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苏联模式?


    正确答案: (1)基本特征:①经济发展战略主要是以高速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务,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②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和指令性计划模式;③政治上过度集权。(2)弊端:集中过多,管得过死,否定市场的作用,严重束缚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

  • 第2题:

    1927年召开的联共(布)“十五大”的主题是()

    • A、实现农业集体化
    • B、实现工业化
    • C、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 D、通过苏联新宪法

    正确答案:A

  • 第3题:

    简述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有什么深远的社会影响和历史影响?


    正确答案:(1)农业集体化运动在历史上形成了一条前所未有的农村社会经济改造道路
    (2)农业集体化适应了苏联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政治需要
    (3)农业集体化支持了国家工业化的实现,并成为苏联经济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4题:

    20世纪30年代,两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它”是指苏联的()

    • A、农业集体化道路
    • B、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 C、社会主义制度
    • 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正确答案:D

  • 第5题:

    “他们对苏联这项事业先表示怀疑,后表示兴趣。但他们仍对苏联人缺乏自由、住屋糟糕、消费品匮乏感到震惊,不过他们也同意这项事业让苏联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有极大的贡献。”“这项事业”应该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 C、农业集体化运动
    • D、五年计划的实行

    正确答案:D

  • 第6题:

    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了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

    • A、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 B、基本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 C、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 D、完全否定了“斯大林模式”

    正确答案:A

  • 第7题: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形成的标志是()

    • A、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确立
    • B、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立
    • C、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 D、1936年通过的苏联新宪法

    正确答案:D

  • 第8题:

    单选题
    1958年,如果中国的官员去苏联参观访问,双方就当年的农业建设交流经验教训,中苏双方谈论的主要话题,可能是()。①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②苏联的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③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④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苏联历史上,曾有法令规定:“当人民在挨饿,当失业现象日益严重的时候,凡是隐藏一普特余粮的人,凡是使国家损失一普特燃料的人,都是最大的罪犯。„„”这一法令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A

    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

    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D

    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了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
    A

    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B

    基本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C

    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D

    完全否定了“斯大林模式”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的自留地占全国耕地的4%,但其产量却占苏联农产品总量的25%。这说明当时()。
    A

    农业集体化已不适应苏联农业发展

    B

    个体农业是苏联农业产量的支柱

    C

    苏联政府仍然在片面发展重工业

    D

    苏联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不断恶化


    正确答案: A
    解析: 自留地是农户个体经营的土地。题干反映了苏联的自留地少,但产量却很高,从反面说明农业集体化已不适应苏联农业发展。

  • 第12题:

    单选题
    20世纪30年代,两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它”是指苏联的()
    A

    农业集体化道路

    B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

    社会主义制度

    D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的自留地占全国耕地的4%,但其产量却占苏联农产品总量的25%。这说明当时()。

    • A、农业集体化已不适应苏联农业发展
    • B、个体农业是苏联农业产量的支柱
    • C、苏联政府仍然在片面发展重工业
    • D、苏联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不断恶化

    正确答案:A

  • 第14题:

    历史上曾经先后有40多个国家,3000多个国内单位派人去河北徐水县“取经学习”。赫鲁晓夫派记者前去看个究竟。他听了记者的汇报后说:“中国的共产主义是喝大锅清水汤,苏联是土豆烧牛肉。”赫鲁晓夫评价的是中国()。

    • A、社会主义改造
    • B、“大跃进”运动
    • C、农业集体化
    • D、人民公社化运动

    正确答案:D

  • 第15题:

    1958年,如果中国的官员去苏联参观访问,双方就当年的农业建设交流经验教训,中苏双方谈论的主要话题,可能是()。①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②苏联的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③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④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正确答案:B

  • 第16题:

    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苏联基本实现农业集体化是在()年。


    正确答案:1932

  • 第18题:

    1925年12月,俄共(布)十四大召开,苏联随即开始了()

    • A、大规模工业化建设
    • B、农业集体化
    • C、实施新经济政策
    • D、第一个五年计划

    正确答案:A

  • 第19题:

    单选题
    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A

    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

    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

    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

    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正确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是将苏联1930年与1931年的粮食生产量与出口量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变化粮食生产量减少,出口量却增多。再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个时候苏联正在进行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的建设,世界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之下。粮食虽然减产,但是出口量增多,工业化成果明显,这都是人民的力量,是苏联人民的贡献。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 第20题:

    单选题
    A

    “大清洗”运动

    B

    农业集体化运动

    C

    第一个五年计划

    D

    反击法西斯入侵


    正确答案: A
    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1927年召开的联共(布)“十五大”的主题是()
    A

    实现农业集体化

    B

    实现工业化

    C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D

    通过苏联新宪法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形成的标志是()
    A

    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确立

    B

    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立

    C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D

    1936年通过的苏联新宪法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填空题
    苏联基本实现农业集体化是在()年。

    正确答案: 1932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