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试述剩余价值论要点。”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述剩余价值论要点。


    参考答案:1、区分劳动力价值和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劳动力价值是劳动力的交换价值,指的是劳动力的维持费和劳动力一天的耗费;劳动力创造的价值构成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劳动力的价值增殖。资本家赚取两者之间的差额,使剥削具有隐蔽性。
    2、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的两个来源:
    a、延长绝对劳动时间——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b、缩短劳动者为自己劳动的时间——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只要劳动时间超过维持劳动力商品的生活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那么通过购买和使用劳动力商品就可以获得剩余价值。然而,资本家剥削劳动者剩余价值的事实却被掩盖在一系列的概念之下,尤其是竞争和一般利润率规律。
    3、剩余价值率。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只有活劳动才创造价值。在全部产品价值c+v+m中c是不变资本;v是可变资本;m是活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m/v。此时却表现为资本家垫支资本获得资本报酬的比率--一般利润率。
    4、利润率。首先,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利润。利润率进一步转化为平均利润完全掩盖了剩余价值和创造它的活劳动之间的关系。
    5、转化问题——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a、不仅在内容上利润来源于剩余价值,而且在形式上,平均利润也只是剩余价值的平均值。
    b、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出现了一个问题: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条件下,不同资本有机构成的部门投入相同的资本会得到不同的数量的剩余价值,而表现不同的资本利润率,这和现实中存在的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一般利润率规律发生了矛盾。
    6、剩余价值和利润之间的关系。一切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的总和,必然等于剩余价值的总和。

  • 第2题:

    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是指( )。

    A.劳动价值论

    B.剩余价值论

    C.科学社会主义

    D.历史唯物主义


    正确答案:BD

  • 第3题:

    试述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正确答案: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其联系表现在:(1)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来看,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不论是延长工作日,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都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提高了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增加了剩余价值量。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其区别表现在:(1)它们的物质技术不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与生产技术不变,或生产技术发展缓慢相适应的;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生产技术的不断变革为条件的。
    (2)它们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所起的作用不同。在资本主义生产所经历的简单协作阶段,资本家主要采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在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阶段,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创造了条件;机器大工业出现以后,资本主义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意义越来越大。

  • 第4题:

    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是指()

    • A、劳动价值论
    • B、剩余价值论
    • C、科学社会主义
    • D、历史唯物主义

    正确答案:B,D

  • 第5题:

    萨缪尔森提出把传统的经济学和()中有价值的东西“综合”起来,并把这一结果称为“新古典经济学”。

    • A、现代收入决定论
    • B、国富论
    • C、剩余价值论
    • D、劳动价值论

    正确答案:A

  • 第6题:

    试述李嘉图对斯密劳动价值论的发展。


    正确答案:(1)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是对斯密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李嘉图对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贡献是一贯坚持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劳动决定价值的基本原理;
    (2)在说明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时,李嘉图抛弃了将稀少性作为价值源泉的错误观点,认为绝大部分商品价值取决于必要劳动量;
    (3)指出斯密价值论的矛盾和错误,认为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量成比例,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内在尺度;
    (4)在对决定价值的劳动的性质的研究中,李嘉图已接触到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与创造价值的劳动的区别;(5)在价值量问题上,李嘉图接受斯密关于价值取决于必要劳动量的观点,进一步指出必要劳动不是个别劳动,而是包括直接生产该商品的劳动和生产生产资料所用的劳动,由最不利的生产条件决定;
    (6)接受了斯密对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加以区分的思想;
    (7)区分了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并感觉到新价值创造和旧价值转移的区别。

  • 第7题:

    马克思揭示的货币必要量规律的理论基础是()。

    • A、货币数量论
    • B、劳动价值论
    • C、剩余价值论
    • D、货币金属论

    正确答案:B

  • 第8题:

    马克思恩格斯继承和发展的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 A、辩证法
    • B、历史观
    • C、劳动价值论
    • D、剩余价值论

