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简述陶煦的减租思想。
明清两代,江苏东南苏州、松江等八府,田赋特重,地租也特别高。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冯桂芬代表这一地区的士绅,通过李鸿章向清廷请求减赋,获得允准。但田赋减而地租未减,这使太平天国失败后处境极端恶劣的农民更难忍受,也引起了当地一部分知识分子的不满。于是有陶煦等人出面呼吁减租。
陶煦在《租核》一书中把农业称作发展经济、改变中国落后状况的“本”,而把减租看作“培本”的措施。他指出,若不减租,这部分余财入于地主之手,多半被用作窖藏或用以放高利贷、兼并土地,未必用于购买更多商品;即使变成购买力,也是购买各种奢侈品或用于鸦片、嫖、赌,而不见得能扩大一般工商业的市场。若减租,则农有余财,则日用服物之所资,人人趋于市集,而市集之于工贾利也;市集有余财,则输转于都会,而都会之工贾利也。他这里所说的工贾,已不是或不止是旧式的工商业。他还评论了当时人们关于开矿、修铁路、通火车等主张,并均加以肯定。
这充分表明:陶煦已从扩大国内市场的角度,把减租同发展问题联系了起来。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核心。
第5题:
简述解放区在1945到1946开展减租减息运动的意义?
第6题:
简述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主要的学前教育思想。
第7题:
第8题:
第9题:
第10题: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简述国民党的“二五减租”。
孙中山的“耕者有其田”本来就缺乏实施的措施。在他之后,国民党虽然抽象地继承了孙中山平均地权的纲领,但在实际行动中却抛开了其给农民以土地的内容,而仅把它化为减租的主张。在一些地区实施“二五减租”。
二五减租即减轻佃农田租25%,并规定正租之外不得有额外索求、农民正产品以外的副产品概不纳租以及地主不得随意撒佃等。对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有积极作用的。它导致了自耕农的逐年增加,农村小学儿童激进,工商业以农民购买力增加而繁盛。这实际上是使中国的农业走上普鲁士的道路。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有一个坚持推行这种改革的国家政权;农村中的封建势力对这种改革的阻力不是过分强大;有较发达的工商业能吸收农村改革所产生的剩余劳动力。而这些先决条件,在近代中国又都不具备。大地主本身就是国民党政权主要社会基础的一部分,他们的态度,对国民政府政策的制订和推行,有巨大的作用和影响;农村中封建统治势力根深蒂固,对减租以及限制封建特权的改革具有强大的、难以克服的阻力。此外,中国农村人口众多,而耕地相对过少,工商业又不发达,不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农村过剩劳动力的竞争,就会迫使农民宁愿接受较高的地租,从而使政府关于减租的规定成为具文。
第14题:
第15题:
简述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
第16题:
简述陶行知的论“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
第17题:
简述梅尧臣诗歌艺术特点,其《陶者》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第18题:
清代学者陶煦说:“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至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材料表明()
第19题:
第20题:
第21题:
第22题:
第23题:
第2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