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器物与道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第1题:
文与道的关系,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中心问题。
第2题:
根据《周易》的说法,形而下者谓之器。
第3题:
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化的新陈代谢》写道:“当革命派效法孟德斯鸠、卢梭、华盛顿的理想被军阀统治的丑恶现实撕成碎片之后,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人们开始由器物和制度层面楔入到文化心理层面,从中西之间的形而下的比较进入形而上的比较。”下列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第4题:
下列器物中,什么是中国最早的炊器?()
第5题:
翻译:乾坤,其易之緼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道,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第6题:
“中国擅长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中国原来也包括器的,但是后来这套科学技术“器”的研究没有被重视,失传了,传到西方去了。我们现在向西方学习,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中国古已有之,传到西方,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材料中所说的“道”是什么?()
第7题:
形而上者为之()。
第8题:
工业革命后,中国的西学东渐进入到下列哪种程度()
第9题:
较之于道,中国传统文化更重视器
中国古代对道与器的代表性观点是“形而上者谓之器,形而下者谓之道。”
“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的“道”来合西方的“器”,实现富国强兵
中国在器物层面一直落后于西方
第10题:
道是本质,器物是实存
道是本质,器物也是本质
道是实存,器物是本质
道是实存,器物也是实存
第11题:
形而上者谓之器,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
形而下者谓之器,器者各适其用互相通达
形而上者器,器不能行用,故不相通
形而下者谓之器,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
第12题: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易经》
第13题:
“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有谓之器”出自()。
第14题: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出自()。
第15题:
“行而上者谓之道,行而下者谓之器”,“道”“行”“器”中,()是基础。
第16题:
下列器物中属于是中国最早的炊器的是()
第17题: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中国关于本体的经典讲法,这句话出自()。
第18题:
对“君子不器”中“器”的解释,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第19题:
中国古代哲学中被理解为西方的上帝的是()字。
第20题:
中国哲学是独立于欧洲自行发展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在中国哲学中具有一套独特的表达方式。在下列选项中,相当于思维与存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的有()。
第21题:
对
错
第22题:
《论语》
《中庸》
《易经》
《大学》
第23题:
心物关系
理气关系
道器关系
名实关系
第24题:
《论语》
《周易•系辞上传》
《庄子》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