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北京太庙的布局特点。
第1题:
论述北京故宫的总体布局、建筑特点、艺术成就。
故宫建筑群是现在保存下来的规模最大、最完整、也是最精美的宫殿建筑。
整体布局:故宫始建于公元1406,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7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式为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故宫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面对北门神武门,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满山松柏成林。
它的主要成就包括:
1)规模宏大、布局严整。仅以宫殿的核心部分紫禁城为例,它东西长760米,南北长960米,占地72万多平方米。根据宫廷建筑的一般习惯,故宫也可以分作皇帝处理政务的外朝和皇帝起居的内廷两大部分。故宫中的乾清门,就是外朝和内廷之间的分界线。外朝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主,前有太和门,两侧有文华殿和武英殿两组宫殿。内廷以“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它的两侧是供嫔妃居住的东六宫和西六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宫六院”。故宫的这种总体布局,突出地体现了传统的封建礼制“前朝后寝”的制度。
2)建筑群组合方式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群体设计思想。整个故宫的设计思想突出地体现了封建帝王的权力和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例如,主要建筑除严格对称地布置在中轴线上外,特别强调其中的“三大殿”,“三大殿”中又重点突出举行朝会大典的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为此,在总体布局上,“三大殿”不仅占据了故宫中最主要的空间,而且它前面的广场面积达
2.5公顷,有力地衬托出太和殿是整个宫城的主脑。再加上太和殿又位于高8米分作三层的汉白玉石殿基上,每层都有汉白玉石刻的栏杆围绕,并有三层石雕“御路”。使太和殿显得更加威严无比,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气象非凡。至于内廷及其它部分,由于它们从属于外朝,故布局比较紧凑。
3)辉煌的建筑单体艺术。最吸引人的建筑是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它们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第一座大殿太和殿是最富丽堂皇的建筑,俗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殿高28米,东西63米,南北35米,有直径达1米的大柱92根,其中6根围绕御座的是沥粉金漆的蟠龙柱。御座设在殿内高2米的台上,前有造型美观的仙鹤、炉、鼎,后面有精雕细刻的围屏。整个大殿装饰得金碧辉煌,庄严绚丽。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
4)建筑色彩的巧妙运用。中国古代的匠师在建筑装饰中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同时增加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在北方的宫殿、官衙建筑中,很善于运用鲜明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经常可以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朱红色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故宫在这种色彩体系的基础上再加上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下面并衬以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在华北平原秋高气爽、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它的色彩效果是无比动人的。当然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因为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严酷的。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鲜明的色彩就为建筑物带来活泼和生趣。基于相同原因,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黑、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
第2题:
简述北京天坛的规划布局,建筑设计特点。
规划布局:
1.背面墙为圆形,南面墙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
2.分为两组祭坛,圜丘和祈年殿,两组各有自己的附属建筑。
3.正门在西面,其余均不设门。
4.中轴线布局。
5.主体建筑与附属建筑相得益彰,体量对比:祈年殿崇高孤兀,地位上对比:附属建筑原理主。
6.主体建筑与环境,祈年殿高高在上,超然于林海之上,有超凡出生与天接近之感,除建筑外,遍地柏木,使建筑隐于绿色之中。
建筑设计特点:
1.形的象征:圆形的围墙,祭坛,建筑。
2.色的象征:上层蓝色琉璃屋顶象征天,下层绿色松柏象征万物。
3.数的特征:以阳数象征天。
祈年殿:
1.平面为正方形,上为三重檐圆形攒尖顶,外墙柱12根
2.依据原型:古代祭祀建筑—明堂
3.三层汉白玉须弥座台基上,柱枋隔扇为朱红色,三重青色琉璃,瓦檐,色典纯净,造型注重典雅。
圜丘:
1.坛三层。
2.四周绕以平面和方形墙个各一重,高度不过一米余。
第3题:
简述北京四合院建筑的布局特点。
以最常见的三进院的北京四合院为例。
1.前院较窄,以倒座为主,主要用作门房,客房,客厅;宅之东南,靠近大门的一间多用于门房或男仆居室;大门以东的小院为塾;倒座西部小院内设厕所。前院属对外接待区。
2.内院是家庭的主要活动场所。外院和内院之间以中轴线上的垂花门相隔,界分内外。内院正北是正房,内院两侧为东西厢房,正方两侧较为低矮的房屋叫耳房。由耳房,厢房山墙和院墙组成的窄小空间叫做“露底”。连接和包抄垂花门,厢房和正房的为抄手游廊。内院面积较大,是舒适安静的居住环境。
3.后院的后罩房居宅院的最北部。如住宅有后门,后门的位置是再后罩房西北角的一间。院内有井。后院是家庭服务区。
4.整个四合院中轴对称,等级分明秩序井然。其中门是分界内外,引导秩序,身份地位的体现,如大门,正对街一侧设影壁,入门仍为影壁,再左转才入前院,这组门需成为内外之间很好的转换。垂花门是内宅的门,于轴线上,亦为内宅的开始,其高度和华丽程度取决于主人的社会地位。
北京四合院,做法规范而且成熟。主要建筑为台粱加硬山,次要房屋也有用平顶的。房屋墙垣厚重,对外不开放,靠朝内庭院的一面采光,故院内噪声低,风沙小。
第4题:
北京太庙是皇帝祭祀祖宗的建筑。
第5题:
北京太庙简介。
第6题:
简要分析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特点。
第7题:
简述传统民居北京四合院的布局形式。
第8题:
目前我国保存最完整辟雍的是().
第9题:
北京祈年殿
北京国子监
北京太庙
曲阜孔庙
第10题:
对
错
第11题:
第12题:
社稷坛
家庙
祖庙
尧庙
第13题:
简述北京社稷坛坛面五色土的布局。
第14题:
简述北京太庙的布局特点。
第15题:
第16题:
北京太庙是过去帝王祭祀祖宗的地方。
第17题:
在北京天安门的右边是皇帝祭祖的太庙。
第18题:
北京故宫的一个建筑布局特点是“左庙右社”,而北京国子监的建筑布局特点是“左庙右学”。前者的“庙”指的是()庙,后者的“庙”指的是()庙。
第19题:
属于我国古代礼制建筑的是()。
第20题:
以下是北方皇家园林的是()。
第21题:
第22题:
第23题:
第2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