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贩刘某将蔬菜装入袋中,放在居民小区路旁长条桌上,写明“每袋20元,请将钱放在铁盒内”。然后,刘某去3公里外的市场卖菜。小区理发店的店员经常好奇地出来看看是否有人偷菜。甲数次公开拿走蔬菜时假装往铁盒里放钱。关于甲的行为定性(不考虑数额),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甲乘人不备,公然拿走刘某所有的蔬菜,构成抢夺罪B、蔬菜为经常出来查看的店员占有,甲构成盗窃罪C、甲假装放钱而实际未放钱,属诈骗行为,构成诈骗罪D、刘某虽距现场3公里,但仍占有蔬菜,甲构成盗窃罪

题目

菜贩刘某将蔬菜装入袋中,放在居民小区路旁长条桌上,写明“每袋20元,请将钱放在铁盒内”。然后,刘某去3公里外的市场卖菜。小区理发店的店员经常好奇地出来看看是否有人偷菜。甲数次公开拿走蔬菜时假装往铁盒里放钱。关于甲的行为定性(不考虑数额),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甲乘人不备,公然拿走刘某所有的蔬菜,构成抢夺罪
  • B、蔬菜为经常出来查看的店员占有,甲构成盗窃罪
  • C、甲假装放钱而实际未放钱,属诈骗行为,构成诈骗罪
  • D、刘某虽距现场3公里,但仍占有蔬菜,甲构成盗窃罪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D
更多“菜贩刘某将蔬菜装入袋中,放在居民小区路旁长条桌上,写明“每袋20元,请将钱放在铁盒内”。然后,刘某去3公里外的市场卖菜。小区理发店的店员经常好奇地出来看看是否有人偷菜。甲数次公开拿走蔬菜时假装往铁盒里放钱。关于甲的行为定性(不考虑数额),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甲乘人不备,公然拿走刘某所有的蔬菜,构成抢夺罪B、蔬菜为经常出来查看的店员占有,甲构成盗窃罪C、甲假装放钱而实际未放钱,属诈骗行为,构成诈骗罪D、刘某虽距现场3公里,但仍占有蔬菜,甲构成盗窃罪”相关问题
  • 第1题:

    一辆货车翻倒在路边,赵某看后,就和钱某商量,“我们一起去把车上的货物拿走吧”,钱某便与赵某将车上东西拿走,然后各自回家,后经估价赵某和钱某拿走的物品价值8000多元。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不构成犯罪
    B.赵某单独构成犯罪
    C.钱某单独构成犯罪
    D.构成共同犯罪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赵某和钱某有共同犯罪的故意,也有共同犯罪的行为。

  • 第2题:

    甲与乙投宿同一旅店,甲得知乙身携巨款,于是甲利用聊天机会在乙的茶杯中偷放安眠药,待乙熟睡时将其巨款拿走。甲的行为构成:

    A. 盗窃罪
    B. 诈骗罪
    C. 抢劫罪
    D. 抢夺罪

    答案:C
    解析:
    答案为C。

  • 第3题:

    甲某和乙某是朋友,甲素知乙家境优越出手阔绰,平时经常随身携带大量现金。某日,甲想从乙身上弄些钱,于是约乙一起喝酒,将乙灌得酩酊大醉失去知觉,随后,甲取出乙随身携带的钱包,果然发现内有现金人民币1万元,甲将1万元据为己有,将钱包丢弃,之后将乙送回家中。以下说法是正确的:( )
    A.甲某的行为构成诈骗罪
    B.甲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C.甲某的行为构成抢劫罪
    D.甲某的行为构成侵占罪


    答案:C
    解析:

  • 第4题:

    共用题干
    甲将一只壶的壶底落款“民圆叁年”磨去,放在自己的古玩店里出卖。某日,钱某看到这只壶,误以为是明代文物。甲见钱某询问,谎称此壶确为明代古董,钱某信以为真,按明代文物交款买走。又一日,顾客李某看上一幅标价很高的赝品,以为名家亲笔,但又心存怀疑。甲遂拿出虚假证据,证明该画为名家亲笔。李某以高价买走赝品。请回答第86—87题。

