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用大历史观看问题就是要把历史事件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去整体性、连续性的理解。”相关问题
  • 第1题:

    20世纪中国社会变迁的重大历史事件


    参考答案:1.1911年的辛亥革命;2.1919年的“五四”运动;3.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4.消灭了延续千年的剥削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5.基本上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 第2题:

    有人说:“对历史事件的发生、进程、结果及性质、影响等,对历史人物的言行、贡献、历史地位等,对历史现象的出现、状态、波及、后果等的认识,都需要将其放在历史的条件中进行具体的考量。”“对历史性的发生、进程、结果及性质、影响等,对历史人物的贡献、历史地位等”强调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 )。

    A.唯物史观
    B.历史理解
    C.史料实证
    D.时空观念

    答案:B
    解析:
    “对历史性的发生、进程、结果及性质、影响等,对历史人物的贡献、历史地位等”符合历史理解的定义。

  • 第3题:

    简述20世纪中国社会变迁的重大历史事件。


    正确答案: 1911年的辛亥革命;1919年的“五四”运动;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灭了延续数千年的剥削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基本上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 第4题:

    客观性原则就是在研究中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力求获得对研究问题的整体性认识。


    正确答案:错误

  • 第5题:

    人们在历史的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 A、欧洲/发现,美洲/文明遭遇,全球史观/侵犯
    • B、欧洲/文明遭遇,美洲/侵犯,全球史观/发现
    • C、欧洲/侵犯,美洲/发现,全球史观/文明遭遇
    • D、欧洲/发现,美洲/侵犯,全球史观/文明遭遇

    正确答案:B

  • 第6题: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 A、重大历史事件
    • B、一般历史事件
    • C、极小历史事件
    • D、普通历史事件

    正确答案:A

  • 第7题:

    20世纪中国社会变迁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哪些?


    正确答案: (1)1911年的辛亥革命;
    (2)1919年五四运动;
    (3)1949年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4)1956年消灭了延续数千年的剥削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5)1980年以来基本上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 第8题:

    ()的爆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重大历史事件。


    正确答案:一二·九运动

  • 第9题:

    用唯物史观看问题,应该如何把握社会传播的总过程?


    正确答案: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立场看问题,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资本论》等重要著作中的论述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社会传播的总过程:
    ⑴信息传播属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交往活动的范畴。
    ⑵信息传播既然属于与精神生产密切相关的范畴,那么,要考查信息传播就不能不考查社会的精神生产。
    ⑶精神生产既然是一种生产,也必然会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
    ⑷传播学既然把考查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关系作为自己的首要宗旨,那么就不能单纯的考查狭义的信息“交流”,而必须与宏观的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否则就不能解释这种关系的实质。
    综上所述,唯物史观是与宏观社会结构的普遍联系上来把握社会传播过程的,社会传播过程是人类社会总过程的一部分,传播的结构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结构。开阔视野,有助于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

  • 第10题:

    问答题
    用唯物史观看问题,应该如何把握社会传播的总过程?

    正确答案: (1)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交往活动的范畴。社会成员之间的精神交往关系就是我们所说的传播关系。
    (2)考察信息传播,要考察社会的精神生产。
    (3)精神生产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一个社会中精神生产的性质,取决于这个社会的精神生产力的水平和精神生产关系的状态。
    (4)作为精神生产关系的传播关系中同样存在着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这些环节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传播这个“总体”过程的运动。
    总之,唯物史观是在与宏观社会结构的普遍联系上来把握社会传播过程的,社会传播结构是人类社会总过程的一部分,传播的结构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结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判断题
    用大历史观看问题就是要把历史事件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去整体性、连续性的理解。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判断题
    客观性原则就是在研究中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力求获得对研究问题的整体性认识。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在组织生产与运作过程时,要把()放在首位。

    A、综合性

    B、目标性

    C、连续性

    D、平行性


    参考答案:B

  • 第14题:

    西藏和平解放是中国现代史和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也是西藏地方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转折点。西藏和平解放在什么时间?


    正确答案: 1951年5月。

  • 第15题:

    “四全”的基本精神就是人人、处处、事事、时时都要把安全放在首位,所谓四全是指()、()、()、()。


    正确答案:全员;全面;全过程;全天候

  • 第16题:

    英雄史观并未否认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过程的客观实在性,为何说英雄史观是唯心史观?


    正确答案: 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1.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个人行事是总是充满目的和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无数的单个愿望和单个行动的冲突,在历史领域内造成了一种同没有意识的自然界中占统治地位的状况完全相似的状况。即人的行动也是受制于人类社会的规律的。但如果坚持英雄史观,强调英雄人物的作用,无疑就是要强调英雄个人意志的作用,不受规律所束缚,这样,人类社会的进程也就由英雄的意志来决定,自然就成为唯心史观,历史也就没有规律了。
    2.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人类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因而也就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劳动群众的历史。英雄史观否认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显然是违反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

  • 第17题:

    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人们对历史事件往往会有不同的解释。关于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是()

    • A、欧洲——发现;美洲——文明相遇;全球史观——侵犯
    • B、欧洲——文明相遇;美洲——发现;全球史观——侵犯
    • C、欧洲——侵犯;美洲——发现;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 D、欧洲——发现;美洲——侵犯;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正确答案:D

  • 第18题:

    儿童科学教育要把培养独特个性的儿童作为教育目标,是因为儿童的发展具有()。

    • A、连续性
    • B、整体性
    • C、阶段性
    • D、个别差异性

    正确答案:D

  • 第19题:

    “西方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帝国的大门,给他们带去了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生产力,瓦解了这些古老帝国的腐朽思想和落后的、个体的、小农式的生产方式„„”这样的认识()①夸大了殖民侵略的积极影响②体现了文明史观和近代化史观③是对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④告诉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重大历史事件

    •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正确答案:D

  • 第20题:

    人们在历史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人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 A、欧洲/发现,美洲/文明相遇,全球史观/侵犯
    • B、欧洲/文明相遇,美洲/侵犯,全球史观/发现
    • C、欧洲/侵犯,美洲/发现,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 D、欧洲/发现,美洲/侵犯,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正确答案:D

  • 第21题:

    用天平称量药品时,为什么要把药品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


    正确答案: 由于游码的零点在天平的左端,为了操作方便,所以称量时要把药品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

  • 第22题:

    单选题
    儿童科学教育要把培养独特个性的儿童作为教育目标,是因为儿童的发展具有()。
    A

    连续性

    B

    整体性

    C

    阶段性

    D

    个别差异性


    正确答案: D
    解析: 幼儿的个性差异既是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结果。承认并发展幼儿的个性差异,是个性化教育的重要内容。

  • 第23题:

    问答题
    英雄史观并未否认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过程的客观实在性,为何说英雄史观是唯心史观?

    正确答案: 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1.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个人行事是总是充满目的和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无数的单个愿望和单个行动的冲突,在历史领域内造成了一种同没有意识的自然界中占统治地位的状况完全相似的状况。即人的行动也是受制于人类社会的规律的。但如果坚持英雄史观,强调英雄人物的作用,无疑就是要强调英雄个人意志的作用,不受规律所束缚,这样,人类社会的进程也就由英雄的意志来决定,自然就成为唯心史观,历史也就没有规律了。
    2.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人类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因而也就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劳动群众的历史。英雄史观否认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显然是违反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