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我们让某3岁儿童拿5个桔子来,他数到5个桔子以后,便把最后一个(第5个)桔子拿过来。这个例子说明了()
第1题:
A、从抽象到具体
B、从同化到顺应
C、从外部动作到内化动作
D、从不自觉到自觉
第2题:
A.在引导学前儿童了解周围环境的同时,了解人体自身
B.让学前儿童感受技术、崇尚科学
C.在认识周围环境的同时,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D.把认识个别物体的属性和认识物体的多样性结合起来
第3题:
初入学的儿童还能正确对待作业,把作业看成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4题:
我们一般把道德和伦理的关系理解为()。
第5题:
有些儿童并未形成对成人的依恋,因此,有人把这类儿童称为()。
第6题:
把青菜、西瓜、桔子、萝卜、香蕉等放在一起,让儿童进行分类:青菜、萝卜等都是蔬菜、西瓜、桔子、香蕉等都不是蔬菜,这是()分类。
第7题:
儿童之间虽有相互作用,但把大部分注意都指向玩具或物体,而不是指向其他儿童。这属于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阶段。
第8题:
第9题:
弹性和刚性的关系
积极和消极的关系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第10题:
对
错
第11题:
第12题:
对
错
第13题:
A、抽象观念
B、数量观念
C、应用观念
D、逻辑观念
第14题:
把“妈妈”理解为仅指自己的妈妈,这是儿童理解词义的特化现象。
A对
B错
第15题:
儿童对数概念的掌握有一定发展规律,即口头数数—按物说数—按数取物—说出物体的总数—()。
第16题:
把青菜、西瓜、桔子、萝卜、香蕉等放在一起,让儿童进行分类:青菜、萝卜等都是蔬菜,西瓜、桔子、香蕉等都不是蔬菜,这是()。
第17题:
儿童常常把没有发生或者期望发生的事情当作真实的,说明儿童想象和现实混淆。
第18题:
把"妈妈"理解为仅指自己的妈妈,这是儿童理解词义的特化现象。
第19题:
5-7岁儿童数概念发展进入了()
第20题:
儿童没有深刻理解数学知识
儿童没有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包含关系
儿童没有把数理解成对部分的数量属性的抽象,只是把数看成是相应物体的名称
儿童没有把数理解成对整体的数量属性的抽象,只是把数看成是相应物体的名称
第21题:
建立数词和物体数量间联系的阶段
对数量的感知动作阶段
数运算的初期阶段
实物运算阶段
第22题:
第23题:
无依恋的儿童
依恋性较弱的儿童
矛盾型依恋的儿童
安全型依恋的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