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简述元代官刻书的发展。
(1)中央政府刻书
中央政府刻书有兴文署,艺文监的广成局,太史院的印历局,以及太医院的广惠局或医学提举司等。中央官刻以兴文署刻本为最著名。
(2)地方政府刻书
地方政府刻书主要是以各路儒学刻书和书院刻书为最著名。
第2题:
简述元代坊肆刻书的发展。
元代的坊刻书比官刻、家刻本数量多、规模更大,流传比较广远。
第3题:
简述元代的墓葬的特点
元代蒙古贵族的墓葬:发现甚少,仅一例,为镶黄旗宝格都勿拉苏木哈沙图嘎查,出土物品有金、铜器及各类丝织品。按元代风俗皇帝及蒙古宗室大贵族及宗室大贵族们每年在都城外设坛祭祀,正兰蓝羊群庙现存祭祀遗址一处。
元代汉族官僚地主的墓葬:以砖室墓为主,以埋葬尸体或火葬骨灰的方式都有,而前者多于后者,随葬品都不多。富贵者的墓室内绘有壁画,如赤峰市三眼井、元宝山壁画墓、凉城县后德胜村壁画墓。一般庶民百姓的葬式也分两种:埋葬尸体或火葬骨灰,但墓室的大小程度均小于贵族。在正蓝旗元上都的砧子山周围,分布有数百座元代坟茔,以贫富贵贱的不同,坟茔大小也不等,这就是所称的元代汉族丛葬区。
元代景教徒的墓地:除在汪古部封地内大量发现外,在清水河县土沟子、多伦县干泡子、赤峰市郊城子乡元代松州城北都有其遗迹。元代伊斯兰教墓葬:遗址及遗物除额济纳旗黑城元亦隽乃路城址外,西南角经数百年风沙侵蚀(今穆斯林墓地上)的拱北依然屹立,其附近有200余座信徒墓葬;宁城县大明城元大宁路城西北,也发现有其教墓地用的墓顶石等遗物。
第4题:
第5题:
简述元代主要秘书吏员名目
1.案牍吏员,令吏(二品以上官衙中的案牍吏员的统称),司吏(设置于路总官府,府,州,县和录事司等地方官衙中),书吏,必闍赤(书写人或笔者)还有照略案牍-中央及地方各级衙门中管理案牍等事务的首领官;提控案牍-职掌同于照略案牍,设在府及上,中州等官衙中者为专职,设于路总管府和肃政廉访司者为兼职,多由书吏和都目升任。典薄-监,司等官署中管理文牍薄等事务的首领官。主案-地方官衙中起草案牍的人员,是吏员的助手,也是吏员的来源。写发-官府中抄写文书的见习吏员
2.翻译吏员。设置此职的目的,主要在于处理内政,翻译吏员分;译史,通事
3.传达吏员,宣使,奏差
4.其他重要秘书吏员,知印,典吏
略
第6题:
在我国古代刻书业中,私刻多是()所为。
第7题:
以崇尚学问、推广文化、传播知识为目的的中国古代图书生产方式是()。
第8题:
元代南戏的发展?
第9题:
官员个人
士人
书商
藩王府
家族祠堂
第10题:
私刻本大多校勘精审,质量较高
私刻的出版主体多为士人学者
私刻发端于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私刻书籍的品种数量已超过官刻
私刻的规模都比较小,不刻印大部头的书籍
第11题:
简述元代私刻书的发展。
元代私家刻书,质量较高的为数不少,有的甚至超过宋版。
第12题:
简述元代刻本内容上特点。
正经正史、文人别集之外,供市民阶层阅读的医书、类书较宋代更多,还出现了小说、元杂居刻本等;
第13题:
简述元代丝绸之路的西段。
唐宋之后,河西走廊的自然环境受到极大的破坏,经济地位下降,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枢作用日渐消失。十三世纪初,蒙古汗国从东方崛起,建立从中亚到西亚的四大汗国。于是东起蒙古高原西至黑海沿岸的横贯欧、亚草原之路均置于其控制下,中西陆路交通又极盛一时。
第14题:
简述元代中书省的秘书部门
承发司-负责文书的收发。
管勾司-掌出纳四方文书,启拆缄封,邮递的程期。
检校司-掌检校左右司,六部公事程期,文牍稽失。
照磨所-负责文书的照刷,磨勘。
时政科-负责记注皇帝言行和省,台,院,诸司奏闻之事
略
第15题:
中国古代的书籍刻印可分为()。
第16题:
元代是中国古典戏剧发展的黄金时代,代表元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是()。
第17题:
简述元代绘画。
第18题:
官员个人
士人
书商
藩王府
家族祠堂
第19题:
官刻
坊刻
私刻
寺院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