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试述美、日崛起后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情况及特点。”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述美、日崛起后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情况及特点。


    参考答案:美国和日本崛起后,面对世界殖民地几乎被欧洲列强瓜分殆尽的情况,就有了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的要求。为此,美国挑起了美西战争,使自己获得了有利的远东海军基地: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以便于自己参与瓜分中国:实施了“金元外交”和“大棒外交”,加强了对拉美的控制。日本则在与英国结成同盟的基础上,进行了日俄战争,使之在远东的势力大增。

  • 第2题:

    下列对于凡尔赛和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重新划分德国边界
    B.德国海外殖民地被英法美日瓜分
    C.德国不准拥有空军
    D.德国向协约国支付赔款

    答案:B
    解析:
    德国海外殖民地被英法日瓜分,不包括美国。

  • 第3题:

    试述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
    1)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被破坏。
    2)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力量很软弱。
    3)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首先是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的统治。
    4)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并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的力量。
    5)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6)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

  • 第4题:

    试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正确答案: ①帝国主义势力是统治中国,阻碍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②中国封建势力是帝国主义统治和奴役中国的社会基础。
    ③封建剥削在经济生活中占明显优势。
    ④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压抑,发展缓慢,没有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⑤由于列强划分势力范围和农业经济存在,中国长期不统一,并且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
    ⑥受到双重压迫的广大民众贫困,无政治权利。

  • 第5题:

    “教皇子午线”的存在是因为()

    • A、巴西本来不是葡萄牙的殖民地
    • B、宗教对世俗权力的干涉
    • C、航海强国因瓜分殖民地而起的冲突

    正确答案:C

  • 第6题:

    今年4月13日,《人民日报》在《从甲午战争的废墟上崛起》一文中指出:“l20年前的那个甲午,是黑暗的、痛苦的、流血的、沉沦的甲午。”这里主要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是指甲午战后()

    • A、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B、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着灭亡的危险
    • C、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 D、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正确答案:D

  • 第7题:

    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不包括()

    • A、是由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引起的
    • B、性质相同
    • C、改变了原有的世界格局
    • D、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正确答案:B

  • 第8题:

    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德矛盾的实质是:()

    • A、争夺欧洲大陆霸权
    • B、争夺世界霸权
    • C、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
    • D、普法战争

    正确答案:A

  • 第9题: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主要目的是:()

    • A、英德争夺殖民地
    • B、重新瓜分世界
    • C、重新争夺欧洲霸权
    • D、争夺巴尔干半岛

    正确答案:B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 (1)资本—帝国主义操纵中国经济命脉,控制中国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的封建势力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阻碍中国进入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4)中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在政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
    (5)中国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6)人民毫无政治权利,生活极端贫困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德矛盾的实质是:()
    A

    争夺欧洲大陆霸权

    B

    争夺世界霸权

    C

    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

    D

    普法战争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正确答案: ①帝国主义势力是统治中国,阻碍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②中国封建势力是帝国主义统治和奴役中国的社会基础。
    ③封建剥削在经济生活中占明显优势。
    ④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压抑,发展缓慢,没有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⑤由于列强划分势力范围和农业经济存在,中国长期不统一,并且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
    ⑥受到双重压迫的广大民众贫困,无政治权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 


    参考答案:1)资本帝国主义不但逐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经济命脉还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2)封建势力和外国列强勾结,成为外国列强奴役国人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3)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严重阻碍中国走向现代化;4)资本主义在国内发展对中国经济起一定作用,但力量软弱;5)由于中国地域广大,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6)外国列强和封建广义的双重压迫,人民贫困饥寒交迫

  • 第14题:

    一战后以“委任统治”的名义瓜分德国在非洲殖民地的国家有()
    ①英国②美国③日本④法国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
    D.①②

    答案:B
    解析:
    巴黎和会后建立的国联,主要就是用于实施“委任统治”。美国未参加国联,也没有参加对德国在非洲殖民地的瓜分。

  • 第15题:

    英德矛盾的实质是()。

    • A、争夺欧洲霸权
    • B、争夺世界霸权
    • C、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和市场
    • D、争夺远东地区霸权

    正确答案:B

  • 第16题:

