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案不可能不是内盗”与“本案可能是内盗”这两个命题之间具有()。
第1题:
简述内盗的定义。
第2题:
语句“本案作案人不是王某,就是张某”表达的是一个()命题;与之等值的选言命题是
第3题:
用真值表方法判定下面(a)、(b)两个命题之间具有何种真假制约关系。 (a)并非如果张某是本案作案人,则李某也是本案作案人。 (b)张某不是本案作案人而李某是本案作案人。
第4题:
“某甲可能不是本案罪犯”这一判断等值于()。
第5题:
根据“张某不可能是本案凶手”真,可推知“张某必然是本案凶手”(),“张某可能不是本案凶手”()。
第6题:
以“如果A必然是B,那么C必然不是D”和“C可能是D”这两个命题作前提进行演绎推理,可以必然得出结论()。
第7题:
“本案或者是图财害命,或者是奸情杀害”,这个判断等值于()。
第8题:
“某甲不可能是本案罪犯”
“某甲不必然是本案罪犯”
“某甲不必然不是本案罪犯”
“并非某甲可能是本案罪犯”
第9题:
第10题:
A必然不是B
A可能不是B
A不可能是B
A不可能不是B
第11题:
第12题:
等值关系
差等(蕴涵)关系
矛盾关系
下反对关系
第13题:
“并非有些政法干部不是党员”和“政法干部都不是党员”这两个命题之间具有()关系。
第14题:
当“如果张某是本案罪犯,那么刘某就不是本案罪犯”为假,下列命题中必然为真的是()。
第15题:
根据模态判断间的对当关系,若“某甲必然是本案罪犯”为假,则“某甲必然不是本案罪犯”为();“某甲可能不是本案罪犯”为();“某甲可能是本案罪犯”为()。
第16题:
“张某不可能是本案凶手”与“张某可能不是本案凶手”这两个判断之间的关系是()关系。
第17题:
“并非本案作案人既是张某,又是刘某”,这个命题等值于()。
第18题:
狱内盗窃案件
第19题:
《刑法》中多次盗窃的认定标准是()。
第20题:
第21题:
第22题:
本案作案人或者不是张某,或者不是刘某
本案作案人如果是张某,那么就不是刘某
本案作案人如果不是张某,那么就是刘某
本案作案人既不是张某,也不是刘某
只有本案作案人不是刘某,才是张某
第23题:
或者张某不是本案罪犯,或者刘某不是本案罪犯
虽然张某不是本案罪犯,但刘某是本案罪犯
如果张某不是本案罪犯,那么刘某就是本案罪犯
只有张某不是本案罪犯,刘某才是本案罪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