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达到平衡状态叫做“刘易斯拐点”。
第1题:
刘易斯拐点,是发展经济学的一个著名命题,该理论认为,在二元经济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随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走向枯竭,出现一个从劳动力过剩转向劳动力短缺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就是"刘易斯拐点"。根据以上定义,下列经济现象不可能是在刘易斯拐点后出现的是()
第2题:
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指农村劳动力资源人口离开户籍所在乡镇(街道)一年以上,或者虽未离开户籍所在乡镇(街道)但从事非农产业半年以上。
第3题:
刘易斯拐点是劳动力()向()的转折点。
第4题:
在区域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劳动力的转移表现为”()
第5题:
“刘易斯拐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达到平衡状态。
第6题:
刘易斯拐点是指,在二元经济发展过程中,()由无限供给转为有限供给的拐点。
第7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而产生的富余人员。
第8题:
对
错
第9题:
从城市向农村转移
从第三产业向第一、二产业转移
从农村向城市转移
从第二产业向第一、三产业转移
第10题:
第11题:
第12题:
对
错
第13题:
刘易斯拐点是指劳动力短缺向过剩的转折点。
第14题:
南平市要逐步消除城市化进程的制度约束,促进农村劳动力加快向()转移以及农民转为市民。
第15题:
刘易斯拐点,即()的转折点。
第16题:
()的转折点叫做所谓的刘易斯拐点。
第17题:
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向城镇转移过程中,往往会造成一部分人处于失业状态,这种失业我们称之为()
第18题: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
第19题:
结构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
发展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诉讼
第20题:
对
错
第21题:
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完善失业保险制度
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企业竞争力
与员工协商薪酬,不断提高劳动者待遇
完善就业机制,加强员工职业技能培训
第22题:
资本的短缺向过剩
劳动力过剩向短缺
资本的过剩向短缺
劳动力短缺向过剩
第23题:
建立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
实行劳动集约
使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减少实际参加农业劳动人数
提高农业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