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长期如吾土,则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顷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这段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第1题:
第2题:
明朝时,松江有“卖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酬取值”。上述材料可见()①“合郡男妇”成了卖袜店的雇佣工人②卖袜店商人直接支配生产,变成了包买主③江南棉纺织业中已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④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已经瓦解
第3题:
《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第4题:
“买不尽松江远见卓识,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所反映的史实是()
第5题:
明朝初期的一首“竹枝词”说:“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征税)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
第6题:
“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立,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第7题:
“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能够反映的历史新现象不包括()
第8题:
顾炎武在《肇域志·江南九》中说:“地产木棉,衣被天下,而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并济。”材料主要反映了明末清初江南地区()
第9题:
明朝后期史书有这样的记载:“中州沃土,半植半棉,乃棉花尽归商贩,民间衣服,率从贸易”。这段话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第10题:
政府压制棉纺织业的发展
出现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
农民直接以棉纱抵税
棉布正逐渐取代麻布
第11题:
棉花的种植
交通便利
黄道婆改革棉纺织工具
乌泥径被远近闻名
第12题:
政府的大力推广
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商品经济的发展
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第13题:
第14题:
纺织品可分为:纺织纤维、天然纤维、植物纤维、棉花或麻类等,这是按()分类法分的。
第15题:
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以北土风气高燥,绵毳断续,不能成缕,纵能做布,亦虚疏不堪用耳„„南方卑湿,故作缕紧细,布亦坚实。”这说明当时()
第16题:
元朝的松江成为棉纺织业中心的主要原因是()。
第17题:
“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第18题:
(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闲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这反映出松江地区:()①棉纺织业发达②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发展③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④棉纺织业成为最主要生产部门
第19题:
明朝时,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以纺所成,或纱或布,清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日复持以易”的现象。这反映了()
第20题:
明正德《松江府志》记载:松江“俗务纺织,不止村落,虽城中亦然,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间歇。织者率日成一匹,有通宵不寐者,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室庐已空,其衣食全赖此。”材料反映了()
第21题:
宋代范正敏《遯斋闲览·证误》:“闽岭以南多木棉,土人竟植之,有至数千株者,採其花为布,号吉贝布。”材料主要反映了宋代福建()
第22题:
明朝棉花的种植面积扩大
明朝棉纺织业迅速发展
松江成为明朝棉纺织业中心
松江棉布产量提高
第23题:
气候造成北方棉花种植困难
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
气候影响南北棉纺织业发展
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
第2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