    正确答案:C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理论意义。

    正确答案: 第一,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第二,剩余价值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第三,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
    第四,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第五,也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多选题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将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奠定这一飞跃的理论基石是(  )。
    A

    阶级斗争学说

    B

    劳动价值论

    C

    唯物史观

    D

    剩余价值论


    正确答案: B,D
    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述李嘉图对斯密劳动价值论的发展。

    正确答案: (1)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是对斯密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李嘉图对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贡献是一贯坚持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劳动决定价值的基本原理;
    (2)在说明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时,李嘉图抛弃了将稀少性作为价值源泉的错误观点,认为绝大部分商品价值取决于必要劳动量;
    (3)指出斯密价值论的矛盾和错误,认为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量成比例,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内在尺度;
    (4)在对决定价值的劳动的性质的研究中,李嘉图已接触到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与创造价值的劳动的区别;(5)在价值量问题上,李嘉图接受斯密关于价值取决于必要劳动量的观点,进一步指出必要劳动不是个别劳动,而是包括直接生产该商品的劳动和生产生产资料所用的劳动,由最不利的生产条件决定;
    (6)接受了斯密对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加以区分的思想;
    (7)区分了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并感觉到新价值创造和旧价值转移的区别。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述萨伊的价值论、分配论和销售论。

    正确答案: (1)萨伊把生产归结为创造效用,又把效用归结为提供服务,就把价值归结为效用。
    (2)从生产三要素(土地、劳动、资本)论出发,萨伊认为是三要素共同创造了价值,三要素都是价值的来源。
    (3)关于价值的尺度和度量,萨伊提出价值量由效用量决定,即效用论;又提出价值由三要素共同生产,三要素的收入(工资、利润和地租)决定价值量,即生产费用论;又提出价
    值量由市场供求决定,即供求价格论。
    (4)在分配论上,萨伊提出三位一体公式:劳动—工资,资本—利息,土地—地租。工资是劳动所生产的那部分价值,地租是土地生产性服务的产物,利息是使用资本所付的租金,至于利润可分为业主收入和利息,业主收入是业主事业心、才干和风险的报酬。
    (5)销售论的核心是萨伊定律,即供给自动创造需求。其要点有三个:(1)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将自动调节,使商品供求平衡;(2)利率调节储蓄和投资,使两者均衡;(3)商品最终总是以商品来购买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有:商品二重性和劳动二重性的理论。所谓商品的二重性是说商品的价值应该分为使用价值和价值。交换价值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而使用价值则成为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商品二重性理论。劳动二重性是说应该把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久条件,它生产出人类生存所需要的各种商品;抽象劳动是把各种不同的劳动中都消耗的劳动抽象出来,称之为一般人类劳动,它体现出劳动的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剩余价值论的主要内容有:马克思主义认为,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而不是在流通过程中产生的,其前提是劳动力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流通领域。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劳动者是自由的和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是一种特殊商品,它可以创造超出其本身价值的价值。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学说揭开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 第14题:

    马克思货币必要量规律的理论基础是( )

    A.劳动价值论

    B.剩余价值论

    C.货币金属论

    D.货币数量论


    正确答案:A

  • 第15题:

    试述萨伊的价值论、分配论和销售论。


    正确答案: (1)萨伊把生产归结为创造效用,又把效用归结为提供服务,就把价值归结为效用。
    (2)从生产三要素(土地、劳动、资本)论出发,萨伊认为是三要素共同创造了价值,三要素都是价值的来源。
    (3)关于价值的尺度和度量,萨伊提出价值量由效用量决定,即效用论;又提出价值由三要素共同生产,三要素的收入(工资、利润和地租)决定价值量,即生产费用论;又提出价
    值量由市场供求决定,即供求价格论。
    (4)在分配论上,萨伊提出三位一体公式:劳动—工资,资本—利息,土地—地租。工资是劳动所生产的那部分价值,地租是土地生产性服务的产物,利息是使用资本所付的租金,至于利润可分为业主收入和利息,业主收入是业主事业心、才干和风险的报酬。
    (5)销售论的核心是萨伊定律,即供给自动创造需求。其要点有三个:(1)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将自动调节,使商品供求平衡;(2)利率调节储蓄和投资,使两者均衡;(3)商品最终总是以商品来购买的。

