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第1题:
经济学的精髓是()问题,在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人们普遍认为欲富恶贫是人之本性、求富避贫是在人的本性驱动下的行为。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1993年,号称“中国第一票”、“第二货币”的粮票终于完成其长达38年的历史使命,退出历史舞台。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第5题:
下列有关供给规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第6题:
影响人们快乐与否的因素不包括()
第7题: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第8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人们要凭粮票才能购买到粮食。1990年,广东省宣布终止粮票的流通,1993年全国终止粮票流通。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第9题:
1955年11月,国家正式印制使用的粮票,具有“第二货币”的美称。改革开放后,粮票被国家陆续收回销毁。这种粮票也变成了历史文物。粮票的废除说明()
第10题: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下列有关供给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消费者不再喜欢消费某商品,使该商品的价格下降,供给增加
B.政策鼓励某商品的生产,因而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
C.生产技术提高会使商品的供给量增加
D.商品价格上升将在一定时期内导致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
第14题:
第15题:
第16题:
中国改革前的粮票分为()种层次的粮票。
第17题:
关于均衡价格的变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第18题: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第19题:
下面哪一项不属于影响人们快乐与否的因素?()
第20题:
中国革命道德()。
第21题:
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是对中国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是中华传统美德新的升华和质的飞跃
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道德财富
第22题:
第23题:
第24题:
粮票在中国长期实行是中国实行计划经济,物资供应相对匮乏下的产物
取消粮票是建立在改革开放以来粮食产量提高,促进农产品流通的基础上的
粮票的长期实行满足了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从根本上解决了粮食供需矛盾
取消粮票能反映出中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重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