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之争
第1题:
试述先秦礼法之争与清末礼法之争的异同
(1)二者的阶级本质不同。
先秦礼法之争是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代表着奴隶主贵族阶级的礼治与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法治之争。先秦儒家代表新老贵族,维护礼治;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主张法治。
近代礼法之争是在封建社会解体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法治观与资产阶级法治观之间的冲突。礼教派代表封建地主阶级,法理派代表资产阶级,礼法之争是封建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要求制定什么样的法律的争论。
(2)争论的焦点不同。
先秦礼法之争是“儒法之争”,两派争论的焦点是究竞应该以奴隶主贵族的传统的“礼治”来治理国家,还是以新兴地主阶级的“法治”来治理国家。
近代礼法之争是修订法律,即立法中的争论,实际上是“法法”之争,礼教派和法理派都主张制定新律,但在立法的指导方针上有重大分歧。礼教派主张以“礼”为指导的封建法律思想来指导立法,法理派主张以资产阶级法理来指导立法。“礼”是法典化的礼,是写入封建法典中的,维护宗法家族制度的礼法;法是资产阶级的法理。两派争论的焦点是用封建礼教,还是用资产阶级法理指导立法。
(3)先秦法家用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法治”来反对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儒家的“礼治”、“德治”和“人治”。清末法理派用资产阶级的法理反对封建法典的纲常名教立法宗旨。
(4)斗争的结果不同。
先秦礼法之争的结果是法治理论暂时取得了胜利,秦国以法家的法治理论为指导建立起强大的秦王朝,统一了中国;近代礼法之争的结果是以法理派的退让和妥协而告终,新律中不断加入了有关纲常名教的条文。
(5)两者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清末法典化的礼是从先秦传统的礼发展而来的。因此,两次礼法之争中的礼是一脉相承的。两次礼法之争都在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先秦礼法之争导致了秦王朝统一中国;近代礼法之争导致了中华法系的瓦解。
第2题:
知识产权之争本质上是()
第3题:
目前,有关国际秩序之争的焦点是“规则之争”。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4题:
农牧之争
第5题:
列奥·施特劳斯致力于检讨西方文明的总体精神并开启了以下哪一种思想论争:()
第6题:
塑造客户服务内部环境黄金法则中的避免恶性争论包括哪几种()
第7题:
中世纪,整个欧洲的政治状况可以用()来作为主线。
第8题:
电视行业内部的竞争有:频道之争、节目之争、技术之争、经营管理之争、人才之争和包装宣传之争。
第9题:
在全国农业系统的合力推进下,“十二五”期间()发展成效明显,农牧民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244元,比2010年翻一番。
第10题:
第11题:
研究方法之争
研究目的之争
研究对象范围之争
研究手段和形式之争
第12题:
国际经济地位之争
生存权之争
国际政治地位之争
发展权之争
第13题:
A排放权之争
B发展权之争
C国际影响力之争
D碳市场之争
第14题:
教派之争实际上是权力之争。
第15题:
目前,有关国际秩序之争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第16题:
文化的运行纵向的()之争;横向的()之争。
第17题:
权力之争实质上是()之争。
第18题:
广义犯罪学和狭义犯罪学之争实质上是犯罪学().
第19题:
国民党和袁世凯斗争主要体现为()。
第20题:
"府院之争"的激化从根本上反映了()。
第21题:
国际气候博弈的本质是()
第22题:
经贸规则主导权之争
政治安全体制改革之争
领土之争
网络空间规则制定权之争
第23题:
第24题:
经贸规则主导权之争
政治安全体制改革之争
网络空间规则制定权之争
气候变化治理规则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