固沙、水力治沙、风力治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沙漠变迁的影响。

    正确答案: 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原因导致的沙漠化对中国农业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使西北绿洲文明衰退,另一方面,沙漠化推进,使农耕区退缩,农牧业分界线随之南北推移,生态环境愈加脆弱。目前,我国沙漠化危害严重,据估算,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而间接经济损失是直接经济损失的2~8倍,甚至达到10倍以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沙漠变迁的影响。


    参考答案:

    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原因导致的沙漠化对中国农业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使西北绿洲文明衰退,另一方面,沙漠化推进,使农耕区退缩,农牧业分界线随之南北推移,生态环境愈加脆弱。目前,我国沙漠化危害严重,据估算,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而间接经济损失是直接经济损失的2~8倍,甚至达到10倍以上。


  • 第14题: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导入。教师展示2006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国际沙漠和荒漠化年”,并通过资料展示世界及我国荒漠化现状及问题。提出问题:什么是荒漠化,荒漠化是如何形成的?面对日益严峻的荒漠化问题,我们应做何应对?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荒漠化的概念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从教材中提取出什么是荒漠化。
    【学生活动】自主学习,了解荒漠化的概念。
    【教师总结】荒漠化是一个报考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2.西北地区的位置及地形
    【教师活动】展示《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引导学生读图,并引导其说出西北地区的位置和概括其地形特点。
    【学生活动】
    (1)位置:非季风区年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
    (2)地形特点:东部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
    3.干旱的自然特征
    (1)干旱的成因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和植被景观的变化》图。
    【提问】
    (1)西北地区的降水和景观从东到西有什么变化?
    (2)西北地区干旱的成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
    (1)降水:从400毫米降到50毫米以下;景观: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干旱的气候条件形成以荒漠为主的景观。
    (2)原因:

    2.干旱与荒漠化的关系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教材活动(荒漠化效应和水—气—生物的作业)。
    【学生活动】思考荒漠化形成过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师总结】荒漠化的形成不是单一要素影响的结果,是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中,水分是最重要的制约因素。
    【教师讲解】气候异常会导致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特别是在持续少雨的年份,能加剧荒漠化的进程。
    环节三: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请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课后作业:思考人类对荒漠化的形成有无影响?哪些活动影响到荒漠化的形成?
    【板书设计】


    答案:
    解析:

  • 第15题:

    土壤环境污染问题是与()同等危害效果的重大环境问题。

    • A、水土流失
    • B、土地沙漠化
    • C、土地盐碱化
    • D、土地荒漠化
    • E、土地盐渍化

    正确答案:A,B,C

  • 第16题:

    2014年第45个世界地球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并提出把该生态治理区作为全球首个荒漠化地区生态系统的研究对象,进行科学评估。

    • A、乌兰布和沙漠生态治理区
    • B、科尔沁沙地生态治理区
    • C、巴丹吉林沙漠生态治理区
    • D、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区

    正确答案:D

  • 第17题:

    论述沙质荒漠化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正确答案:成因:①风蚀和水蚀致使土壤物质流失②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或经济特性退化③自然植被长期丧失
    危害:①侵蚀农田牧场②土地质量降低,农牧业生物生产量减少③破坏建设工程和生产设施④污染环境防治
    措施:①工程与水利措施②林草措施③农业耕作措施④完善政策措施

  • 第18题:

    荒漠化与沙漠化区别


    正确答案: 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气候因素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的产物,表现为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它是原来非沙漠的地区出现类似沙漠的景观的过程。

  • 第19题:

    荒漠化防治的地位及历史使命(意义)。


    正确答案: ①实施荒漠化防治工程,是保护和拓展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空间的长远大计。
    ②实施荒漠化防治工程,是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生态环境面貌、实现再造壮丽秀美新山河的重中之重。
    ③实施荒漠化防治工程,是实施扶贫攻坚计划,实现全国农村奔小康目标的重要措施。
    ④实施荒漠化防治工程,是充分发挥荒漠化地区自然资源优势,全面开创21世纪中国沙产业的必然选择。

  • 第20题:

    论述风蚀沙质荒漠化(沙漠化)的工程防治技术


    正确答案: 机械沙障固沙、化学固沙、水力治沙、风力治沙。

  • 第21题:

    问答题
    沙漠变迁及荒漠化的表现?

    正确答案: 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沙漠、戈壁的面积就达14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5、5%,远远大于耕地面积(耕地面积只占全国总面积的10%)。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重的国家之一。这些沙漠分布在北纬35°——50°,东经75°——125°。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多选题
    中国地形、地貌变化比较明显的有()
    A

    湖泊的发育和消亡

    B

    水道和水系的变迁

    C

    沙漠变迁

    D

    海陆变迁


    正确答案: B,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我国的沙漠在人类文化历史时期内存在哪两大变迁过程?你知道哪些变迁的证据?

    正确答案: 7000~8000年前至今存在着两大变迁过程:
    (1)中全新世(前8000~3000年)沙漠缩小:气候温暖湿润,为冰后期的适宜期。气温比现在高2-3℃。毛乌素沙区湖泊发育,泥炭层厚达2-3米,为湿润草原地带;沙丘被固定,流沙经历成壤(黑垆土)过程(有的多达3层);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东部也普遍固定。
    (2)晚全新世(近3000年以来)沙漠扩大,沙漠化过程加剧。近3000年以来,沙漠扩大,沙漠化发生。长城、古城的废墟为见证:榆林东北的古城滩为西汉时代龟兹的遗址,并以“水草丰美、土宜畜牧”而著名。白城子(统万城),5世纪时曾为“临广泽而带清流”的赫连夏王朝的都城。9世纪时出现“飞沙为堆,高及城堞”的记载,10世纪时已深在沙漠之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简述荒漠化成因及其表现?

    正确答案: 荒漠化由长期干旱自己接导致;多数荒漠化现象都应该看作气候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荒漠化主要发生在中纬度区的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带。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