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国民党在北伐战争中实行“二五减租”,实际的地租最高限额是()
第1题:
1926年,国民党在广州通过了《本党最近纲政决议案》,进行"二五减租”,即减少农民田租()%。
A.28
B.30
C.40
D.25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下列关于"二五减租”说法正确的是()。
第6题:
民国十五年,国民党通过决议案,确定减少农民田租25%(即二五减租);民国十九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土地法》和两年后颁布的《租佃暂行条例》都规定:“缴租最高限度应不得超过当年正产物收获额的375‰”(按全国高租率为50%,以此减去25%得出),并“禁止包租、预租和押金”。这表明当时国民政府()。
第7题:
二五减租
第8题:
合理负担与(),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内实行的重要经济政策。
第9题:
存款保险实行限额偿付,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万元。
第10题:
28
30
40
25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简述国民党的“二五减租”。
孙中山的“耕者有其田”本来就缺乏实施的措施。在他之后,国民党虽然抽象地继承了孙中山平均地权的纲领,但在实际行动中却抛开了其给农民以土地的内容,而仅把它化为减租的主张。在一些地区实施“二五减租”。
二五减租即减轻佃农田租25%,并规定正租之外不得有额外索求、农民正产品以外的副产品概不纳租以及地主不得随意撒佃等。对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有积极作用的。它导致了自耕农的逐年增加,农村小学儿童激进,工商业以农民购买力增加而繁盛。这实际上是使中国的农业走上普鲁士的道路。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有一个坚持推行这种改革的国家政权;农村中的封建势力对这种改革的阻力不是过分强大;有较发达的工商业能吸收农村改革所产生的剩余劳动力。而这些先决条件,在近代中国又都不具备。大地主本身就是国民党政权主要社会基础的一部分,他们的态度,对国民政府政策的制订和推行,有巨大的作用和影响;农村中封建统治势力根深蒂固,对减租以及限制封建特权的改革具有强大的、难以克服的阻力。此外,中国农村人口众多,而耕地相对过少,工商业又不发达,不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农村过剩劳动力的竞争,就会迫使农民宁愿接受较高的地租,从而使政府关于减租的规定成为具文。
第14题:
第15题:
第16题:
第17题:
医疗损害赔偿的最高限额是()
第18题:
1942年,中共中央规定:“一切尚未实行减租的地区,其租额照抗战前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在游击区及敌占点线附近,可比二五减租还少一点,只减二成、一成五或一成。”这一规定旨在()
第19题:
1926年,国民党在广州通过了《本党最近纲政决议案》,进行"二五减租”,即减少农民田租()%。
第20题:
在公众责任保险中,赔偿限额是公众责任保险人承担经济赔偿责任的()。
第21题:
40%
50%
25%
37.5%
第22题:
二五减租
土地改革
减租减息
第23题:
30
60
50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