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基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条件,若MU1/P1≠MU2/P2,消费者应如何调整两种商品的购买量?为什么?
第1题:
已知某消费者每年用于商品1和商品2的收入为540元,两商品的价格分别为P1=20元和P2=30元,该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U=3X1X22,该消费者每年购买这两种商品的数量各应是多少?每年从中获得总效用是多少?
根据预算方程和均衡方程,得以下联立方程:
第2题:
若MRS12>P1/P2,消费者应增加商品1的购买减少商品2的购买最终可实现效用最大化。()
答案:正确
解析:序数效用论是将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相结合来说明消费者均衡。消费者的偏好决定了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一个消费者关于任何两种商品的无差异曲线有无数条;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价格决定了消费者的预算线,在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一个消费者关于两种商品的预算线只有一条。只有既定的预算线与其中一条无差异曲线的相切点,才是消费者均衡点。在切点,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的斜率相等。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即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预算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即两种商品价格之比,即为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P1/P2即为预算线的斜率。消费者效用最大的均衡条件是MRSR=P1/P2,即定的预算线I与无差异曲线U相切于E点,E点是消费者均衡点,在均衡点上,商品1与商品2的最优购买组合是(X1,X2),若MRS12>P1/P2,消费者应增加商品1的购买减少商品2的购买最终可实现效用最大化。当消费者处于商品l的数量较少和商品2的数量较多时,会由于拥有较少商品l而对每一单位的商品l更偏好,由于拥有较多商品2而对每一单位的商品2偏好程度较低,即商品1对商品2的边际替代率较大。随着消费者拥有的商品1的数量越来越多,相应对每一单位商品1的偏爱程度会越来越低;同时,消费者拥有的商品2的数量会越来越少,相应对每一单位商品2的偏爱程度会越来越高。则每一单位的商品1所能替代的商品2的数量越来越少,即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第6题:
第7题:
关于实现消费者均衡的条件,不正确的是()
第8题:
基数效用论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消费者购买商品的最大效用问题。
第9题:
用基数效用论说明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第10题:
已知消费者的收入为I,全部用来购买X1,X2,且MU1/P1>MU2/P2,若要达到消费者均衡,需要()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序数效用论是如何论述消费者均衡实现的?实现条件是什么?
第14题:
第15题:
第16题:
第17题:
第18题:
第19题:
下面属于序数效用论观点的是()。
第20题:
消费者均衡意味着()。
第21题:
基数效用理论在推导消费者需求曲线时,是以()为基础
第22题:
在研究效用最大化问题时,有两种消费者行为理论,它们是()
第23题:
对
错
第2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