    关于甲对钱某是否成立诈骗罪,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甲的行为完全符合诈骗罪的犯罪构成,成立诈骗罪
    B:钱某自己有过错,甲不成立诈骗罪
    C:钱某已误以为是明代古董,甲没有诈骗钱某
    D:古玩投资有风险,古玩买卖无诈骗,甲不成立诈骗罪

    答案:B,C,D
    解析:
    【考点】诈骗罪【详解】诈骗罪的基本构造为:行为人实施了欺骗行为——受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受害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行为人或第三人取得财产——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甲将一只壶的壶底落款“民圜叁年”磨去,目的就是让买主产生错误认识,钱某也因此受骗买下此壶,因此,甲的行为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成立诈骗罪,A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钱某有无过错不影响甲诈骗罪的成立,B选项的说法是错误的;钱某误以为是明代文物,是甲将一只壶的壶底落款“民固叁年”磨去这一行为所导致的,甲掩盖事实的行为才导致了钱某的误判,不影响甲诈骗罪的成立,C选项的说法是错误的;古玩买卖也应当遵循法律的基本规定,违反法律的,也应当受到法律的规制,D选项的说法是错误的。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是BCD三项。
    【考点】诈骗罪【详解】在李某误以为是名家真品又存有一定疑虑的时候,甲拿出虚假证据,证明该画为名家亲笔的行为是一种隐瞒真相的欺骗行为,李某由此继续陷入错误认识而高价买下此画,甲的行为构成诈骗罪,A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行为人如果对其出卖的商品标高价,或者对商品夸大宣传,不具有使他人产生处分财产的具体危险行为的时候,不是诈骗罪的欺骗行为,所以B选项中前半句“标价高不是诈骗行为”的说法是正确的,后半句虚假证据证明该画为名家亲笔则属于使被害人产生处分财产的具体危险行为,应当认定是欺骗行为,B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被害人已有错误认识,行为人强化其错误认识的,也是欺骗行为,C选项的说法是错误的;甲拿出虚假证据解除了李某的疑虑,强化了其错误认识,使李某基于此错误认识而处分财产,甲的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发生具有因果关系,D选项的说法是错误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两项。【陷阱】诈骗罪的欺骗行为既可以是作为,也可以是不作为,而且不一定必须是行为人的欺骗行为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如果被害人已经产生错误认识,而行为人具有告知其真相的义务却没有履行这种义务,或者以欺骗行为强化被害人的错误认识,使被害人继续陷入错误认识,进而利用这种错误认识取得财产的,也是诈骗罪中的欺骗行为。这是我们在解答类似问题的时候应当注意的一个问题。

  • 第5题:

    钱某持盗来的身份证及伪造的空头支票,骗取某音像中心VCD光盘4000张,支票票面金额4万元。对钱某骗取光盘行为的准确定性是( )。

    A.钱某的行为构成金融凭证诈骗罪
    B.钱某的行为构成票据诈骗罪
    C.钱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D.钱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答案:B
    解析:
    票据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利用金融票据进行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行为。票据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指狭义的金融票据,即仅指汇票、本票和支票。题干中,“钱某持盗来的身份证及伪造的空头支票”,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的方法,利用支票进行诈骗,故构成票据诈骗罪。

  • 第6题:

    甲与乙投宿同一旅店时,甲得知乙身携巨款,于是甲利用聊天机会在乙的茶杯中偷放安眠药,待乙熟睡时将其巨款拿走。甲的行为构成(  )。
    A.盗窃罪
    B.诈骗罪
    C.抢劫罪
    D.抢夺罪


    答案:C
    解析:
    甲用安眠药使他人陷入不能反抗的境地而窃取他人财物,属于抢劫罪中的其他方法。

  • 第7题:

    甲与乙发生口角,刘某知道此事后,对乙说: “甲让我转告你,如果你不拿出l万块,就找黑社会杀死你:”乙害怕就托刘某转交1万块给甲,刘某将钱据为已有。刘某的行为属于

    A.侵占罪
    B.诈骗罪
    C.敲诈勒索罪
    D.盗窃罪

    答案:B
    解析:
    刘某是虚构了一个事实,使乙陷入认识错误作出处分,是诈骗罪。敲诈勒索罪,必须是如果不答应行为人的条件,就由行为人或者行为人相关联的人来实现恶害,而本题中恶害和刘某没有关系。