    试述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


    正确答案: 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是指1772~1795年间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瓜分波兰的事件。从17世纪开始,波兰开始走向衰落,而在18世纪时,波兰的领土开始遭到普鲁士、奥地利和俄罗斯三个邻近国家的瓜分,瓜分一共分成三个阶段进行,而第三阶段的进行导致了波兰的灭亡。
    ⑴.背景:
    16世纪波兰已发展成东欧的封建强国,领土面积居欧洲第三位,包括现今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大片土地。然而从17世纪中叶起波兰走向衰落,农奴制强化,封建割据严重;“自由选王制”(国王由议会选举产生,外国人有资格竞选)致使王位频繁更迭,外国人为王者不乏其数,1572—1795年总共11位国王中有7名外国人;“自由否决权”制度(议会决议只要有一人反对便不能通过)使波兰无法实行有效统治,从17世纪中叶起约100年间召开的55次议会上,有48次未作出任何决议。政局混乱的混乱使波兰国力衰弱,成为强邻争夺的对象。俄普奥三国对波兰领土的野心
    当时东普鲁士尚在波兰王国境内,普鲁士急于打开通道使东普鲁士与勃兰登堡连成一片。俄国视波兰为自己通往西欧的障碍。北方战争后,成为波兰的最大侵略者。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继承了削弱波兰的政策。而且俄罗斯帝国为了继续与奥斯曼帝国作战争夺黑海的出海口,急于打开波兰通道。奥地利帝国在与普鲁士的领土争夺中已失去西里西亚,不能坐视普鲁士继续扩张,也要求参与瓜分波兰。
    ⑵.直接原因:
    1763年10月,波兰国王奥古斯都三世病故,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迫使波兰议会选举亲俄贵族S·A·波尼亚托夫斯基为新国王,加紧控制波兰。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部分波兰贵族掀起爱国革新运动,以便加强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独立,结果引起外国的干涉,导致波兰陷入被瓜分的危机之中。
    ⑶.瓜分经过:
    ①.第一次瓜分(1772)
    1764年4月,为反对波兰和土耳其,俄国、普鲁士结成同盟。1767年6月,俄军入侵波,次年二月,波兰部分贵族领导抗俄武装斗争。10月为防止俄国向巴尔干扩张,土耳其对俄发动战争。1771年7月,奥地利与土耳其订立军事同盟。普鲁士也拒不履行《俄普同盟条约》。为摆脱外交上的困境,俄国放弃独霸波兰的计划,同意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提出的瓜分波兰的主张。同时普鲁士为联俄制奥,俄国为推翻土奥联盟,都同意奥地利参与瓜分。1772年8月,俄、普、奥三国在彼得堡签订瓜分波兰的条约。
    根据条约,俄国占领西德维纳河、德鲁奇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白俄罗斯以及部分拉脱维亚,面积9.2万平方千米、人口130万;普鲁士占领瓦尔米亚、除格但斯克市以外的波莫瑞省、除托伦市以外的海尔姆诺省、马尔博克省,面积3.6万平方千米、人口58万;奥地利占领克拉科夫省、桑多梅日省的南部和加里西亚大部,面积8.3万平方千米、人口265万。
    波兰议会最终在1773年9月18日被迫承认条约。此次瓜分条约令波兰失去211,000平方公里领土(30%领土)和超过400万人口(三分之一的人口)。
    ②.第二次瓜分(1793)
    18世纪80年代,波兰中小贵族和新兴的资产阶级代表又一次掀起爱国革新运动。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波兰爱国者受革命影响希望收复失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于1791年通过《五·三宪法》。波兰的改革运动,遭到了邻国尤其是俄罗斯的敌视。1792年,俄军进入波兰。10万俄军长驱直入波兰,占领华沙,波兰战败。普鲁士借口防止法国大革命蔓延,也进军波兰。1793年1月23日,俄、普两国在彼得堡签订瓜分协议。
    根据条约,俄占白俄罗斯(包括明斯克)、第聂伯河西岸乌克兰大部、立陶宛一部,面积25万平方千米、人口300万;普占格但斯克和托伦两市、大波兰地区的几省、马佐夫舍一部分,面积5.8万平方千米、人口110万。瓜分完成后两国通知奥地利这一既成事实,奥地利未得到任何好处。
    ③.第三次瓜分(1795)
    波兰被两次瓜分后,面临着最后灭亡的危险。1794年3月24日,波兰民族英雄科希丘什科领导波兰人民在克拉科夫举行民族起义,屡胜俄军,4月占领华沙和维尔塔,建立革命政权,公布农民解放宣言。11月,俄军在普、奥配合下,将起义镇压下去。俄普奥三国为了铲除波兰剩余势力所带来的动荡,决定以“将独立的波兰彻底抹去”的方式解决问题。1795年10月24日三国代表再次签订瓜分条约,将剩余的波兰联邦国土全部瓜分。
    根据条约,俄占立陶宛、西白俄罗斯、库尔兰、沃伦西部、西乌克兰大部,面积12万平方千米、人口120万;奥占包括克拉科夫、卢布林在内的全部小波兰地区和马佐夫舍一部分,面积4.75万平方千米、人口50万;普占其余的西部地区,其中包括华沙和马佐夫舍的余部,面积5.5万平方千米、人口100万。至此,波兰被瓜分完毕。
    ⑷.影响
    三次瓜分波兰的过程中,沙俄夺占的领土约占原波兰领土的62%,共约46万多平方公里;普鲁士夺占约20%,共约14.11万平方公里;奥地利夺占约18%,共约12.18万平方公里。俄国在后两次瓜分中均起了关键作用。俄普奥三国的欧洲大国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经历了这三次瓜分之后,波兰亡国,波兰就从欧洲地图上消失长达123多年之久。许多波兰的诗人、政治家、贵族、作家、艺术家被流放,成为19世纪的革命者。对独立和自由的渴望也成了波兰浪漫主义定义的一部分。

