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丁而成之,荫而通之。”并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A、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B、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C、以农为本D、重农轻商

题目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丁而成之,荫而通之。”并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

  • A、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
  • B、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
  • C、以农为本
  • D、重农轻商

相似考题
更多“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丁而成之,荫而通之。”并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A、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B、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C、以农为本D、重农轻商”相关问题
  • 第1题:

    材料一:“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西汉]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农尽力,则田善收而谷有余矣。工尽巧,则器斯坚而用有余矣。商贾流通,则有无交而货有余矣。彼有余而我取之,虽多不病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 ——(宋)司马光 材料三:“即如关税,洋人仅完厘半,而华人则勒索数成,盘查则洋船不敢谁何,华船则百般恫喝,以至华商人人气短,而不能自保之势矣。” ——清·钟天纬《扩充商务十条》 材料四:甲午战争后,……爱国人士要求“振兴实业”“设厂自救”。在此压力之下,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发布上谕,提出“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急应加意讲求……先订商律,作为则例”。制订和颁布了《钦定大清商律》等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 依据材料一、二,概括说出两人的不同观点。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正确答案: 贾谊观点:主张重农抑商;
    背景:秦末以来战乱频繁,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或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凋敝)
    司马光观点:农业、工商业均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国家财富的来源。
    背景:宋代社会商品经济的大发展。

  • 第2题:

    翻译: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序》)


    正确答案: 所以,人们依赖农民耕种来供给他们食物,虞人开发出木材来(供他们使用),工匠做成器皿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商人流通这些财物(供他们选购)。这难道还需要政令教导、征求人们按期集会来完成吗?

  • 第3题:

    明代张居正说“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表明张居正的经济观点是()

    • A、重商抑农
    • B、重农抑商
    • C、农商并重
    • D、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正确答案:C

  • 第4题:

    孙立群在《怎样走好人生路》中谈到:“在一个重农抑商的社会,商人社会地位低下,经商只富不贵,从政才能既富又贵。”下列言论中均体现重农抑商思想的是()。 ①“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②“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③“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④“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正确答案:B

  • 第5题:

    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师孙立群教授说过:“在一个重农抑商的社会,商人社会地位低下,经商只富不贵,从政才能既富又贵。”下列言论中不能体现重农抑商思想的是()

    • A、“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 B、“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
    • C、“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 D、“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

    正确答案:B

  • 第6题:

    西汉御史指出国家盐铁官营的目的为,“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以下观点中,与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不相符合的有() ①“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②“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山泽资源)不出则财匮少” ③“待农而食之,虞(山泽资源)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④“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正确答案:C

  • 第7题:

    清朝长期关闭国门,实行海禁政策,其原因在于统治者认为()

    • A、“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 B、“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 C、“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远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 D、“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

    正确答案:C

  • 第8题:

    下列言论中不符合封建统治者长期执行的经济思想的是()

    • A、“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 B、“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 C、“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 D、“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正确答案:B

  • 第9题:

    问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清雍正帝)“朕现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农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中多一工作人,则田亩中少一耕稼之人。……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如此日积月累,遂成风俗,虽不必使为工者尽归于农,然可以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摘自《世宗世录》 材料二:“夫商为中国四民主殿,而西人则恃商为创国造家、开物成务之命脉遗著神奇之效者,何也?益有商则士可行其所学,而学益精;农可通其所植,而植益盛;工可售其所作,而作益勤。是握四民之纲者,商也。此其理为从前四海之内之所未知,六经之内之所未讲。”——摘自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雍正帝怎样的经济主张?其理由有哪些? (2)材料二体现了薛福成的什么主张?其中“商”的含义是什么?有何理由? (3)比较这两种经济主张的异同,结合时代特征对上述主张作简要评述。

    正确答案: (1)重农抑商,限制手工业的发展。认为农业是根本,工商业的发展会造成农业劳动力的
    减少,对农业发展不利。
    (2)主张以商务为本,以商立国。这里的“商”是指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认为商务是国家发展的命脉,富强的国家,全籍于商。这是前所未知的道理。
    (3)上述两种主张是在维护清朝统治前提下提出的。雍正帝的重农抑商主张,是基于战乱后恢复生产,安定民心巩固统治而提出的。对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利,但因此而限制工商业发展是错误的。由于统治者认识的局限性,造成闭关自守、茫然不知世界变化的结果。薛福成的以商富国主张,是在放眼看世界的基础上提出的。有利于使社会生产力从封建桎梏中解放出来,为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而开拓道路。这一主张符合当时历史潮流,是进步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司马迁在其《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材料反映了()
    A