  • 第8题:

    下列选项中,构成犯罪未遂的是(  )。
    A.甲对胡某实施诈骗行为,被胡某识破骗局。但胡某觉得甲穷困潦倒,实在可怜,就给其3000元钱,甲得款后离开现场
    B.乙为了杀死刘某,持枪尾随刘某,行至偏僻处时,乙向刘某开了一枪,没有打中;在还可以继续开枪的情况下,乙害怕受刑罚处罚,没有继续开枪
    C.丙绑架赵某,并要求其亲属交付100万元。在提出勒索要求后,丙害怕受刑罚处罚,将赵某释放
    D.丁抓住妇女李某的手腕,欲绑架李某然后出卖。李为脱身,便假装说:“我有性病,不会有人要。”丁信以为真,于是垂头丧气地离开现场


    答案:A
    解析:
    【精解】B项中乙的行为属于放弃可以重复实施的侵害行为,应当认定为犯罪中止。C项中丙的行为完全符合绑架罪的基本犯罪构成,属于既遂而不是犯罪未遂。D项中李某的谎言虽然不利于丁实施犯罪行为,但是没有达到足以阻止丁实施拐卖行为的程度,仍然是丁自动放弃犯罪,应当认定为犯罪中止。A项中甲虽然获得了财物,但是甲获得财物不是由其犯罪行为所导致,所以不能认定为犯罪既遂而应当认定为未遂。故选A项。

  • 第9题:

    甲某在某市火车站捡到一个弃婴抱回家准备自己收养,3个月后,其为结婚费用不够与未婚妻产生矛盾,就想把孩子丢掉,好换点钱花,正好此时刘某想要收养孩子,甲某称小孩是自己的亲生子要求刘某给8000元抚养费方可将孩子送给刘某,刘某当即给了其8000元钱。对甲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

    • A、不构成犯罪
    • B、构成拐卖儿童罪
    • C、构成遗弃罪
    • D、构成拐骗儿童罪

    正确答案:B

  • 第10题:

    钱某持盗窃来的身份证及伪造的空头支票,骗取某音像中心的盗版光盘4000张,票面金额3.5万元,物价部门进行赃物估价的鉴定意见为“盗版光盘无价值”。本案中,对钱某骗取光盘的行为定性正确的是()。

    • A、钱某不构成犯罪
    • B、钱某的行为构成票据诈骗罪(既遂),数额按票面金额计算
    • C、钱某的行为构成票据诈骗罪(未遂)
    • D、钱某的行为构成诈骗罪(既遂),数额按票面金额计算

    正确答案:B

  • 第11题:

    多选题
    关于犯罪未完成形态的论述,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
    A

    甲意欲杀乙,于是向乙连开数枪,这时甲后悔了,于是停止了射击,甲的行为成立犯罪中止

    B

    张某为了盗窃,去某仓库“踩点”,查看情况完毕后从仓库出来被公安部门抓获,该行为是盗窃未遂

    C

    妻子甲欲杀害自己的丈夫乙,结果误把白砂糖当作毒药放人丈夫乙的食物中,乙吃后没事。妻子甲的行为构成犯罪未遂

    D

    赵某欲抢劫钱某,将钱某绑在路边的树上,结果赵某的同伴打电话来告知说钱某的身上并没有现金,现金在钱某叔叔身上,于是赵某放弃抢劫。其实,钱某身上带有大量现金,赵某的行为构成犯罪未遂


    正确答案: C,A
    解析:
    A项,甲的行为属于自动放弃重复侵害的行为,按犯罪中止处理。
    B项,“踩点”属于为实施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张某“踩点”后被抓,属于犯罪预备阶段的盗窃未遂
    C项,妻子甲因为手段错误,而未毒死自己的丈夫乙,按照我国刑法理论的通说,妻子甲属于犯罪未遂
    D项,赵某的行为属于“欲达目的而不能”,因其听信同伙的话而不得不放弃犯罪,属于犯罪未遂