  • 第17题:

    试述右旋美托咪啶的药理特点


    正确答案: (1)是美托咪啶的右旋异构体,属咪唑类衍生物;
    (2)与同属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可乐定相比,其а2受体的选择性远高于可乐定,效价比可乐定高3倍,且其半衰期短(仅为2h);
    (3)蓝斑核是其产生抗焦虑镇静作用的关键部位,该药能产生可唤醒的镇静;
    (4)起效时间大约15min,持续输注lh达到峰浓度。

  • 第18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会议,事实证明这是一次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从会议签订的《凡尔赛和约》看,最能体现这一实质的是()

    • A、德国取消义务兵役制
    • B、德国须支付大量赔款
    • C、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
    • D、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正确答案:D

  • 第19题:

    试述胎儿血循环的特点及出生后的变化。


    正确答案: 胎儿血循环特点是:
    (1)有通向胎盘的含动脉血的一条脐静脉和含胎儿静脉血的两条脐动脉;
    (2)肝内有一条连接脐静脉和下腔静脉的静脉导管,使一部分动脉血进入下腔静脉;
    (3)房间隔上有卵圆孔、第二孔,使下腔静脉来的动脉血可由右心房直接流向左心房,然后注入主动脉;(4)肺动脉和主动脉间有一条动脉导管相连,使大部分静脉血进入降主动脉。
    胎儿出生后,其血循环的变化:
    (1)脐动脉、脐静脉和静脉导管闭锁,分别形成脐外侧韧带、肝圆韧带和静脉韧带;
    (2)胎儿出生,肺开始呼吸,肺静脉回心血量增多,左心房内压力高于右心房,使第一隔和第二隔紧密相贴,卵圆孔封闭,左右心房血液不再相通;
    (3)肺循环血流量增大,肺动脉不再向主动脉分流,则动脉导管闭锁。

  • 第20题:

    两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共同原因不包括()

    • A、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
    • B、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 C、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及其扩张
    • D、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需要

    正确答案:A

  • 第21题:

    单选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会议,事实证明这是一次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从会议签订的《凡尔赛和约》看,最能体现这一实质的是()
    A

    德国取消义务兵役制

    B

    德国须支付大量赔款

    C

    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

    D

    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主要目的是:()
    A

    英德争夺殖民地

    B

    重新瓜分世界

    C

    重新争夺欧洲霸权

    D

    争夺巴尔干半岛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述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

    正确答案: 1)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被破坏。
    2)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力量很软弱。
    3)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首先是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的统治。
    4)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并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的力量。
    5)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6)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单选题
    两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共同原因不包括()
    A

    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

    B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C

    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及其扩张

    D

    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需要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