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人口转变理论?”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健康相关行为转变的理论。
    一.“知信行”模式
    1.基本概念:
    ①知—知识(学习),是基础
    ②信—信念和态度,是动力
    ③行—行为建立或改变,是目标(三者之间有因果联系,但没有必然性。即必要而不充分。)
    2.态度是行为的前奏,转变行为必先转变态度,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
    ①信息的权威性
    ②传播的效能
    ③恐惧因素
    ④行为效果和效益
    3.知而不行的原因分析:
    ①改变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需割舍个人的爱好。例:低盐无味高血压
    ②改变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需付出艰苦的努力例:控体重,节食+运动
    ③担心改变行为会危害社会关系
    ④担心意义不大。尤其老人
    ⑤侥幸心理
    二.健康信念模式:
    1.概念:基于信念可以改变行为的逻辑推理
    2.健康信念形成主要涉及的因素:
    ①对疾病威胁的认知:严重性、易感性
    ②对采取健康行为后得益的认识和克服改变行为中困难的决心
    ③提示因素
    ④社会人口学因素
    ⑤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3.自我效能: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执行某一特定行为并达到预期结果的自信心。
    三.行为转变阶段模式
    1.概念:强调了根据个体或群体的需求来确实行为干预的策略,不同阶段所采取的转化策略也不尽相同。
    2.行为转变的5个阶段:
    ①没有准备阶段:提高认识,唤起情感
    ②犹豫不决阶段:帮助促进行为转变,协助制定行为转变计划,提供行为转变的技能
    ③准备阶段: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采取逐步转变行为的步骤,寻求社会支持
    ④行动阶段:争取支持,替代方法,成功者现身说法,家属同伴的支持
    ⑤维持阶段:创造支持环境,巩固行为转变的成果
    ⑥终止阶段:对于一些成瘾性行为

  • 第2题:

    人口转变理论


    正确答案:人口转变理论(DemographicTransition)是最早由汤普逊于1929年提出的,它试图解释19世纪以来发达国家的人口变动情况。根据这一理论,随着经济发展和医疗生活条件的变化,世界人口的增长大体经历了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并存、死亡率下降但出生率仍维持较高水平和出生率与死亡率同时下降三阶段。依此,我们判断发展中国家人口转变的基本规律。

  • 第3题:

    人口转变结束和人口转变开始时人口数量的比率叫做()。

    • A、人口红利
    • B、人口转变乘数
    • C、人口机会窗口
    • D、人口转变持续期

    正确答案:B

  • 第4题:

    人口转变是指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各种人口现象处于同一相互联系的体系中,呈有规律地阶段性递进、转变的现象。 人口转变乘数是指()。

    • A、人口转变的第一阶段开始到人口转变的第三阶段结束所经历的时间
    • B、人口转变结束时的人口数量/人口转变开始时的人口数量
    • C、人口转变开始时的人口数量/人口转变结束时的人口数量
    • D、人口红利期的人口数量/人口负债期的人口数量

    正确答案:B

  • 第5题:

    试述当代中国人口转变模式及原因,并简述我国人口转变模式和外国人口转变模式的异同。


    正确答案:(1)加速增长阶段:高峰期   原因:解放后,社会安定,人民生活温饱而安定,“多子多福”的传统生育观影响,形成多育的温床。
    (2)负增长阶段:低谷期  原因:这三年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等政策和自然灾害的影响,粮食产量下降,人民生活非常困难,进入所谓三年困难时期。食物缺乏和营养不良,当然就危及到人口再生产的正常进行。
    (3)高速增长阶段:高峰期   原因:三年困难时期后,由于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从1962年开始,经济开始回升,人民生活逐渐改善,从1962—1973在我国产生了长达12年之久的第二个生育高峰期,12年内人口由6.7亿猛增到8.9亿,年平均净增1964万人。1962——1965年的出生高峰是对三年困难时期人口下降的补偿,1966——1971年的生育高峰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人口失控的必然结果。
    (4)减速增长阶段:下降稳定期   原因:70年代中国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是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
    (5)波动增长阶段:波动增长期  原因:中国人口转变采取制度性因素的作用,而不是根源于经济起飞的基础。
    (6)持续增长阶段
    由此可见,中国人口转变模式:旧中国——高位静止的原始型;1950—1970年——早期扩张阶段;70年代—90年代——后期扩张阶段;预计2020年前后——低位静止阶段;2040年后——绝对衰减阶段。
    中国的特点是:经济发展水平低,生育控制因素更强;另外,内部差异大,多种人口转变阶段同时并存。

  • 第6题:

    单选题
    在人口转变过程中,“人口机会”或“人口红利”发生在( )。
    A

    人口转变的早期

    B

    人口转变的中期

    C

    人口转变的晚期

    D

    人口转变的早期和晚期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人口转变模式。

    正确答案: (1)西北欧模式出生率和死亡率自然、平稳、缓慢地下降(2)日本模式采取人为干预生育行为(3)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育控制因素作用更强,内部差异大,多种人口转变阶段同时并存。(4)印度模式先是高位静止阶段后进入早期扩张阶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人口转变是指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各种人口现象处于同一相互联系的体系中,呈有规律地阶段性递进、转变的现象。 “人口红利”与“人口负债”分别指人口结构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及不利的时期。它们分别发生在()。
    A