  • 第12题:

    多选题
    关于甲对钱某是否成立诈骗罪,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2011年真题]
    A

    甲的行为完全符合诈骗罪的犯罪构成,成立诈骗罪

    B

    钱某自己有过错,甲不成立诈骗罪

    C

    钱某自己误以为是明代古董,甲没有诈骗钱某

    D

    古玩投资有风险,古玩买卖无诈骗,甲不成立诈骗罪


    正确答案: B,A
    解析:
    诈骗罪的行为结构是实施欺骗行为,使对方产生认识错误或者维持对方已有的认识错误,对方基于认识错误而处分财物,行为人因此取得财物。根据受骗者事前是否存在认识错误,可以将诈骗类型分为两种:①在他人没有任何认识错误的情况下,行为人使用欺骗手段使他人陷入处分财产的认识错误;②在他人已经由于某种原因陷入认识错误的情况下,行为人通过欺骗手段使他人继续维持或者强化处分财产的认识错误。受骗者处分财物与行为人制造或强化的受骗者的认识错误都有因果关系。受骗者即使事前已经产生认识错误,但是只要行为人不维持利用,受骗者是不会做出处分财物的行为的。即受骗者事前是否有认识错误,并不影响诈骗罪的成立。本题中,钱某事前由于自己的原因对这只壶产生了认识错误。甲通过欺骗手段强化钱某的这种认识错误,并维持利用钱某的这种认识错误,使钱某基于认识错误而处分了财物,甲因此取得了财物。甲的行为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构成诈骗罪

  • 第13题:

    乙找某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甲办事,甲对乙说:“你的要求不符合规定。”乙说:“那你忙,我先走了。”但走时没有带走放在甲的办公桌上的置有10万元现金的档案袋。甲随手将钱扔在办公桌抽屉内,钱没有还给乙,也没有上交,也没有替乙办事,甲的行为()。

    A.构成侵占罪
    B.构成贪污罪
    C.构成受贿罪
    D.不构成犯罪

    答案:C
    解析:
    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为他人谋取利益只要求是一种许诺,不要求有谋取利益的实际行为与结果,故只要收受了财物就是受贿既遂,而不是待实际上为他人谋取利益之后才是既遂。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许诺本身是一种行为。许诺既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是暗示的。当他人主动行贿并提出为其谋取利益的要求后,国家工作人员虽没明确答复办理,但只要不予拒绝,就应当认为是一种暗示的许诺。本案中甲并未明确地拒绝乙,且收下了乙的钱,故构成了受贿罪。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C。

  • 第14题:

    刘某偷得同事一张信用卡和身份证,向女朋友黄某谎称在路上捡到的。刘某,黄某根据身份证号码试出信用卡密码,持卡消费5000元,关于刘某,黄某的行为,下列哪一说法正确。( )

    A.刘某和黄某均构成盗窃罪
    B.刘某和黄某均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C.刘某构成盗窃罪,黄某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D.刘某构成信用卡诈骗罪,黄某不构成犯罪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刑法的盗窃罪与信用卡诈骗罪。刘某偷得同事的一张信用卡并且消费5000元,根据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第三款: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按照盗窃罪进行论处。黄某对于信用卡是偷来的并不知情,没有盗窃的共同意思联络,故不构成盗窃罪的共犯。而黄某与刘某试出信用卡密码后持卡消费五千元,属于冒用他人信用卡的行为,构成信用卡诈骗罪。因此,选择C项。A项:刘某和黄某没有对于盗窃有共同的意思联络,故不构成盗窃罪B项:刘某属于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情形,直接按照盗窃罪进行定罪处罚。D项:黄某明知信用卡不是自己的依然冒用他人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违反了刑法规定,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 第15题:

    菜贩刘某将蔬菜装入袋中,放在居民小区路旁长条桌上,写明“每袋20元,请将钱放在铁盒内”。然后,刘某去3公里外的市场卖菜。小区理发店的店员经常好奇地出来看看是否有人偷菜。甲数次公开拿走蔬菜时假装往铁盒里放钱。关于甲的行为定性(不考虑数额),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乘人不备,公然拿走刘某所有的蔬菜,构成抢夺罪

