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试述清末行政执行的新变化?”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述清末行政执行的新变化?


    参考答案:(1)清末,随着“新政”和“预备立宪”期间行政体制改革的进行,在行政执行中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①中央各部实行了专任之法,做到权责一致。中央各部长官采取一正二副制,在尚书的统一领导下,分工协作,权责分明,克服了以往满汉尚书互相推诿的弊端,有利于政令执行的统一;
    ②加强各部尚书的行政权力;
    ③建立办公会议制度。1970年制定的《各省官制通则》规定,各省督抚设会议厅,定期召开司道以下官员的办公会议,讨论重要政令的实施办法;
    ④行政执行逐步规范化、标准化。清末,各部都比较重视行政建设,初步改变了过去行为的随意性。
    (2)1911年仿„责任内阁‟成立后,行政执行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①统一了事权。中央一切行政事务均由内阁负责;
    ②改变越级奏报的惯例。除按照内阁官制须由内阁国务吕臣奏报事体外,其余各衙门不行越级奏报;
    ③明确各部的自行处置权。各部的例行事务以及职权范围内的事务,由各部自行处理,不必上奏朝廷,也不必事事向内阁总理大臣汇报。
    (3)上述变化是进势使然,且多为官样文章,因而其实际意义是十分有限的,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渴清政府行政管理逐渐颓败的局面。

  • 第2题:

    试述行政指挥在行政执行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1)统一指挥原则;
    (2)法定权威原则;
    (3)果断有力原则;
    (4)准确权变的原则;
    (5)合理授权原则。

  • 第3题:

    试述行政指挥在行政执行过程中的主要作用。
    (1)行政指挥是保证行政执行活动协调一致的重要手段;
    (2)行政指挥是高效地贯彻执行行政决策的根本保证;
    (3)行政指挥是高质量地达成行政决策目标的根本保证;
    (4)行政指挥是保证各种行政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的必要条件;
    (5)行政指挥是衡量行政领导者的政策水平和组织与领导能力的重要标准。

  • 第4题:

    试述清末司法制度的半殖民地化。


    正确答案: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独立拥有完全主权的封建帝国,中国政府对外国侨民都无一例外地行使司法管辖权。1840年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凭借武力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在司法上,清政府被迫承认外国侵略者强行攫取的领事裁判权,标志着中国独立司法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司法制度开始半殖民地化。
    第一,领事裁判权制度的确立。领事裁判权是外国侵略者通过不平等条约在半殖民地国家取得的一项司法公廨特权。它通过驻外领事等机构,对在半殖民地国家领土内的本国侨民,根据本国的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领事裁判权制度起源于欧洲,在中国肇始于1843年签订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1844年,美国利用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后的困境,以武力相威胁,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美五口贸易章程》(即“望夏条约”),继英国之后取得了在华领事裁判权。此后,法国、意大利、俄国、日本、德国、荷兰、比利时、瑞士等19国,通过不平等条约,或援引最惠国待遇条款,相继在中国取得了领事裁判权。
    第二,会审公廨的设置。会审公廨又称会审公堂,是中国政府设在租界内的特殊审判机关,管辖以华人为被告的刑民事诉讼案件。它是外国侵略者继攫取领事裁判权后,进一步侵蚀中国司法主权的产物。1863年底,英国驻上海领事为使其在战争期间攫取的租界华人诉讼案件的审判权合法化和永久化,要求在租界内设立一个中国法庭,审理除享有领事裁判权国家的侨民为被告以外的一切案件,而凡涉及外国人利益的案件,外国领事均可派人陪审。经清政府同意,上海地方政府,于同年5月派员到公共租界建立了“洋径浜北首理事衙门”,即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会同英国副领事审理租界内以华人为被告的轻微刑民事案件。1868年,由上海地方政府与英美驻上海领事订立的《洋径浜设官会审章程》,经清廷核准咨行,会审公廨制度正式确立。
    第三,辛亥改革爆发后,外国领事团乘机接管了上海会审公廨,行政和人事任免权由外国领事掌握;承办的一切案件,包括华人之间的案件,均由中外会审官员会同办理。管辖案件的范围扩大,除囊括一切民事案件外,刑事案件可判处20年徒刑;适用外国法律,不再按中国律例审判;废止案件的上诉制度,使公廨成为终审机关。从而造成了在中国领土上“外人不受中国之刑章,而华人反就外国裁判”的奇怪现象。加深了中国司法制度的半殖民地化。

