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第1题:
试析《门罗宣言》。
1823年8月,英国外交大臣G.坎宁邀请美国共同反对俄、普、奥3国“神圣同盟”对拉美各国的干涉,禁止再把拉丁美洲殖民化,得到门罗的赞同。
1823年12月2日,门罗总统在致国会咨文中宣称:美国将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或它们之间的战争;美国承认并且不干涉欧洲列强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和保护国;欧洲列强不得再在南、北美洲开拓殖民地;欧洲任何列强控制或压迫南北美洲国家的任何企图都将被视为对美国的敌对行为。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实际上,宣布拉丁美洲属于美国的势力范围。从某种意义上讲,门罗主义在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已独立的拉美国家再沦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的作用。
门罗宣言包含的原则就是通常所说的“门罗主义”。门罗主义的含义主要有三个方面:
⑴要求欧洲国家不在西半球殖民。这一原则不仅表示反对西欧国家对拉美的扩张,也反对俄国在北美西海岸的扩张;
⑵要求欧洲不干预美洲独立国家的事条;
⑶保证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包括欧洲现有的在美洲的殖民地的事务。
门罗主义在当时未产生多少影响,因为英国在拉美的影响要大大超过美国。19世纪40年代以后,美国又重新提起门罗主义。
第2题:
试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和影响。
⑴后果: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多,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被牵扯到战争中,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它产生了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这次大战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垮台;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也被削弱。另一方面,俄国无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的链条上打开了薄弱的一环,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同时,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也出现了高涨的新局面。
⑵影响:
①帝国主义列强力量的消长
欧洲的衰落和美国、日本的兴起。罗曼诺夫王朝统治的俄罗斯帝国、霍亨索伦王朝统治的德意志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奥匈帝国灭亡了。欧洲的三个反动堡垒被摧毁,代之而兴的是人类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德意志共和国、奥地利共和国、波兰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匈牙利共和国等一系列资产阶级共和国。英、法虽然是战胜国,但在战争中被严重削弱了。从表面上看,英帝国的疆域更加扩大,但各自治领的离心力日益加强,英帝国终于改组为英联邦;印度等殖民地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如火如荼,再也无法把它们平息下去。英国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地位早在1913年已经让位给美国,战后英美之间经济实力的差距则拉开得越来越大,英国海上霸主的地位也一去不复返了。
战后,法国一度是欧洲大陆上最强的国家。但它想长远压制德国的企图遭到了英国和美国的反对与破坏。1924年法国占领鲁尔失败后,最终丧失了处理德国问题的主动权。当30年代纳粹德国崛起后,法国统治阶级只想苟安求和,保住既得利益。而一般的百姓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巨大伤亡和破坏记忆犹新,人心厌战。朝野上下弥漫着和平主义和畏战情绪,以致在1940年5月德军进攻时,不仅没有再出现凡尔登的奇迹,而且在短短的40多天内就战败投降了。
战后美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美国的国外投资从1913年的大约20亿美元增加到1930年150亿美元,其中30%投放在欧洲。到1919年协约国欠美国债务100亿美元,其中英国向美国借了大约40亿,法国向美国借了30亿,全世界共有20多个国家欠了美国的债务。美国的黄金储备大为增加,从1913年的7亿美元增加到1921年的25亿,到1930年再增加到45亿,世界黄金储备量的40%已在美国手里。英国的黄金储备量从1913年的2亿美元到1921年只增加到8亿。国际金融中心开始从伦敦转向纽约,美元在世界货币中的地位上升,英镑地位开始下降。