      B.蔬菜为经常出来查看的店员占有,甲构成盗窃罪

      C.甲假装放钱而实际未放钱,属诈骗行为,构成诈骗罪

      D.刘某虽距现场3公里,但仍占有蔬菜,甲构成盗窃罪


    答案:D
    解析:
    选项A错误,选项D正确。对财物的占有包括事实上的占有和社会观念上的占有,后者是指依据社会观念可以推知财物的支配人的状态。本案中,虽然刘某不在现场,但按照一般社会观念,蔬菜仍为刘某占有。抢夺罪是指采用一定的力量夺取他人紧密占有之物,通常为“趁人不备,猛然夺取”,若采用和平、缓和的手段夺取他人财物,认定为盗窃罪。选项B错误。对于“店员经常好奇地出来看看是否有人偷菜”的情形,刘某并未委托店员占有蔬菜,店员本身也无占有蔬菜的意图,因此说“蔬菜为经常出来查看的店员占有”是错误的。选项C错误。诈骗罪的基本构造为:行为人以不法所有为目的实施欺诈行为→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行为人取得财产→被害人受到财产上的损失。此处,刘某并未因受骗而处分蔬菜,因此甲不构成诈骗罪。

  • 第16题:

    甲以迷信方式恐吓刘某有灾祸,刘某一时慌乱,请甲帮助自己。甲让刘某带10万元现金作“镇邪物”,找法师“消灾”。途中,甲趁帮刘某拿包之机,用书本调换了 10万元现金。甲的行为构成何罪?
    A.盗窃罪 B.诈骗罪
    C.侵占罪 D.敲诈勒索罪


    答案:A
    解析:
    偷梁换柱、移花接木、掉包计等,均属盗窃而非诈骗。因此,A项当选。

  • 第17题:

    钱某持盗来的身份证及伪造的空头支票,骗取某音像中心VCD光盘4000张。支票票面金额4万元。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钱某的行为涉嫌构成金融凭证诈骗罪
    B.钱某的行为涉嫌构成盗窃罪
    C.钱某的行为涉嫌构成票据诈骗罪
    D.钱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答案:C
    解析:
    票据诈骗罪和诈骗罪是特殊罪名与一般罪名的关系,前罪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第一百九十四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进行金融票据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明知是伪造、变造的汇票、本票、支票而使用的;(二)明知是作废的汇票、本票、支票而使用的;(三)冒用他人的汇票、本票、支票的;(四)签发空头支票或者与其预留印鉴不符的支票,骗取财物的;(五)汇票、本票的出票人签发无资金保证的汇票、本票或者在出票时作虚假记载。骗取财物的。使用伪造、变造的委托收款凭证、汇款凭证、银行存单等其他银行结算凭证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本案中钱某利用盗来的身份证及伪造的空头支票,骗取VCD光盘4000张,属于上述情形。故C项正确。

  • 第18题:

    甲某在某市火车站捡到一个弃婴抱回家准备自己收养,3个月后,其为结婚费用不够与未婚妻产生矛盾,就想把孩子卖掉,好换点钱花,正好此时刘某想要收养孩子,甲某称小孩是自己的亲生子要求刘某给8000元抚养费方可将孩子送给刘某,刘某当即给了其8000元钱。对甲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  )
    A.不构成犯罪
    B.构成拐卖儿童罪
    C.构成遗弃罪
    D.构成拐骗儿童罪


    答案:B
    解析:
    解析:本题中甲某捡到弃婴后因缺钱而想用其换钱,说明其已经由最初的收养的目的转为出卖的目的,至于其谎称是自己的亲生子而索取抚养费只是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不能因此认为构成遗弃罪。

  • 第19题:

    甲与乙入户盗窃,甲入户盗窃,乙负责望风,甲得手后发现熟睡中的刘某,便对刘某实施了奸淫行为。 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有: ( )