  • 第5题:

    试述清末变法过程中“礼法之争”。


    正确答案:争论的焦点主要有:
    一是“干名犯义”条的存废问题;
    二是关于“存留养亲”制度;
    三是关于“无夫奸”和“亲属相奸”等问题;
    四是关于子孙违反教令问题;
    五是子孙能否对长辈行使正当防卫的问题等。

  • 第6题:

    试述行政执行的影响因素。


    正确答案:行政执行失败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就引起了研究者们对执行影响因素的探讨。对执行影响因素的分析,有助于决策者在执行之前就能有针对性地预防执行偏差的出现。影响行政执行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确定性。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问题的变化速度通常超过了人们的应对能力,这就使执行过程中充满了变数,执行者不可能一劳永逸地使用同一种执行途径和方式来保证决策效果。执行者不具备关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完备知识,这也使得决策方案和执行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难以把握,执行者很难全面考虑到执行对决策问题的解决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于是,执行是一场持续的比赛,在这场比赛中的每一次“失败”和“成功”都促成下一步冲突。
    (2)目标的明确程度。决策目标的明确程度不仅取决于决策者对决策问题的把握程度,还要受决策者之间利益冲突程度的影响。当决策者之间的利益矛盾难以在决策阶段加以解决和平衡时,就会通过模糊决策的方式将冲突转嫁给执行阶段,从而使执行过程也变得困难重重。决策目标的明确性对执行的影响表现在:
    1、目标的明确性可以作为评价执行成功与否的有效依据,进而能够加强对执行者的控制力度。
    2、目标的明确性能够减少执行者的自由裁量权,使执行者在执行过程中更能忠实于既定的决策方案。
    (3)资源的充裕程度。成功的执行过程必然建立在资源消耗基础之上,当执行者缺乏充足的资源可供利用时,执行结果就可想而知了。蒙特乔伊和奥图尔在《组织视角:一种政策执行理论》一文中,将法规内容清晰与否以及政策制定者是否提供政策资源作为分析组织内政策执行问题的两个主要变量,并将其看作是连续统一体的两个端点,从中揭示了在这两个变量的影响下,可能出现的四种政策执行情况。在他们看来,在政策内容具体以及决策者提供资源的情况下,政策通常最容易取得成功。因而,要想保证政策执行效果,政策制定者就应该主要制定内容清晰、并提供相应政策资源的政策,在这种情况下,政策执行机构为了配合政策实施往往会新建一个下属机构来保证法规内容的实现。
    (4)执行机构。决策方案效果的实现最终要取决于执行机构和执行人员的能力和努力程度。执行主体的选择对执行成功与否的影响不容忽视,执行主体的能力、执行方法等因素都约束着执行的过程和结果。除此以外,执行主体对决策的认同感也不可忽视,并不是所有的执行机构都乐意接受决策者分配的执行任务,当新分配的任务与执行机构的使命不相吻合时,执行机构通常拒绝接受该项任务或在执行过程中对该项决策持抵制态度。
    (5)目标团体。在大多数情况下,决策意图的实现要依靠决策目标对象对决策的顺从和接受,而目标团体对决策的接受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决策对自身利益的调整程度。作为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大多数决策对目标团体带来的利益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安德森在《公共决策》一书提出了政策利益和代价分布的四种情况,在他看来,利益和代价分布范围的宽窄程度不同,目标团体对政策的接受程度也随之出现差异。

  • 第7题:

    试述行政执行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


    正确答案:(1)行政执行是行政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2)行政执行是决策目标的实践检验过程
    (3)行政执行的效果是评估、判断行政管理工作的客观依据

  • 第8题:

    问答题
    试述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及实质。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试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行政执行的基本趋向和行政执行混乱的原因?

