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题目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相似考题
更多“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有哪些?”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正确答案: 首先,资本主义有了快速发展。
    其次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再次自然科学前所未有的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科学依据。
    最后,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来源。

  • 第2题: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创者是()。


    正确答案:郭沫若

  • 第3题:

    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 第一,关于中国社会形态历史演变和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
    第二,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地位。
    第三,关于中国历史上的民族问题。
    第四,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史家修养论。
    第五,关于建设有中国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史学。

  • 第4题: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诞生和发展


    正确答案: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立(1919-1927):李大钊——第一个奠基人;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贡献表现在:①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②指出了唯物史观对于史学和人生的重要意义③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方法论。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初步发展阶段(1927-1937):三大论战: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中国社会史分期论战、中国农村性质;郭沫若——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创者1)《中国古代社会研究》2)中国古史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3)写了多部历史剧及一批史论;吕振羽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的贡献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设(1937——1949)通史研究取得重大成就;古代思想史研究方面;史学理论

  • 第5题: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主要经验有哪些?


    正确答案: 第一,坚持以唯物史观指导研究历史的正确方向和科学道路。
    第二,坚持研究历史和关注现实相结合的学术宗旨。
    第三,彰显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
    第四,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批判继承中国史学的优秀遗产,引进、借鉴外国史学的积极成果,以丰富当今史学的研究内容,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提升史学自身的理论和方法。
    第五,努力贯彻‚双百方针‛,活跃史学,繁荣史学。

  • 第6题:

    中国古代史学有哪些优良传统?对当今中国史学的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正确答案:1.学兼天人,会通古今,用包容一切的气势和规模,阐述历史的发展过程。
    2.以古为镜,经世致用,注重史学研究的古为今用。
    3.求实直书,实录历史,求实的精神。
    4.注重业务和思想修养,史家修养。
    借鉴意义:注重史学研究的现实意义,经世致用,要有求实精神,不畏强权。要注重自身的思想与知识修养。

  • 第7题:

    问答题
    中国古代史学有哪些优良传统?对当今中国史学的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正确答案: 1.学兼天人,会通古今,用包容一切的气势和规模,阐述历史的发展过程。
    2.以古为镜,经世致用,注重史学研究的古为今用。
    3.求实直书,实录历史,求实的精神。
    4.注重业务和思想修养,史家修养。
    借鉴意义:注重史学研究的现实意义,经世致用,要有求实精神,不畏强权。要注重自身的思想与知识修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 第一,关于中国社会形态历史演变和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
    第二,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地位。
    第三,关于中国历史上的民族问题。
    第四,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史家修养论。
    第五,关于建设有中国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史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正确答案: 首先,资本主义有了快速发展。
    其次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再次自然科学前所未有的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科学依据。
    最后,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来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正确答案: 第一、科学是近代与中世纪的重要区别,基础由此奠定。自然科学是人文主义的重要表现。中世纪局限于哲学神学的范围,很少关心自然界和科学实验。
    第二、文艺复兴运动所带来的思想解放,人们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认识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面向现实世界,注重实践的时代精神,激励人们以科学的态度和全新的思想方式探索和解释自然现象。生产经验的积累,技术能力的提高,也为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
    第三、一大批科学家大无畏地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第四、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东方各国技术进步的启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正确答案: (1)社会条件。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0世纪最初20年,中国社会的各阶级、各政治派别的爱国人士,均先后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展开救国救民、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道路的探索。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继而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工农革命运动的发展。所有这些,都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的社会条件。
    (2)思想条件。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开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蔡和森、李达等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积极宣传社会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使其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扩大了唯物史观在中国学术界的影响,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3)学术条件。一方面,‚新史学‛对旧史学的冲击,使中国史学处在变革之中,对中国史学走向近代产生了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中国古代史学的优秀思想遗产,如朴素的唯物思想传统和朴素的辩证思想传统,使唯物史观易于为中国进步学者所接受,并把它同中国历史研究结合起来,这种学术土壤,有利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当前任务。

    正确答案: 1.深刻认识哲学社会科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历史使命和重要作用,进一步认识历史学在哲学社会科学全局中的价值和意义,促进历史学的新发展。
    2.大力推进历史学领域的创新性研究,尤其要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创新,提高历史学研究在整体上的学术水平。尤其要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创新,提高史学研究在整体上的学术水平。
    3.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干扰,大力振奋民族精神,推进史学研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和社会历史条件是()。


    正确答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

  • 第14题:

    简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历程


    正确答案: (1)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初-------产生时期
    1924年,李大钊《史学要论》20世纪30年代末,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2)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发展时期
    郭沫若、吕振羽、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等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社会史研究、思想史研究、历史文献研究、中国社会发展史撰述、中国通史撰述等方面,出版了一大批著作。
    (3)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66
    年“文化大革命”前------广泛传播时期
    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国大量翻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的著作,这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基本建设。
    (4)“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年)——受到严重摧残

  • 第15题:

    简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先驱者对中国历史研究的贡献。


    正确答案: 第一、关于历史学学科属性的认识。李大钊等人通过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说明了历史学的性质与属性,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上具有理论奠基的作用。
    第二、关于历史教育的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关于史学的社会功用认识的理论提升。李大钊把史学与‚科学的态度‛同‚脚踏实地的人生观‛联系起来,反映了他对史学的深刻理解。
    第三、关于中国社会形态历史演变的理论。蔡和森、李达等人分析了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以及社会形态如何演进的规律。
    第四、重对现实阶级斗争的研究。邓中夏、华岗等人已注重研究阶级和阶级斗争在历史运动中的作用。
    第五、关于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以及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问题。李达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阐述了民族的基本问题,富有理论色彩。
    第六、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李大钊指出社会进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因素的变化,‚经济的生活,是一切生活的根本条件,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作出了全面的阐述。
    第七、积极展开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的论战。切实推进了唯物史观同中国历史研究相结合,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第16题:

    简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当前任务。


    正确答案: 1.深刻认识哲学社会科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历史使命和重要作用,进一步认识历史学在哲学社会科学全局中的价值和意义,促进历史学的新发展。
    2.大力推进历史学领域的创新性研究,尤其要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创新,提高历史学研究在整体上的学术水平。尤其要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创新,提高史学研究在整体上的学术水平。
    3.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干扰,大力振奋民族精神,推进史学研究。

  • 第17题:

    古代希腊史学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正确答案: (1)文化背景:从外部来说是受东方文化的影响(埃及和巴比伦文明);从内部来说,是受古希腊哲学的影响;
    (2)经济背景:国富民安,经济实力强大;
    (3)政治上:民主政治繁荣;
    (4)传说和史话:史诗中包含着很多的史学因素,在历史学正式产生前,古希腊人是把史诗当作历史来看待的;
    (5)地理环境:这是因为与希腊本土相比,此地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且居于欧亚大陆之间,扼东西交通之要塞,所以这里商业繁荣,手工业与航海业也很发达。

  • 第18题:

    问答题
    简述人文主义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正确答案: (1)城市的兴起与资产阶级的形成与发展
    (2)意大利古典文化的传统
    (3)大学的兴起
    (4)印刷术的广泛使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诞生和发展

    正确答案: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立(1919-1927):李大钊——第一个奠基人;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贡献表现在:①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②指出了唯物史观对于史学和人生的重要意义③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方法论。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初步发展阶段(1927-1937):三大论战: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中国社会史分期论战、中国农村性质;郭沫若——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创者1)《中国古代社会研究》2)中国古史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3)写了多部历史剧及一批史论;吕振羽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的贡献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设(1937——1949)通史研究取得重大成就;古代思想史研究方面;史学理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填空题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创者是()。

    正确答案: 郭沫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古代希腊史学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正确答案: (1)文化背景:从外部来说是受东方文化的影响(埃及和巴比伦文明);从内部来说,是受古希腊哲学的影响
    (2)经济背景:国富民安,经济实力强大;
    (3)政治上:民主政治繁荣;
    (4)传说和史话:史诗中包含着很多的史学因素,在历史学正式产生前,古希腊人是把史诗当作历史来看待的
    (5)地理环境:这是因为与希腊本土相比,此地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且居于欧亚大陆之间,扼东西交通之要塞,所以这里商业繁荣,手工业与航海业也很发达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历程

    正确答案: (1)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初-------产生时期
    1924年,李大钊《史学要论》20世纪30年代末,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2)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发展时期
    郭沫若、吕振羽、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等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社会史研究、思想史研究、历史文献研究、中国社会发展史撰述、中国通史撰述等方面,出版了一大批著作。
    (3)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66
    年“文化大革命”前------广泛传播时期
    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国大量翻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的著作,这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基本建设。
    (4)“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年)——受到严重摧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主要经验有哪些?

    正确答案: 第一,坚持以唯物史观指导研究历史的正确方向和科学道路。
    第二,坚持研究历史和关注现实相结合的学术宗旨。
    第三,彰显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
    第四,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批判继承中国史学的优秀遗产,引进、借鉴外国史学的积极成果,以丰富当今史学的研究内容,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提升史学自身的理论和方法。
    第五,努力贯彻‚双百方针‛,活跃史学,繁荣史学。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