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姓制度
第1题:
评古印度种姓制度述论。
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对社会群体的宗教划分,也是古代印度的一种社会制度。种姓是随著公元前2000年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时开始出现的。最初雅利安人用「雅利安瓦尔纳」和「达萨瓦尔纳」来区分雅利安人和当地的土著。後来才逐渐有了四个种姓。
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刹帝利: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
吠舍:普通劳动者,雅利安人的中下阶层,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须向国家缴纳赋税。首陀罗:奴隶,受到压迫和剥削最深。
此外,还有比首陀罗更低,不入流的「贱民」,亦叫做单陀罗,成份是打仗的战俘,以及不遵守种姓制度而结合的人。
维护种姓制度最典型的是《摩奴法典》。摩奴法典规定,婆罗门是人世的主宰,首陀罗只能温顺地为其
他种姓服劳役,首陀罗不能积累私人财产,不能对高级种姓有任何不敬的言行,婆罗门和刹帝利则有权夺取首陀罗的一切。
种姓之间界限森严,互相不能通婚、交往,不能共食、并坐。
禁止种姓之间通婚,高级种姓的人与低级种姓的人特别是与贱民通婚,有可能被处以死刑,民众对此习以为常。
每个种姓内部,有人监督本种姓的人遵守摩奴法典及传统习惯的情况。倘有触犯者,轻则由婆罗门祭司给予处罚,重则被开除出种姓之外沦为贱民。
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统治阶级特别是婆罗门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设立并坚持的一种极度不平等的社会制度。这种社会制度的延续严重影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致使印度长期存在严重的社会分化。
第2题:
种姓制度(CasteSystem)
是印度与其他南亚地区普遍存在的社会体系。种姓制度以婆罗门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这些聚落种姓最后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社会体系。因此,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系、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可说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
第3题:
列举印度种姓制度的四个等级?
第一等级是婆罗门种姓
第二等级是刹帝利种姓
第三等级是吠舍种姓
第四等级是首陀罗种姓
第4题:
第5题:
佛教是对婆罗门教种姓制度的反叛。
第6题:
古代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就用种姓来区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种姓等级制度的特点是()
第7题:
根据《摩奴法典》所确定的种姓制度,四大原始种姓中社会地位最低的是()。
第8题:
印度的种姓制度:
第9题:
第10题:
刹帝利
婆罗门
首陀罗
吠舍
第11题:
种姓制度与印度次大陆的文化以及印度教的轮回观念紧密相连
种姓制度实行族内婚
种姓制度最高为刹帝利
种姓制度认为一个人在社会分层中的地位是一出生即确定的
第12题:
第13题:
结合有关史实评析种姓制度形成的原因、内容及对印度历史发展的影响。
原因:雅利安人社会的分化,内部出现三个的等级划分,原来的达萨成为首陀罗。晚期吠陀时代,各等级有不同地位及严格的职业范围。
内容:婆罗门种姓属于第一等级。刹帝利属于第二种姓,吠舍种姓属于第三等级,首陀罗种姓属于第四等级。前三个种姓为雅利安族,称再生族。第四种姓首陀罗称为一生族。各种姓间有严格界限,不能通婚,不得一起饮食。
影响:种姓制度界限森严,异常牢固,自形成后,沿袭了许多世代,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第14题:
在印度种姓制度中,婆罗门种姓的人地位是最高的,对应的身份是贵族和战士。
第15题:
第16题:
古印度法的婚姻家庭制度中,高等种姓男子和低等种姓女子的婚姻被视为()
第17题:
种姓制度将人分成哪几种?
第18题:
古印度学校的一个基本特点是()。
第19题:
古代印度种姓制度是怎么回事?又是怎样演变的?
第20题:
佛教讲求的众生平等和婆罗门教的什么相反()?
第21题:
对
错
第22题:
第23题:
种姓制度
阶级制度
宗法制度
王权制度
第2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