    正确答案: (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各届政府,基本上都是军人控制下的政府,因而其行政执行必受到军阀势力的影响,呈现出如下两个基本的趋向:
    一、决策能否执行往往以掌权军阀的意志为依归。符合掌权军阀意志的决策,即使完全违背民意也能畅通无阻;不符合掌权军阀意志的决策,即使完全符合民意也是寸步难行;
    二、决策能否执行往往以掌权军阀的实力消长为依归。当掌权军阀得势时,即使是错误的决策也能够顺利执行;当掌权军阀失势时,即使是正确的决策也无人去执行它。
    (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行政执行,从总体上来说是相当混乱的,造成混乱的原因十分复杂,仅从行政管理的层面看,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体制混乱,权限不清。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由于体制不断变化,各种机构职责权限十分混乱,到皖系军阀统治时,府院权限纷争已到了兵戒相见的地步。
    二、政出多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袁世凯统治时期,北京政府的政令尚能保持基本的统一。袁世凯死后,各派军阀各自为政,纷纷以军事实力干预政府事务,造成政出多门和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混乱书面。
    三、内阁派系复杂,互相牵制。袁世凯死后,段祺瑞任国务总理,组成联合内阁,除北洋派阁员外,段祺瑞很难控制其它阁员。
    四、内阁更迭频繁,政局动荡。在北洋军阀统治的16年中,内阁迭了40余次,平均每年更迭近3次,内阁最长的不过年余,最短的只有几天。内阁的频繁更迭,无疑给行政执行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行政指挥在行政执行过程中的主要作用。

    正确答案: (1)行政指挥是保证行政执行活动协调一致的重要手段;
    (2)行政指挥是高效地贯彻执行行政决策的根本保证;
    (3)行政指挥是高质量地达成行政决策目标的根本保证;
    (4)行政指挥是保证各种行政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的必要条件;
    (5)行政指挥是衡量行政领导者的政策水平和组织与领导能力的重要标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述行政执行的作用。

    正确答案: (1)行政执行决定着决策方案能否实现及实现的程度;
    (2)行政执行效果是检验、修正和完善行政决策的途径;
    (3)行政执行是实现公共行政职能的必要形式;
    (4)行政执行是衡量公共组织及其运行状况的重要标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述清末变法过程中“礼法之争”。

    正确答案: 争论的焦点主要有:
    一是“干名犯义”条的存废问题;
    二是关于“存留养亲”制度;
    三是关于“无夫奸”和“亲属相奸”等问题;
    四是关于子孙违反教令问题;
    五是子孙能否对长辈行使正当防卫的问题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述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及实质。


    答案:
    解析:
    在生产力方面,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之所以能在定程度上快速发展,主要是生产力自身发展规律,特别是科学技术自身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2分)在生产关系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在其自身范围内不断地进行调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缓和了各种社会矛盾。(2分)在上层建筑方面,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归根结底是经济基础发展变化所要求的。(1分)(2)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其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和完善,都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2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导致经济周期波动和发生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1分)当代资本主义的某些社公改良,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是资本主义在其总的量变过程中发生的某些阶段性的部分质变(2分)

  • 第14题:

    试述行政执行的作用。
    (1)行政执行决定着决策方案能否实现及实现的程度;
    (2)行政执行效果是检验、修正和完善行政决策的途径;
    (3)行政执行是实现公共行政职能的必要形式;
    (4)行政执行是衡量公共组织及其运行状况的重要标志。

  • 第15题:

    试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行政执行的基本趋向和行政执行混乱的原因?