    汉代统治者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

    B

    汉代贫苦百姓普遍通过经商致富

    C

    司马迁的重商思想

    D

    汉初工商业发展影响农业生产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丁而成之,荫而通之。”并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
    A

    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

    B

    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

    C

    以农为本

    D

    重农轻商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明代张居正说“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表明张居正的经济观点是()
    A

    重商抑农

    B

    重农抑商

    C

    农商并重

    D

    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某学者认为“从整体上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不能为这一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 A、“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 B、“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 C、“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 D、“商贾捐资,建设会馆,便往还而通贸易”

    正确答案:B

  • 第14题:

    下列观点中,与其它三个观点明显不同的一个是:()

    • A、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 B、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 C、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
    • D、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正确答案:B

  • 第15题:

    司马迁在其《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材料反映了()

    • A、汉代统治者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
    • B、汉代贫苦百姓普遍通过经商致富
    • C、司马迁的重商思想
    • D、汉初工商业发展影响农业生产

    正确答案:C

  • 第16题:

    班固说:“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汉书•食货志》)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班固反对以农为本政策
    • B、班固具有农商皆本意识
    • C、政府实行工商皆本政策
    • D、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动摇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下列言论中,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思想的是()

    • A、“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 B、“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 C、“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 D、“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末也”

    正确答案:A

  • 第18题:

    下列言论中,与“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相类似的是()

    • A、“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弩”(商鞅)
    • B、“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明太祖)
    • C、“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张居正)
    • D、“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雍正)

    正确答案:C

  • 第19题:

    《史记?货殖列传》载:“《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财匮少则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司马迁认为()

    • A、西周实行“工商食官”
    • B、秦汉采取重农抑商
    • C、耕种、开采、加工、交换本末有别
    • D、农工皆本,经济民生

    正确答案:D

  • 第20题:

    《管子·权修》载:“末产不禁,则民缓于时事而轻地利。轻地利而求田野之辟,仓廪之实,不可得也。”下列现象与此段材料的思想实质基本一致的有() ①“颛(专)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 ②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收孥 ③收市井之利,渐冉相仿,莫以为耻 ④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原本抑末

    • A、①③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④

    正确答案:C

  • 第21题:

    问答题
    翻译: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序》)

    正确答案: 所以,人们依赖农民耕种来供给他们食物,虞人开发出木材来(供他们使用),工匠做成器皿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商人流通这些财物(供他们选购)。这难道还需要政令教导、征求人们按期集会来完成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下列观点中,与其它三个观点明显不同的一个是:()
    A

    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B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C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

    D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翻译:《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闲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正确答案: 《周书》里说:“农民不种田,粮食就会缺乏;工匠不做工生产,器具就会缺少;商人不做买卖,吃的、用的和钱财这三种宝物就会断绝来路;虞人不开发山泽,资源就会短缺,资源匮乏了,山泽就不能进一步开发。”农、工、商、虞这四个方面,是人民衣食的来源。来源大则富裕,来源小则贫困;来源大了,上可以富国,下可以富家。或贫或富,没有谁能剥夺或施予,但机敏的人总是财富有余,而愚笨的人却往往衣食不足。所以,姜太公被封在营丘时,那里本来多是盐碱地,人烟稀少,于是姜太公便鼓励妇女致力于纺织刺绣,极力提倡工艺技巧,又让人们把鱼类、海盐返运到其他地区去,结果别国的人和财物纷纷流归于齐国,就像钱串那样,络绎不绝,就像车辐那样,聚集于此。所以,齐国因能制造冠带衣履供应天下所用,东海、泰山之间的诸侯们便都整理衣袖去朝拜齐国。后来,齐国中途衰落,管仲重新修治姜太公的事业,设立管理财政的九个官府,使齐桓公得以称霸,多次以霸主身份会合诸侯,使天下政治得到匡正;而管仲本人也有了三归台,官位虽只是陪臣,却比各国的君主还要富有。从此,齐国富强,一直延续到威王、宣王之时。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