  • 第16题:

    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凯恩斯理论的核心是()。

    • A、收入决定理论
    • B、国富论
    • C、剩余价值论
    • D、劳动价值论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 A、辩证法
    • B、历史观
    • C、劳动价值论
    • D、剩余价值论

    正确答案:C

  • 第18题:

    试述中风辨证要点。


    正确答案:中风的辨证要点是:
    (1)辨中经络和中脏腑:中经络仅有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但意识清楚,而中脏腑兼有神志障碍。
    (2)辨闭证与脱证:闭证属实,因邪气内闭清窍所致,证见神志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脱证属虚,为五脏真阳散脱,阴阳即将离决之候,临床可见神志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等。
    (3)辨阳闭和阴闭:阳闭有瘀热痰火之象,身热面赤、气粗鼻鼾、便秘溲黄、舌苔黄腻、脉弦滑而数。阴闭偏于寒,如面白唇紫、痰涎壅盛、四肢不温、脉沉滑等。
    (4)辨病期:根据病程长短,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

  • 第19题: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最积极的成果是提出了()

    • A、剩余价值论
    • B、劳动价值论
    • C、再生产理论
    • D、流通理论

    正确答案:B

  • 第20题:

    简述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理论意义。


    正确答案:第一,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第二,剩余价值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第三,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
    第四,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第五,也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

  • 第21题:

    单选题
    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的成果是()
    A

    辩证法

    B

    历史观

    C

    劳动价值论

    D

    剩余价值论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有:商品二重性和劳动二重性的理论。所谓商品的二重性是说商品的价值应该分为使用价值和价值。交换价值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而使用价值则成为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商品二重性理论。劳动二重性是说应该把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久条件,它生产出人类生存所需要的各种商品;抽象劳动是把各种不同的劳动中都消耗的劳动抽象出来,称之为一般人类劳动,它体现出劳动的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剩余价值论的主要内容有:马克思主义认为,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而不是在流通过程中产生的,其前提是劳动力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流通领域。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劳动者是自由的和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是一种特殊商品,它可以创造超出其本身价值的价值。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学说揭开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述剩余价值论要点。

    正确答案: 1、区分劳动力价值和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劳动力价值是劳动力的交换价值,指的是劳动力的维持费和劳动力一天的耗费;劳动力创造的价值构成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劳动力的价值增殖。资本家赚取两者之间的差额,使剥削具有隐蔽性。
    2、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的两个来源:
    a、延长绝对劳动时间——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b、缩短劳动者为自己劳动的时间——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只要劳动时间超过维持劳动力商品的生活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那么通过购买和使用劳动力商品就可以获得剩余价值。然而,资本家剥削劳动者剩余价值的事实却被掩盖在一系列的概念之下,尤其是竞争和一般利润率规律。
    3、剩余价值率。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只有活劳动才创造价值。在全部产品价值c+v+m中c是不变资本;v是可变资本;m是活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m/v。此时却表现为资本家垫支资本获得资本报酬的比率--一般利润率。
    4、利润率。首先,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利润。利润率进一步转化为平均利润完全掩盖了剩余价值和创造它的活劳动之间的关系。
    5、转化问题——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a、不仅在内容上利润来源于剩余价值,而且在形式上,平均利润也只是剩余价值的平均值。
    b、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出现了一个问题: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条件下,不同资本有机构成的部门投入相同的资本会得到不同的数量的剩余价值,而表现不同的资本利润率,这和现实中存在的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一般利润率规律发生了矛盾。
    6、剩余价值和利润之间的关系。一切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的总和,必然等于剩余价值的总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多选题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两大理论基石是()
    A

    劳动价值论

    B

    剩余价值论

    C

    唯物史观

    D

    辩证唯物主义

    E

    暴力革命论


    正确答案: E,C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