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新建城市。2.依靠旧城建设新城3.在旧城基础的扩建。
更多“例说明我国古代都城建设的三种模式”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要说明我国不同地区的小城镇建设模式。
    1)东部地区的小城镇建设模式。我国东部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在全国最为成功。最为典型的有江苏省的苏南模式、浙江省的温州模式和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模式。
    2)中部地区的东部地区的小城镇建设模式。我国中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某些省份,小城镇建设正处在起步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是河南省南阳市和湖北省襄樊市的“双阳模式”。
    3)西部地区的小城镇建设模式。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差距甚大。西部小城镇建设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农业商品化牵引型、工矿主导型、旅游开发型、商贸中心型、交通枢纽型、边境口岸型、城郊型、地域文化促导型、综合发展型、兵团屯垦型等。

  • 第2题:

    广州曾是我国古代什么政权的都城?


    正确答案:南越、南汉、南明。

  • 第3题:

    中国古代史书编纂体例主要有三种,请问请问是哪三种?并各举一例。


    正确答案: 编年体,《春秋》。纪传体,《史记》。纪事本末体,《通鉴纪事本末》。

  • 第4题:

    简述我国古代帝陵的体制的组成。试以唐乾陵、明十三陵和清陵为例,说明其特点与历史发展的规律。


    正确答案: 由地下埋葬制与墓室和地上灵台、因山为陵与宝城宝顶2部分组成。
    唐乾陵的特点与发展规律:
    (1)唐乾陵是唐朝第三代皇帝高宗和皇后武则天的陵墓,利用天然山丘—梁山营造陵墓,山势与建筑紧密配合。
    (2)采用中轴线展开形成空间序列的传统手法,神道长达数公里,加强引导作用,使用门阙、牌楼、牌坊、石象生等建筑小品。
    (3)明十三陵吸收传统手法,充分结合地形,组成巨大陵体,选址三面环山(东、北、西)面向北京一侧有山口,两侧有两座小山,盆地面积近50平方公里。
    (4)十三座陵墓各依据一个山峦,分布在三谷中,以长陵为陵体群主体,位于神道的北端,其它陵体依地势分布在它的东南、西北、西南,采用公用神道、牌坊、碑亭及各陵的方城明楼与宝顶地宫相结合的处理方法。
    (5)神道上的景色随着视线的推移,抑扬收放交替出现,方城明楼的设置,是前代陵寝形制上的一大发展。
    (6)清陵分两个陵区:东陵(河北遵化)和西陵(河北易县)。其形制仿照明代陵墓,但后死的后妃另建陵墓,各陵形制一致,尺寸相仿。

  • 第5题:

    五女山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开国都城。

    • A、契丹
    • B、鲜卑
    • C、高句丽
    • D、女真

    正确答案:C

  • 第6题:

    我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古代都城遗址是商代都城()遗址。


    正确答案:西亳/亳

  • 第7题:

    问答题
    以元大都和明清北京为例,简述我国古代都城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正确答案: (1)元大都用山西和昌平一带充沛的泉水注入漕渠——通惠河,由大运河与海上运来的粮食和物资可以从通州直达琼华岛北面的海子,所以元朝靠近海子建立皇城,漕运非常近便。
    (2)元大都是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布置的。因为地势平坦,又是新建,所以道路系统规整砥直,成方格网,城的轮廓接近与方形。
    (3)全城道路分干道和“胡同”两类,干道宽约25m,胡同6~7m。胡同以东西向为主,在两胡同间的地段上再划分住宅基地。
    (4)这种有规律的街巷布置,和唐以前的里坊形成两种不同的居住区处理方式,城内市肆是分散的。
    (5)大都城内南北大道设有砌沟渠排泄雨水。在全城的中心地带设立钟楼和鼓楼。
    (6)明代的北京市利用元大都原有城市改建的,由于防御等目的,进行了缩小城框,南移城墙等建设,形成了北京城墙平面为凸字形。
    (7)到了清朝北京城的规模没有扩充,主要是营建苑囿和修建宫殿。规模宏伟,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上强调封建帝王的权威和至尊无上的地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广州曾是我国古代什么政权的都城?

