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新中国的农业税制演变。
第1题:
试分析新中国的农业税制演变。
(1)1949-1958年:新解放区建立统一的农业税制度、老区沿用原来税法的时期。1949年,广大新解放区虽然都征收了农业税(公粮),但征税办法不统一,许多地方还未来得及建立正规的农业税制度。建国初期,形成了新老解放区区域性相对统一的两类农业税制。
(2)1958-1999年:全国农业税制度统一的时期。这个时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58-1978公平合理负担,鼓励增产,统一税制与因地制宜相结合,简便征收、方便群众等农业税政策原则。1958年,农业税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新中国统一的农业税制度正式形成。1979-1982年是实行农业税起征点、减轻贫困地区农民负担的第二阶段。这一政策对帮助农民休养生息,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1983-1999年是开征农业特产税和稳定农业税负担的第三阶段。
(3)2000-2006年:农村税费改革时期。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0年到2003年,按照“减轻、规范、稳定”的原则,正税清费,逐步取消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各种税费,减轻农民负担。第二阶段从2004年到2006年,主要是按照“多予、少取、放活”方针,逐步取消农业税。
第2题:
试分析中国古代战争分布演变趋势及原因。
战争分布的多寡及发生的频率,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①经济发展的重心地区。由于利益关系集中——“利”。
②政治中心区,人口稠密区。权利(力)欲——“名”。一为名二为利,所谓“争权夺利”是也。
③不同经济生产方式的边界线上。生产方式的冲突,如农—牧之间。
④不同民族及文化区的交界地带。价值观的区别,宗教及文化间的冲突
原因:
①经济发展的重心地区。由于利益关系集中——“利”。
②政治中心区,人口稠密区。权利(力)欲——“名”。一为名二为利,所谓“争权夺利”是也。
③不同经济生产方式的边界线上。生产方式的冲突,如农—牧之间。
④不同民族及文化区的交界地带。价值观的区别,宗教及文化间的冲突—《文明冲突论》(亨亭顿)
第3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经营方式的演变
第4题:
试分析农业的本质特征。
第5题:
试分析我国现在实行农业保护政策的理论依据。
第6题:
试分析新中国课程管理演变及改革实验现状。
第7题:
什么是农业技术项目?试分析农业技术项目可行性分析与评估的关系?
第8题:
西方发达国家税制结构经历哪些发展与演变过程?
第9题:
第10题: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新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过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宏观区域经济格局的划分有过4次大的变动,即从沿海和内地→“一、二、三线地区”→沿海和内地→东、中、西三大地带→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经历了从区域平衡发展战略到非均衡发展战略,再到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演变。
(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计划控制下手地区均衡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沿海地区工业比较发达,而内地工业十分薄弱,生产力分布呈现出沿海和内地两种大的类型。20世纪50年代起,为了建成相对完整的区域性的工业体系,国家主要采取了“均衡发展战略”,强调沿海与内地均衡发展,国家投资重点指向中西部地区。
(二)20世纪70年代末至1992年,沿海重点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为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政府实施了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非均衡。
伴随着区域结构变迁的是城市体系的形成。中央实施的多层次的区域经济政策,改变了多年来“东西南北齐步走”的格局。
(三)1992至1999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0年来,中国的区域经济结构调整采取了“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逐步开放”的梯度演进方式。
(四)1999年至今,启动西部大开发
为了进一步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地区生态环境,1999年中国政府正式提出“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
第14题:
试分析农户在农业投资中的行为方式。
①农户是市场中的一个理性主体;②农户资金在生活和生产上的分配;③农户自有资金和外部资金的均衡;④农户资金在农业和非农业之间的分配。
第15题:
()年统一全国税制,标志着新中国税制的建立。
第16题:
试从供求角度分析世界林业经营理论的演变。
第17题:
论述新中国科技体制演变的历史进程。
第18题:
什么是农业? 试分析农业的根本特性。
第19题:
试分析政府、市场与农业政策之间的关系?
第20题:
试进行产品——市场演变矩阵模型分析。
第21题:
第22题:
第23题:
第2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