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使日本获得了异乎寻常的畸形发展。它利用“大战的天赐良机”,几乎独占了中国东北的市场,趁英、荷、法忙于战争,加紧向其殖民地进行经济渗透。俄、英等协约国的大量军需订货也大大刺激了日本经济。由于德国实施潜艇战,协约国船只遭到打击,日本海运业首先发展起来。海运业又带动了其他行业,工农业生产空前活跃起来,兴办企业投资越来越狂热化,公司利润成倍激增。大战期间,对外贸易增加4倍,银行资产增加2倍,各项生产平均增长1倍。1914年至1919年工业总产量实增1.8倍,其中尤以造船和海运最为突出。短短几年内,日本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不过其工业化水平和技术水平仍不高),由外贸长期入超变成出超,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1914年至1919年日本国际收支顺差额累计为30多亿日元,除抵偿日本战前所欠外债17亿日元外,还购买英、法、俄国战时公债和贷给外国27.7亿日元。
②战争引起的一系列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最重要的政治后果之一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的胜利以及在俄国革命影响下一系列无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爆发,这是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在发动战争时所绝对没有料到的。
战争开始时,双方都抱有速胜希望,但到1916年底战争已形成僵持局面。这时,协约国的前后方军队已达2500万人,同盟国也达到1500万人左右。每一次大战役都是一场大屠杀。由于大批农民被征入伍,以致许多土地荒芜,农畜产品普遍减产,物价则不断上涨。1916—1917年间的严寒冬季给交战各国的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许多人冻饿而死。人们越来越怀疑究竟为什么要打这场战争。随着交战国经济危机的加深,人民的反战运动日益高涨。法国的罢工人数在1916年为41000人,1917年猛增至29万人,罢工工人提出了“打倒战争”的响亮口号。德国1917年4月的罢工最为激烈,参加人数达30万,工人们强烈要求实现不兼并别国领土的和平。前线士兵的反战情绪高昂。1917年5、6两月的法国兵变最有代表性。大约有3至4万士兵拒绝执行作战的命令,他们说再也不愿为每日的5个苏(相当于1/4法郎)去送命。
在交战各国中,反动、腐朽的沙皇俄国危机最深,因此在这里首先爆发了革命。列宁说:“沙皇制度的极端老朽和腐败(加上极其痛苦的战争的打击和负担)造成了一种反对自己的莫大的破坏力量。”俄国的落后经济本来就支持不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更何况国民经济在战争中还遭到了严重的破坏。1914—1917年间,有1500万人应征入伍,但仅制造了330万支步枪。无枪的士兵在暴风雨般的霰弹片中耐心等待着拾起倒下的同伴的步枪。由于农民大批入伍,农业劳动力大大减少,耕畜从1914年的1800万头减至1917年的1300万头。粮食收获量减少1/4。指挥无能,再加上严重缺乏武器弹药,俄军到1917年1月底已损失600万人(包括死、伤、失踪、被俘)。战争临近结束时,损失人数增至800万左右。工人、农民和士兵忍饥挨饿,流血牺牲,他们忍无可忍,只得起来斗争。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执迷不悟,继续帝国主义战争,这就决定了它必然走向灭亡。在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的领导下,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终于取得成功。
在俄国革命的影响下,又爆发了震撼欧洲的德国十一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匈牙利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以及英、法、美等国无产阶级支持苏俄的政治罢工。
③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
俄国1905年革命以后,土耳其、波斯、中国相继发生了革命,印度也出现了革命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战争期间,帝国主义宗主国忙于互相撕杀,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它们的民族工业得以乘隙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队伍也随之壮大起来,成为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的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帝国主义国家还从殖民地大量征兵,这就促使殖民地的人民熟悉了军事技术装备和革新的机械,他们返转过来又利用学到的本领去反对殖民统治者。列宁说:“帝国主义战争也唤醒了东方,把东方各族人民卷入了国际政治生活。”中国的“五四”运动、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等等,说明:“在当代革命中,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的对象而参与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