    正确答案: 南越、南汉、南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我国古代帝陵的体制的组成。试以唐乾陵、明十三陵和清陵为例,说明其特点与历史发展的规律。

    正确答案: 由地下埋葬制与墓室和地上灵台、因山为陵与宝城宝顶2部分组成。
    唐乾陵的特点与发展规律:
    (1)唐乾陵是唐朝第三代皇帝高宗和皇后武则天的陵墓,利用天然山丘—梁山营造陵墓,山势与建筑紧密配合。
    (2)采用中轴线展开形成空间序列的传统手法,神道长达数公里,加强引导作用,使用门阙、牌楼、牌坊、石象生等建筑小品。
    (3)明十三陵吸收传统手法,充分结合地形,组成巨大陵体,选址三面环山(东、北、西)面向北京一侧有山口,两侧有两座小山,盆地面积近50平方公里。
    (4)十三座陵墓各依据一个山峦,分布在三谷中,以长陵为陵体群主体,位于神道的北端,其它陵体依地势分布在它的东南、西北、西南,采用公用神道、牌坊、碑亭及各陵的方城明楼与宝顶地宫相结合的处理方法。
    (5)神道上的景色随着视线的推移,抑扬收放交替出现,方城明楼的设置,是前代陵寝形制上的一大发展。
    (6)清陵分两个陵区:东陵(河北遵化)和西陵(河北易县)。其形制仿照明代陵墓,但后死的后妃另建陵墓,各陵形制一致,尺寸相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在我国古代朝代中,隋、唐王朝开国皇帝都城都在今地(  )。
    A

    江苏

    B

    陕西

    C

    河南

    D

    河北


    正确答案: D
    解析: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在汉长安城。但因汉朝时期长安历经战乱,年久失修,破败狭小,于是隋文帝在长安城东南龙首塬另建新都,名为大兴。681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改大兴为长安。长安,意为“长治久安”,为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

  • 第11题:

    问答题
    什么是“珠江模式”,以之为例,说明我国广播事业的变化发展,近年广播事业发展有哪些新动向。

    正确答案: I、简述“珠江模式”及其影响
    1984年,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在广州地区公开招聘节目监制人、主持人、编辑等人员。12月15日,广播电台开播,这标志着广播改革进入了全新的阶段。该台每天逢整点播出信息,逢半点播出新闻,各19次,平均每天播发科技和经济信息110条。珠江经济电台全部节目都设主持人,以两三个小时为一节,播出综合性内容,即所谓大板块节目,大部分为直播,使听众能够更多的参与节目。听众普遍认为经济台内容丰富,形式生动活泼,节目具有时代感。以上的这套做法被称为——“珠江模式”。“珠江模式”的精髓在于其将听众作为主人平等地进行交流,彻底改变了从前的说教、单向的传播模式,树立了一种全新的,双向的传播模式。导致了整个广播宣传方式的变化,开拓了广播的社会功能,丰富了广播为人民服务的内容,从而被广播电视界广泛采用。为了更好的为经济建设服务,广东、上海、辽宁、浙江等省市自治区相继成立了经济台,它们多由原来的人民广播电台派生而来,打破了原有的广播电台“一省一台”或“一市一台”的状况,过去的覆盖面基本上以行政区域来划分,而经济台多以覆盖经济区为目标,如:珠江台覆盖珠江三角洲,天津经济台覆盖华北经济区等。
    II、广播事业发展的新动向:
    89年的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在当时成为新闻播出次数最多的广播电台,每半小时播出一次新闻;广州人民广播电台于91年开播,它是中国第一家24小时播音的广播电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于92年开播英语台,93年首推全国专业性市场经济台。广播节目的多元化和细分化使各台都加强了对象化节目的分量。近年来,上海,北京和广州等发达地区,都形成了多台竞争机制或总台下的系列台竞争机制,给广播界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广播技术也进行了革新。珠江台率先推出调频立体声广播,96年又在亚洲首先实现了数字音频广播。
    广播的变化与趋势:
    ①广播的生存时间发生了变化,广播的黄金时段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已经发生了变化。早上是高峰期。
    ②广播的生存空间也发生了变化,市场化倾向越来越严重。
    ③中国传统的广播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并且越来越多与世界许多国家的广播模式接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例说明我国古代都城建设的三种模式

    正确答案: 1.新建城市。2.依靠旧城建设新城3.在旧城基础的扩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举出一二例说明发达国家的港口管理模式。


    正确答案: 英国港口2/3为私营、德国-政府管理港口是主要职责(德国航道建设和维护资金全部由国家负担)、日本采取的是政府、私人共同参与港口管理的模式(日本重视港口的社会公益性)、新加坡港口管理改革的方向是私有化。

  • 第14题:

    从我国古代目录的形成过程、编写体制以及编者的身份看,它可以分为哪些类型,请各举一例说明。


    正确答案: 第一类,国家图书目录。即所谓“朝廷官簿”,又称官修目录,是封建社会由朝廷主持对国家藏书进行校理后所编的国客图书目录,如汉〈七略〉、魏〈中经〉等。
    第二类,史志目录。即所谓“史家著录”,指由史家编入史籍的目录。如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一卷。
    第三类,私家目录。即非官修的,由私人藏书或学者私人撰修的目录书。如南朝宋齐王俭〈七志〉。

  • 第15题:

    在古代都城的历史研究中,真正地揭示出都城建设的意义的是()。

    • A、陈寅恪
    • B、傅熹年
    • C、高华
    • D、宫崎市定

    正确答案:B

  • 第16题:

    什么是“珠江模式”,以之为例,说明我国广播事业的变化发展,近年广播事业发展有哪些新动向。


    正确答案: I、简述“珠江模式”及其影响
    1984年,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在广州地区公开招聘节目监制人、主持人、编辑等人员。12月15日,广播电台开播,这标志着广播改革进入了全新的阶段。该台每天逢整点播出信息,逢半点播出新闻,各19次,平均每天播发科技和经济信息110条。珠江经济电台全部节目都设主持人,以两三个小时为一节,播出综合性内容,即所谓大板块节目,大部分为直播,使听众能够更多的参与节目。听众普遍认为经济台内容丰富,形式生动活泼,节目具有时代感。以上的这套做法被称为——“珠江模式”。“珠江模式”的精髓在于其将听众作为主人平等地进行交流,彻底改变了从前的说教、单向的传播模式,树立了一种全新的,双向的传播模式。导致了整个广播宣传方式的变化,开拓了广播的社会功能,丰富了广播为人民服务的内容,从而被广播电视界广泛采用。为了更好的为经济建设服务,广东、上海、辽宁、浙江等省市自治区相继成立了经济台,它们多由原来的人民广播电台派生而来,打破了原有的广播电台“一省一台”或“一市一台”的状况,过去的覆盖面基本上以行政区域来划分,而经济台多以覆盖经济区为目标,如:珠江台覆盖珠江三角洲,天津经济台覆盖华北经济区等。
    II、广播事业发展的新动向:
    89年的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在当时成为新闻播出次数最多的广播电台,每半小时播出一次新闻;广州人民广播电台于91年开播,它是中国第一家24小时播音的广播电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于92年开播英语台,93年首推全国专业性市场经济台。广播节目的多元化和细分化使各台都加强了对象化节目的分量。近年来,上海,北京和广州等发达地区,都形成了多台竞争机制或总台下的系列台竞争机制,给广播界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广播技术也进行了革新。珠江台率先推出调频立体声广播,96年又在亚洲首先实现了数字音频广播。
    广播的变化与趋势:
    ①广播的生存时间发生了变化,广播的黄金时段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已经发生了变化。早上是高峰期。
    ②广播的生存空间也发生了变化,市场化倾向越来越严重。
    ③中国传统的广播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并且越来越多与世界许多国家的广播模式接近。

  • 第17题:

    在我国古代都城建设史上,取消里坊制度,店肆居宅都可向街开门的朝代是()。

    • A、东汉
    • B、唐代
    • C、北宋
    • D、明代

    正确答案:C

  • 第18题:

    何为“能主之人”?以中国古代设计为例加以说明。


    正确答案: 能主之人指明代设计师,这种在施工建设中统领全局的设计师在明计成《园治》中被称作“能主之人”。《园治》是一部谈园林建筑地专著,在建造中,三分匠七分主,这七分主不是指房屋的所有者,不是施工单位之甲方,而是“能主之人”是能“定其间进、量其广狭、随曲合方”的设计师。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要说明我国不同地区的小城镇建设模式。

    正确答案: 1)东部地区的小城镇建设模式。我国东部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在全国最为成功。最为典型的有江苏省的苏南模式、浙江省的温州模式和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模式。
    2)中部地区的东部地区的小城镇建设模式。我国中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某些省份,小城镇建设正处在起步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是河南省南阳市和湖北省襄樊市的“双阳模式”。
    3)西部地区的小城镇建设模式。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差距甚大。西部小城镇建设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农业商品化牵引型、工矿主导型、旅游开发型、商贸中心型、交通枢纽型、边境口岸型、城郊型、地域文化促导型、综合发展型、兵团屯垦型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中国古代史书编纂体例主要有三种,请问请问是哪三种?并各举一例。

    正确答案: 编年体,《春秋》。纪传体,《史记》。纪事本末体,《通鉴纪事本末》。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五女山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开国都城。
    A

    契丹

    B

    鲜卑

    C

    高句丽

    D

    女真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判断题
    中国古代都城从周朝开始遵循着从西部到东部地区,再向北部发展的趋势。各个王朝都城的建设跟统治集团有着密切的关系。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填空题
    我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古代都城遗址是商代都城()遗址。

    正确答案: 西亳/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多选题
    在我国古代都城建设史上,取消里坊制度,店肆居宅都可向街开门的朝代是(  )。
    A

    东汉

    B

    唐代

    C

    北宋

    D

    明代


    正确答案: A,B
    解析:
    坊市制主要表现为将住宅区(坊)和交易区(市)严格分开,并用法律和制度对交易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严加控制。唐代城市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将商业区和居住区分开,居住区内禁止经商。宋代逐渐打破了坊市格局,允许商人经商,街道上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打破,使得开封和临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