    A.甲乙共同构成盗窃罪
    B.甲乙构成了强奸罪
    C.甲为共同犯罪的主犯
    D.乙为共同犯罪的从犯

    答案:A,C,D
    解析:
    甲乙在实施盗窃行为前有通谋,对于实施盗窃行为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客观上有共同实施盗窃的行为,甲乙构成盗窃罪的共同犯罪。A选项正确。在盗窃罪中,甲乙之间有分工,甲在犯罪中是犯意的发起者并且起主要作用,是盗窃行为具体的实行者,甲是主犯。乙在共同犯罪中辅助甲实行犯罪,乙是从犯,是帮助犯。C、D选项正确。对于甲强奸刘某的行为,属于甲的临时起意,乙在主观上既无故意也无过失,所以,对于强奸罪,甲乙不构成共同犯罪,乙不负刑事责任:B选项错误

  • 第20题:

    甲得知与其有过节的乙携巨款,便假装向其认错请其喝下掺有安眠药的饮料,乘乙昏睡之际,拿走其包内现金15000元。甲的行为构成()

    • A、盗窃罪
    • B、抢夺罪
    • C、抢劫罪
    • D、诈骗罪

    正确答案:C

  • 第21题:

    钱某持盗窃来的身份证及伪造的空头支票,骗取某音像中心VCD光盘4000张,票面金额3.5万元,物价部门进行赃物估价鉴定的结论为“盗版光盘无价值”。本案中,对钱某骗取光盘的行为定性正确的是()。

    • A、钱某不构成犯罪
    • B、钱某的行为构成票据诈骗罪的既遂,数额按票面金额计算
    • C、钱某的行为构成票据诈骗罪的未遂
    • D、钱某的行为构成诈骗罪的既遂,数额按票面金额计算

    正确答案:B

  • 第22题:

    钱某持盗来的身份证及伪造的空头支票,骗取某音像中心VCD光盘4000张,支票票面金额4万元。对钱某骗取光盘行为的准确定性是()。

    • A、钱某的行为构成金融凭证诈骗罪
    • B、钱某的行为构成票据诈骗罪
    • C、钱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 D、钱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正确答案:B

  • 第23题:

    单选题
    菜贩刘某将蔬菜装入袋中,放在居民小区路旁长条桌上,写明“每袋20元,请将钱放在铁盒内”。然后刘某去3公里外的市场卖菜。小区理发店的店员经常好奇地出来看看是否有人偷菜。甲数次公开拿走蔬菜时假装往铁盒里放钱。关于甲的行为定性(不考虑数额),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15年真题]
    A

    甲乘人不备,公然拿走刘某所有的蔬菜,构成抢夺罪

    B

    蔬菜为经常出来查看的店员占有,甲构成盗窃罪

    C

    甲假装放钱而实际未放钱,属诈骗行为,构成诈骗罪

    D

    刘某虽距现场3公里,但仍占有蔬菜,甲构成盗窃罪


    正确答案: A
    解析:
    A项,抢夺罪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当场直接夺取他人紧密占有的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抢夺行为是直接夺取财物的行为,即直接对财物实施暴力。甲并没有强力“夺取”财物,只是轻巧地“拿走”,因此不构成抢夺罪,而应当构成盗窃罪。
    BCD三项,刘某是蔬菜的所有人并占有蔬菜,虽然没有一直看守蔬菜,但是将蔬菜放人袋中并标明买卖交易规则的行为证明他是蔬菜的所有人。甲公然拿走刘某所有的蔬菜并占为己有,假装放钱的行为只是对其窃取行为的掩饰,所取得财物并非基于对刘某或其他占有辅助人的欺骗并由此而处分所得,因此甲的行为构成盗窃罪,不构成诈骗罪

  • 第24题:

    单选题
    钱某持盗来的身份证及伪造的空头支票,骗取某音像中心VCD光盘4000张,支票票面金额4万元。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2018真题)
    A

    钱某的行为涉嫌构成金融凭证诈骗罪

    B

    钱某的行为涉嫌构成票据诈骗罪

    C

    钱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D

    钱某的行为涉嫌构成盗窃罪


    正确答案: C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