    人口转变的早期;人口转变的晚期

    B

    人口转变的中期;人口转变的晚期

    C

    人口转变的早期和晚期;人口转变的中期

    D

    人口转变的中期;人口转变的早期和晚期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英国人口学家布莱克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

    正确答案: (1)高位静止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并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处于静止状态(2)早期扩张阶段: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渐加速(3)后期扩张阶段:死亡率继续下降并到达低水平,出生率也开始下降,人口增长扩张至最快后减速(4)低位静止阶段死亡率和出生率先后降至低水平并重新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再次处于静止阶段(5)减退阶段出生率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人口呈现负增长阶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当代中国人口转变模式及原因,并简述我国人口转变模式和外国人口转变模式的异同。

    正确答案: (1)加速增长阶段:高峰期   原因:解放后,社会安定,人民生活温饱而安定,“多子多福”的传统生育观影响,形成多育的温床。
    (2)负增长阶段:低谷期  原因:这三年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等政策和自然灾害的影响,粮食产量下降,人民生活非常困难,进入所谓三年困难时期。食物缺乏和营养不良,当然就危及到人口再生产的正常进行。
    (3)高速增长阶段:高峰期   原因:三年困难时期后,由于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从1962年开始,经济开始回升,人民生活逐渐改善,从1962—1973在我国产生了长达12年之久的第二个生育高峰期,12年内人口由6.7亿猛增到8.9亿,年平均净增1964万人。1962——1965年的出生高峰是对三年困难时期人口下降的补偿,1966——1971年的生育高峰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人口失控的必然结果。
    (4)减速增长阶段:下降稳定期   原因:70年代中国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是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
    (5)波动增长阶段:波动增长期  原因:中国人口转变采取制度性因素的作用,而不是根源于经济起飞的基础。
    (6)持续增长阶段
    由此可见,中国人口转变模式:旧中国——高位静止的原始型;1950—1970年——早期扩张阶段;70年代—90年代——后期扩张阶段;预计2020年前后——低位静止阶段;2040年后——绝对衰减阶段。
    中国的特点是:经济发展水平低,生育控制因素更强;另外,内部差异大,多种人口转变阶段同时并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名词解释题
    人口转变理论

    正确答案: 人口转变理论(DemographicTransition)是最早由汤普逊于1929年提出的,它试图解释19世纪以来发达国家的人口变动情况。根据这一理论,随着经济发展和医疗生活条件的变化,世界人口的增长大体经历了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并存、死亡率下降但出生率仍维持较高水平和出生率与死亡率同时下降三阶段。依此,我们判断发展中国家人口转变的基本规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人口转变结束和人口转变开始时人口数量的比率叫做()。
    A

    人口红利

    B

    人口转变乘数

    C

    人口机会窗口

    D

    人口转变持续期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人口转变理论。


    正确答案: (1)法国人口学家兰迪提出人口发展的“三个序列”:第一序列即原始阶段,极高出生率、极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第二序列即中间过渡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第三序列即现代阶段,先是死亡率持续下降、出生率维持不变、人口增长加速,后是出生法律开始下降、自然增长率由高转低。
    (2)美国人口学家诺特斯坦首次提出“人口转变”的概念,将兰迪的第三序列划分为三个阶段,即“高低高”阶段、过渡阶段和“低低低”阶段。
    (3)英国人口学家布莱克提出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
    ①高位静止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并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处于静止状态。
    ②早期扩张阶段。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渐加速。
    ③后期扩展阶段。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最低水平,出生率也开始下降,人口增长扩张至最快尔后减速。
    ④低位静止阶段。死亡率和出生率先后降至低水平并重新达到均衡。
    ⑤减退阶段。出生率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人口呈现负增长状态。

  • 第14题:

    简述英国人口学家布莱克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


    正确答案: (1)高位静止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并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处于静止状态(2)早期扩张阶段: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渐加速(3)后期扩张阶段:死亡率继续下降并到达低水平,出生率也开始下降,人口增长扩张至最快后减速(4)低位静止阶段死亡率和出生率先后降至低水平并重新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再次处于静止阶段(5)减退阶段出生率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人口呈现负增长阶段。

  • 第15题:

    人口转变是指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各种人口现象处于同一相互联系的体系中,呈有规律地阶段性递进、转变的现象。 “人口红利”与“人口负债”分别指人口结构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及不利的时期。它们分别发生在()。

    • A、人口转变的早期;人口转变的晚期
    • B、人口转变的中期;人口转变的晚期
    • C、人口转变的早期和晚期;人口转变的中期
    • D、人口转变的中期;人口转变的早期和晚期

    正确答案:D

  • 第16题:

    关于人口转变乘数,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人口转变乘数是人口转变开始和人口转变结束时人口数量的比率 ②人口转变乘数是人口转变结束和人口转变开始时人口数量的比率 ③发达国家一般具有比较大的人口转变乘数 ④发展中国家一般具有比较大的人口转变乘数 ⑤我国的人口转变乘数相对较低

    • A、②④
    • B、②④⑤
    • C、①③
    • D、①③⑤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简述兰迪人口转变的“三个序列”。


    正确答案: (1)第一序列即原始阶段,人口增长的典型特征是极高的出生率、极高的死亡率和极低的自然增长率;
    (2)第二序列即中间过渡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两者较原始阶段为低)和低自然增长率;
    (3)第三阶段即现代阶段,先是死亡率持续下降、出生率却持续不变、人口增长加速,后来是出生率也开始下降、自然增长率由高转入低。

  • 第18题:

    问答题
    简述布莱克的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

    正确答案: (1)高位静止阶段
    (2)早期扩张阶段
    (3)后期扩张阶段
    (4)低位静止阶段
    (5)绝对衰减阶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述布莱克的人口转变理论。

    正确答案: 英国人口学家布莱克提出的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在国际上影响很大。他划分的五个阶段是:
    高位静止阶段:出生率基本被死亡率抵消,人口增长极为缓慢。
    早期扩张阶段:死亡率优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渐加速。
    后期扩张阶段:在死亡率继续下降的同时,出生率也开始下降,人口增长趋势放缓。
    低位静止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均降至低水平,人口出现零增长。
    减退阶段:出生率极低,死亡率因人口老龄化而回升,人口出现负增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1934年,()在《人口革命》一书中提出了人口转变理论。
    A

    寇尔

    B

    布莱克

    C

    兰迪

    D

    诺特斯坦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正确答案: 人口转变的涵义和阶段划分:原始阶段“高高低”类型 中间过渡阶段“高低高” 过渡阶段“低低低”阶段。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
    (1)高位静止阶段。出生率基本上被死亡率抵消,人口增长极为缓慢。
    (2)早期扩张阶段。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渐加速。
    (3)后期扩张阶段。在死亡率继续下降的同时,出生率也开始下降,人口增长势头趋缓。
    (4)低位静止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均降至低水平,人口出现零增长。
    (5)绝对衰减阶段。出生率极低,死亡率因人口老龄化而回升,人口出现负增长。
    决定人口转变过程的经济基础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发展阶段则构成人口转变的社会基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人口转变理论?

    正确答案: 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的人口增长都曾经经历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即在进入工业化之前,出生率比较稳定而且略高于死亡率,从而确保了这一阶段人口的增加。第二阶段,是在工业化开始之后,人口死亡率此时大幅下降,而出生率没有出现与之类似的变化趋势。第三阶段,人口出生率大幅下降,并超过了死亡率持续下降的幅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兰迪人口转变的“三个序列”。

    正确答案: (1)第一序列即原始阶段,人口增长的典型特征是极高的出生率、极高的死亡率和极低的自然增长率;
    (2)第二序列即中间过渡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两者较原始阶段为低)和低自然增长率;
    (3)第三阶段即现代阶段,先是死亡率持续下降、出生率却持续不变、人口增长加速,后来是出生率也开始下降、自然增长率由高转入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简述健康相关行为转变的理论。

    正确答案: 一.“知信行”模式
    1.基本概念:
    ①知—知识(学习),是基础
    ②信—信念和态度,是动力
    ③行—行为建立或改变,是目标(三者之间有因果联系,但没有必然性。即必要而不充分。)
    2.态度是行为的前奏,转变行为必先转变态度,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
    ①信息的权威性
    ②传播的效能
    ③恐惧因素
    ④行为效果和效益
    3.知而不行的原因分析:
    ①改变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需割舍个人的爱好。例:低盐无味高血压
    ②改变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需付出艰苦的努力例:控体重,节食+运动
    ③担心改变行为会危害社会关系
    ④担心意义不大。尤其老人
    ⑤侥幸心理
    二.健康信念模式:
    1.概念:基于信念可以改变行为的逻辑推理
    2.健康信念形成主要涉及的因素:
    ①对疾病威胁的认知:严重性、易感性
    ②对采取健康行为后得益的认识和克服改变行为中困难的决心
    ③提示因素
    ④社会人口学因素
    ⑤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3.自我效能: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执行某一特定行为并达到预期结果的自信心。
    三.行为转变阶段模式
    1.概念:强调了根据个体或群体的需求来确实行为干预的策略,不同阶段所采取的转化策略也不尽相同。
    2.行为转变的5个阶段:
    ①没有准备阶段:提高认识,唤起情感
    ②犹豫不决阶段:帮助促进行为转变,协助制定行为转变计划,提供行为转变的技能
    ③准备阶段: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采取逐步转变行为的步骤,寻求社会支持
    ④行动阶段:争取支持,替代方法,成功者现身说法,家属同伴的支持
    ⑤维持阶段:创造支持环境,巩固行为转变的成果
    ⑥终止阶段:对于一些成瘾性行为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