④国际关系新格局的出现
19世纪的国际格局是欧洲列强统治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表面上看来,帝国主义列强仍然统治着世界,战胜国设计并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似乎将维持很长一段时间。但是,战后兴起了两股巨大的政治力量,是帝国主义所无法摆布的。第一是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以及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第二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蓬勃开展的民族解放运动。这两股力量结合在一起,使得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世界的政治格局再也无法维持下去了。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本身也包含着无法克服的矛盾。战败的德国不堪忍受屈辱的、苛刻的和约,一定要复仇。战胜的意大利和日本觉得分赃太少,伺机重新瓜分世界。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首先在远东打破了华盛顿体系,继之意大利在1935年进行了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又在非洲和地中海区域打破了凡尔赛体系。1935年德国宣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1936年德军进驻莱茵非军事区,则是对凡尔赛条约的公然撕毁。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两个战胜国和一个战败国终于结合在一起,缔结了同盟,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已经出现了上述两股新兴的、巨大的进步政治力量,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再像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是帝国主义战争,而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并且从一开始就具有这种性质。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类的进步过程加速了,但这当然是帝国主义战争发动者所预料不到的。
第3题:
第4题:
试析所得税的性质和特点。
所得课税,也称收益课税,即以纳税人的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一类税收。所得额,包括纯所得额和总所得额。所得税作为一个独立的税种最早出现于英国,现已成为许多国家的主要税种。我国在1994年进行税制改革,统一了内资企业所得税,对外资企业开征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对个人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使所得税的规范化程度前进了一大步。
所的课税的主要特点有:
(1)所得税额的多少直接决定了有无收益和收益的多少,而不决定于商品或劳务的流转额。
(2)所得课税的课税对象是纳税人的真实收入,属于直接税,不易进行税负转嫁,它反映了纳税人的负税能力,征纳双方的关系比较明确,体现了税收区别对待、合理负担,以求公平的原则。
(3)所得课税容易受经济波动,企业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不易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性。但对所得课税的增减变化不会直接影响市场价格,能调节纳税人的收入和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开展企业间的平等竞争。
(4)所得课税征管工作复杂,要求税务人员素质要高,有一定的征收稽查技术。
略
第5题:
试析试析徐渭以《四声猿》命名自己杂剧的用意。
第6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
第7题:
第8题:
俄国
塞尔维亚
土耳其
英国
第9题:
第10题:
试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第11题:
试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关于德国赔款问题的矛盾和斗争。
⑴列强在赔款问题上的分歧:
《凡尔赛和约》规定战后组织一个赔款委员会。由英法意比四国组成,法国代表担任主席。1920年7月,赔款委员会斯帕会议,规定了各国应得赔款数的比例。
1921年3月,伦敦会议,强迫德国接受协约国规定的赔偿时间表,德国拒绝,协约国决定对德国实行制裁。3月8日,出兵占领了莱茵河东岸的杜塞尔多夫、杜伊斯堡和鲁尔奥尔特。
