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从以下三个时段分析历代重视《论语》的原因。 (1)两汉至南宋 (2)元代科举考试至清代废除科举考试 (3)废除科举至今

题目

请从以下三个时段分析历代重视《论语》的原因。 (1)两汉至南宋 (2)元代科举考试至清代废除科举考试 (3)废除科举至今


相似考题
更多“请从以下三个时段分析历代重视《论语》的原因。 (1)两汉至南宋 (2)元代科举考试至清代废除科举考试 (3)废除科举至今”相关问题
  • 第1题:

    ( )科举考试被废除。

    A.1898 年
    B.1905 年
    C.1903 年
    D.1901 年

    答案:B
    解析:
    本题既属于考查晚清时期的教育改革内 容,也属于科举制的发展演变内容。1905年9月 2曰(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四日)上谕:“著即自丙 午年(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 省岁科考亦即停止。"这宣告了自隋朝实行了 1 300年之久的科举考试制度正式终结。

  • 第2题:

    从明代开始,科举考试分为()、()、()、()4个步骤。
    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 第3题:

    科举考试制度废除的时间是()

    • A、1900年
    • B、1902年
    • C、1904年
    • D、1905年

    正确答案:D

  • 第4题:

    两汉选拔秘书官吏的来源有()

    • A、察举
    • B、科举考试
    • C、征召
    • D、辟除
    • E、学校培养

    正确答案:A,C,D,E

  • 第5题:

    科举考试是从隋朝开始


    正确答案:正确

  • 第6题:

    戊戌变法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 A、开办京师大学堂
    • B、废除八股
    • C、设立译书局
    • D、废除科举考试

    正确答案:D

  • 第7题:

    清政府决定废除科举考试时,在保守派、洋务派、满清贵族,汉族读书人之间“竟然没有太大的分歧”这表明()

    • A、学子已经不愿意再参加科举考试
    • B、科举考试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 C、科举考试遭到列强强烈反对
    • D、清政府已经无力维持考试费用

    正确答案:B

  • 第8题:

    单选题
    科举考试一律使用“八股文”文体开始于()。
    A

    宋代

    B

    元代

    C

    明代

    D

    清代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请从以下三个时段分析历代重视《论语》的原因。(1)两汉至南宋(2)元代科举考试至清代废除科举考试(3)废除科举至今

    正确答案: (1)孔子对于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人们推崇他,因此记载他言行的《论语》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两汉时,儿童最初念书,先读识字课本,识字完毕,便读《论语》。因此《论语》成了读书人的必读之书,不象五经,可以只通一经,也可以不读,但无人不读《论语》。到了南宋,朱熹把《论语》列为四书之一,包括《论语》在内的这四种书更成为人们学习入门的必读书籍了。
    (2)元代举行科举,考试题目必须在《四书》之内,一直到明朝,延续到清代光绪二十七年,才完全废除了以《四书》命题的八股文考试办法。读书人要做官,就要通过考试,四书,尤其是《论语》,便成为读书做官的敲门砖。
    (3)纵使科举废了,《论语》还是读书人经常诵读的书。一则是二千多年来的旧习惯势力难以肃清。二则《论语》本身也有广泛的用途和价值,它是研究中国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的必读书,重要古籍。三则古人喜欢引用《论语》,熟读《论语》,阅读理解古书自然很有好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隋唐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经典,()被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
    A

    《五经正义》

    B

    《周礼》

    C

    《孝经》

    D

    《论语》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从冒籍现象分析闽台科举考试制度的联系与交融。

    正确答案: 为了鼓励更多的台湾读书人到福州应考,福建的地方官员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开始,便不断地以奏折的形式,请求朝廷对台湾读书人网开一面,录取时给予倾斜。很快便得到礼部的赞同。设立保障名额大大鼓励了台湾士子的进取之心,有力地推动了台湾科举考试的发展,也使闽台之间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联系更加密切。推动了台湾地区文风的繁盛和社会进步,但也带来一些问题。实行初期,由于台湾地区的文化尚不发达,本地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不多,来自福建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四府的读书人中稍通文墨者在原居住地参加考试料难以考取,便通过在台湾居住的同姓同宗之人,冒称为其弟、侄,然后以台湾士子的身份公然赴考。一旦考中,便迅即返归故里。从闽台科举考试长期以来是一体化关系的角度考察,冒籍也属正常现象。数百年来,闽台同属一个行政区划,地缘相近,两地人员往来十分频繁。台湾的居民大多是早先福建移民的后裔,与祖籍地有着各种联系,不少人甚至还具有同族、同宗、同姓等关系,两地士子同在一个乡试考场应试,语言、生活习俗几乎没什么两样。若没有这些因素,多数冒籍者便不可能成功。这从另一个侧面验证了闽台两地关系之密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戊戌变法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

    开办京师大学堂

    B

    废除八股

    C

    设立译书局

    D

    废除科举考试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将《四书》和《五经》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的是哪个朝代?( )
    A.明代 B.宋代
    C.汉代 D.清代 E.元代


    答案:B
    解析: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四书》、《五经》成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考试依据。

  • 第14题:

    科举考试制度废除于()年。

    • A、1900
    • B、1905
    • C、1911
    • D、1912

    正确答案:B

  • 第15题:

    清代科举考试的成绩决定了一个人政治前途的起点。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6题:

    从何时起,《论语》被钦定为科举考试必读教科书?()

    • A、宋
    • B、元
    • C、明
    • D、清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我国于1903年废除科举考试制度。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8题:

    隋唐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经典,()被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

    • A、《五经正义》
    • B、《周礼》
    • C、《孝经》
    • D、《论语》

    正确答案:A

  • 第19题:

    科举考试一律使用“八股文”文体开始于()。

    • A、宋代
    • B、元代
    • C、明代
    • D、清代

    正确答案:C

  • 第20题:

    单选题
    清政府决定废除科举考试时,在保守派、洋务派、满清贵族,汉族读书人之间“竟然没有太大的分歧”这表明()
    A

    学子已经不愿意再参加科举考试

    B

    科举考试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C

    科举考试遭到列强强烈反对

    D

    清政府已经无力维持考试费用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科举考试制度废除的时间是()
    A

    1900年

    B

    1902年

    C

    1904年

    D

    1905年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多选题
    科举制度在中国影响巨大,从(  )开始各朝统治者用科举考试老选拔官吏,聚集人才。
    A

    隋代

    B

    唐代

    C

    宋代

    D

    元代


    正确答案: A,B
    解析: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称为科举。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标志着中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到清光绪(1904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 第23题:

    判断题
    我国于1903年废除科举考试制度。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填空题
    科举考试从隋代开始,影响巨大。以明清科举考试为例,可分为____、乡试、会试和____。

    正确答案: 院试,殿试
    解析: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依次分为: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为“四书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