    正确答案:(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各届政府,基本上都是军人控制下的政府,因而其行政执行必受到军阀势力的影响,呈现出如下两个基本的趋向:
    一、决策能否执行往往以掌权军阀的意志为依归。符合掌权军阀意志的决策,即使完全违背民意也能畅通无阻;不符合掌权军阀意志的决策,即使完全符合民意也是寸步难行;
    二、决策能否执行往往以掌权军阀的实力消长为依归。当掌权军阀得势时,即使是错误的决策也能够顺利执行;当掌权军阀失势时,即使是正确的决策也无人去执行它。
    (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行政执行,从总体上来说是相当混乱的,造成混乱的原因十分复杂,仅从行政管理的层面看,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体制混乱,权限不清。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由于体制不断变化,各种机构职责权限十分混乱,到皖系军阀统治时,府院权限纷争已到了兵戒相见的地步。
    二、政出多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袁世凯统治时期,北京政府的政令尚能保持基本的统一。袁世凯死后,各派军阀各自为政,纷纷以军事实力干预政府事务,造成政出多门和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混乱书面。
    三、内阁派系复杂,互相牵制。袁世凯死后,段祺瑞任国务总理,组成联合内阁,除北洋派阁员外,段祺瑞很难控制其它阁员。
    四、内阁更迭频繁,政局动荡。在北洋军阀统治的16年中,内阁迭了40余次,平均每年更迭近3次,内阁最长的不过年余,最短的只有几天。内阁的频繁更迭,无疑给行政执行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 第16题:

    试述近代中学教育发展的新变化。


    正确答案: 在近代,中等教育在原有发展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改革发生许多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古典中学的改革成为重要的内容。到了近代古典中学的教学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统天下的局面,使中等教育的结构和形式发展了变化,对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另外,实科中学出现以后.还有一些国家创立了具有文科和实科性质的文实中学,使中等教育的发展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2)新的办学形式的出现促进了公立中学的产生和发展,公立学校的出现是办学主体和办学形式发生的重大变化,如美国公立中学的主要特点是地方政府依靠税收来创办的,使得教育成为国民关心的事情。公立中学这一新的形式的出现使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和民众的需要结合起来,进一步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 第17题:

    试述魏晋时期教育制度方面出现的新变化。


    正确答案: 第一,魏晋是封建门阀制度高度发展的时期,士族地主把持朝政大权,控制仕进之路,实行“九品中正制”,限制庶族地主的政治权利。门阀制度的膨胀对学校教育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士族享有受教育的特权和优先选官的特权,挫伤了人们求学的积极性,使得官学教育时兴时废,似断还续。
    第二,魏晋时期的儒学受各种思潮的冲击日渐衰微,佛教、玄学、史学、书学、文学等则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在这种社会现实的影响下,魏晋学制体系也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官学系统中出现了大量的专科学校,如律学、史学、玄学、医学等;另一方面,儒学校也有了新的形式,如西晋就在太学之外,另外设立了一所传授同样内容的中央官学——国子学。第三,经学虽处于中衰时期,但仍为士族地主阶级统治思想的依据,传授经学的学校在学制系统中始终处于主要地位。但这个时期的经学,突破了两汉严守师法、家法与今古文经学的藩篱,汇释众家,注重义理,形成“魏晋经学”,对学校教育影响颇大。

  • 第18题:

    试述行政执行的地位和作用?


    正确答案:1)行政执行是公共行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行政执行在公共行政的程序性机制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连接行政决策和行政评估的中介环节。
    2)行政执行是行政决策过程中诸多矛盾的展开和继续。
    3)行政执行是检验公共政策质量的重要标准。通过行政执行可以检验政策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并通过执行发现政策当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在执行中提升公共政策质量。
    4)行政执行是行政管理诸方面的集中反映。行政执行的水准和结果,是行政管理诸方面的集中反映。

  • 第19题:

    试述清末变法修律的特点。


    正确答案: (1)中西结合。
    (2)效仿西方国家法制。
    (3)具有明显的移植痕迹。

  • 第20题:

    问答题
    试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原因及实质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述行政指挥在行政执行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正确答案: (1)统一指挥原则;
    (2)法定权威原则;
    (3)果断有力原则;
    (4)准确权变的原则;
    (5)合理授权原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述清末修律的影响。