1921年4月,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赔款总额为1320亿金马克(320亿美元)。德国抵制赔款——滥发纸币,造成恶性通货膨胀,以财政破产为借口拒缴赔款。
1922年7月12日,德国要求延期交付已到期的1921年赔款额。法反对,英支持。法国希望获得最大限度的赔款,尽量削弱德国。英国担心德国经济因赔款崩溃而不利于战后欧洲经济复兴;德国的复兴有助于平衡法国;德国的衰落和工人运动兴起可能倒向苏俄。美国因战债而与赔款问题关联。英法准备以赔款来偿还战债。美国意图借赔款问题插手欧洲经济事务。向德国输入资本,可以使德国经济活跃起来,为德国履行赔款提供物质条件,有助于加强美国对欧洲的经济渗透,和取得赔款问题主导权。
⑵鲁尔危机:
1923年1月9日,赔偿委员会确认德国蓄意违反履行赔偿的义务。1月11日,法、比军队占领鲁尔。1月13日,德国政府宣布“消极抵抗”。1923年8月13日,斯特莱斯曼取代古诺任总理,决定寻求英美的支持,以对法国施加压力。9月26日,放弃“消极抵抗”。法国面临内外压力,同意召开国际专家委员会,重新评估和处理赔款问题。
⑶《道威斯计划》:
1923年11月30日,赔款委员会设立由美、英、法、意、比五国代表参加的两个专家委员会。第一委员会由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主持,研究稳定德国金融和平衡德国预算问题;第二委员会由英国财政专家麦克纳任主席,负责确定德国外流资金的数目和追回途径。赔款问题的领导权落在美英、尤其是美国手中。
1924年7月,伦敦会议批准“道威斯计划”。1924年9月1日,“道威斯计划”开始实行。1925年7月,法比军队撤出鲁尔。
鲁尔危机和“道威斯计划”是协约国对德政策的转折点。它减轻了德国的赔款义务,实际放弃了对德国蓄意不履行赔款义务时实行制裁的权利,并以向德国提供大量贷款的方式变削弱德国的政策为复兴德国的方针。1924-1929年德国偿付85亿马克的赔款,获得约135亿的外国投资和借款。德国的恢复与发展,为它在政治上重新走进西方大国行列和进一步摆脱凡尔塞条约的束缚打下了基础。法国争霸欧洲的计划遭到沉重打击,英国的均势政策取得一定成功,美国则在经济上迅速向欧洲渗透,为政治上逐渐加强对欧洲事务的干预提供了前提条件。
⑷《杨格计划》:
1928年德国要求修改赔款计划:第一,德国根据《道威斯计划》一直偿付赔款,但协约国却仍坚持对德国的财政实施监督,德国政府反感;第二,德国解除了武装,并于1926年9月加入国联,同其它国家享有平等地位,但协约国仍在莱茵区维持驻军,德国企图以履行赔款为条件要求外国军队撤出;第三,德国借口经济困难希望减少1921年4月伦敦会议时确定的1320亿马克的总额。
1929年2月11日,由美、英、法、德、比、意、日等国专家组成的、以美国财政专家杨格为主席的委员会在巴黎召开会议。
1929年6月7日,《杨格计划》。德国坚持以协约国占领军撤出莱茵区为接受《杨格计划》的条件。协约国同意最迟于1930年6月30日前从莱茵兰撤军完毕,比《凡尔塞条约》规定的期限提前了4年6个月。1930年1月20日,“杨格计划”正式通过。
1930年6月,协约国军队全部撤出德国领土。德国结束了战后的半占领状态,为进一步摆脱《凡尔赛和约》的限制创造了条件。美国则通过国际清算银行的操纵,扩大了对欧洲政治和经济事务的影响。
⑸胡佛《缓债宣言》与洛桑会议:
受经济大危机影响,1931年6月20日,兴登堡致电胡佛,声称无力还债。美国意识到,德国经济的衰退关系到欧洲政治经济的稳定和美国的投资安全,因此对实际上与战债密切相关的赔款问题必须给以重新考虑。
1931年6月20日,《缓债宣言》:从当年7月起“在一年期内延付一切各政府间债务、赔款和救济借款的本利”;重申德国赔款问题完全是一个欧洲问题,与美国无关;其它国家欠美国的债务不能取消。
英意同意。法国因英德赔款超过所付战债而反对。7月6日,美法协议:德国仍须支付无条件赔款;法国将所得无条件赔款借贷给德国铁路公司;德国缓付的赔款及其利息应自1933年起分10年偿还。1932年1月,德国宣布将无力也不会在任何条件下支付赔款,使赔款问题再度升级。1932年7月9日,《洛桑协定》:德国最后须缴付30亿马克,在缓付3年后,应于37年内全部付清,一部分作为国际基金,一部分付于美国。
与会各国还达成一个各国放弃赔款应以美国放弃战债为条件的“君子协定”。美国坚决反对勾销或减少战债。《洛桑协议》始终未获批准。德国从此停止支付赔款,协约各国也无意继续偿还战债。1932年10月,法国带头停止还债。英国在1933年偿还当年应付债款后也开始停止还债。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约翰逊法案》,禁止向未还清战债的国家提供贷款。
赔款问题最终在极有利于德国的情况下获得了解决。它使德国从此摆脱了《凡尔塞条约》的经济束缚,为纳粹党上台后发展军事工业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12题:
试析分税制的特点。
(1)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
(2)维护中央财政的主导地位;
(3)各级财政拥有自己独立的主体税种;
(4)建立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
略
第13题:
简述试析文件的性质。
第14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参战的下列国家中进行的战争具有正义性质的是()
第15题:
试析税制的结构。
第16题:
第17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