    正确答案: 晚清修律虽然迫于内忧外患,主观上是一次被动的法律改革,但是在客观上却引发了系列反应,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中国法制近代化的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首先,修律直接导致了传统法律体系的解体。修律过程中制定的刑法、民法、商法等草案,无论从体例上还是从内容上,无论从原则上还是从表达术语上,都突破了中华法系的框架,大量沿用西方近代的法律术语,法律原则和制度,且逐步传播并为中国人慢慢接受。中华法系原有的内容、原则、体系等正在慢慢消失,最终走向解体。可以说,新法律的诞生是中国传统法律体系解体的直接原因。
    其次,修律为中国法制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清末修律前后持续了近十年时间,在这十年中,修订法律馆吸收了近代资本主义的法律精神和原则,参照日本、德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成文法体系,根据中国国情初步设计了一套近代意义上的法律制度和司法体制,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法规。这些制度和法律虽然实施时间较短,有些甚至还没来得及实施,但是它们在客观上却成为后来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法律制度的基础,为中国法律从封闭的传统体系走向开放的近代法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是中国法制近代化必不可少的步骤。
    再次,修律直接促进了西方法律思想、法律观念的引进和传播。此次变法修律,是中国自商鞅变法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变法,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地引进和介绍西方近现代法律思想与制度。为了修律,清廷直接派重臣出洋考察西方法律制度,引进法律思想与观念;修订法律馆等机构有计划地组织翻译了三百多种西方法律文本和法学书籍,并聘请外国专家来华讲授西方法律知识、参与草拟法律草案;大批留学生也积极介绍西方制度与思想。这些都直接促进了西方法律思想、制度和观念的引进和传播,有效改变了中国人的法律观和世界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述魏晋时期教育制度方面出现的新变化。

    正确答案: 第一,魏晋是封建门阀制度高度发展的时期,士族地主把持朝政大权,控制仕进之路,实行“九品中正制”,限制庶族地主的政治权利。门阀制度的膨胀对学校教育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士族享有受教育的特权和优先选官的特权,挫伤了人们求学的积极性,使得官学教育时兴时废,似断还续。
    第二,魏晋时期的儒学受各种思潮的冲击日渐衰微,佛教、玄学、史学、书学、文学等则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在这种社会现实的影响下,魏晋学制体系也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官学系统中出现了大量的专科学校,如律学、史学、玄学、医学等;另一方面,儒学校也有了新的形式,如西晋就在太学之外,另外设立了一所传授同样内容的中央官学——国子学。第三,经学虽处于中衰时期,但仍为士族地主阶级统治思想的依据,传授经学的学校在学制系统中始终处于主要地位。但这个时期的经学,突破了两汉严守师法、家法与今古文经学的藩篱,汇释众家,注重义理,形成“魏晋经学”,对学校教育影响颇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试述清末行政执行的新变化?

    正确答案: (1)清末,随着“新政”和“预备立宪”期间行政体制改革的进行,在行政执行中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①中央各部实行了专任之法,做到权责一致。中央各部长官采取一正二副制,在尚书的统一领导下,分工协作,权责分明,克服了以往满汉尚书互相推诿的弊端,有利于政令执行的统一;
    ②加强各部尚书的行政权力;
    ③建立办公会议制度。1970年制定的《各省官制通则》规定,各省督抚设会议厅,定期召开司道以下官员的办公会议,讨论重要政令的实施办法;
    ④行政执行逐步规范化、标准化。清末,各部都比较重视行政建设,初步改变了过去行为的随意性。
    (2)1911年仿„责任内阁‟成立后,行政执行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①统一了事权。中央一切行政事务均由内阁负责;
    ②改变越级奏报的惯例。除按照内阁官制须由内阁国务吕臣奏报事体外,其余各衙门不行越级奏报;
    ③明确各部的自行处置权。各部的例行事务以及职权范围内的事务,由各部自行处理,不必上奏朝廷,也不必事事向内阁总理大臣汇报。
    (3)上述变化是进势使然,且多为官样文章,因而其实际意义是十分有限的,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渴清政府行政管理逐渐颓败的局面。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