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个实验将人分成三组,一组是自己单独学习、第二组是和具有亲密关系的人一起学习、第三组是和两个被蒙住眼睛的人一起学习,结果发现第()组学习效率最高A、三B、一C、不知道D、二

题目

某个实验将人分成三组,一组是自己单独学习、第二组是和具有亲密关系的人一起学习、第三组是和两个被蒙住眼睛的人一起学习,结果发现第()组学习效率最高

  • A、三
  • B、一
  • C、不知道
  • D、二

相似考题
更多“某个实验将人分成三组,一组是自己单独学习、第二组是和具有亲密关系的人一起学习、第三组是和两个被蒙住眼睛的人一起学习,结果发现第()组学习效率最高A、三B、一C、不知道D、二”相关问题
  • 第1题:

    11G101-2中共有几组,每组多少种类型楼梯()。

    A、二组,第一组6类、第二组5类

    B、二组,第一组5类、第二组6类

    C、三组,第一组5类、第二组4类、第三组2类

    D、三组,第一组4类、第二组5类、第三组类


    答案:C

  • 第2题:

    ()实验法是被实验者有两组,两组的人数和能力是相等的,也可以不是相等的。将两个实验的因素,轮流在两组实验,然后比较其结果。

    A.单组

    B.等组

    C.轮组

    D.随机


    参考答案:C

  • 第3题:

    在机器学习概念中,有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和强化学习三大类典型方法。下列学习任务属于无监督学习的是( )。

    A.根据样本数据,采用分类算法,训练分类器

    B.根据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C.将未知类别的一组数据,采用聚类方法,分成不同的组

    D.机器人在报考环境中,自主学习掌握行走方法


    参考答案:C

  • 第4题:

    通过随机取样获得被试20人,其中男性12人,女性8人,要分成两组进行实验。将男性 12人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控 制组;女性8人也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加人实 验组和控制组。这使用了( )的方法。

    A.消除
    B.恒定
    C.均衡
    D.对照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无关变量的相关内容。当无关 变量无法消除,也不能保持恒定时,研究者可以 采取均衡的方法来控制无关变量。通常的做法 是设置实验组和控制组,让无关变量产生的作用 对实验组和控制组都一致,都保持平衡:,也就是 说,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实验条件上都相同,唯一 不同的是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而控制组不接受 实验处理。采用设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方法是控 制无关变量常用的方法,它可以控制很多无关变 量,而且简单、方便。均衡控制与恒定控制有相 似之处,只是控制手段不同,采用恒定控制时,无 关变量在组内以及组间都没有变化;采用均衡控 制时,无关变量在组内有变化,但是变化所产生 的作用在各组间是相等的。

  • 第5题:

    三名学生都试图探讨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学生A随机抽取了90名大学生,用学习动机量表施测,然后计算动机分数与这些学生的某一学科成绩分数的相关。学生B随机抽取90名大学生,用学习动机量表施测,根据动机分数把学生分为高、中、低三组,然后比较这三组在某一学科成绩上的差异。学生C随机抽取90名大学生,把这些被试随机分成三组。第一组被试如果学习成绩达到优秀就奖励100元,第二组被试如果学习成绩达到优秀就奖励50元,第三组被试如果学习成绩达到优秀就奖励5元,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让三组学生接受该学习内容的测验,然后考察三组被试的成绩是否存在差异。以上的材料中,三名学生的研究中采用非实验设计的是

    A.学生A.B.学生B.C.学生C.D.都没有

    答案:A
    解析:
    学生A的研究中考察的是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的相关关系,属于非实验设计。

  • 第6题:

    在一项实验中,先让潜水员在海滩上或者水下学习一些单词,然后再检测其记忆效果,其中一组被试的测验环境与学习环境一样,另一组的测验环境与学习环境不同。结果发现,前者的测验成绩优于后者,能够较好解释这种现象的是()

    A.编码的特异性
    B.信息的易提取性
    C.状态依存性效应
    D.逆行性遗忘

    答案:A
    解析:
    编码特异性原理强调信息编码方式与提取方式之间的匹配前后两者相互一致,则有助于信息的快速提取,如听课与考试在同一教师,考试成绩可能会好。正确答案应该选A。C选项状态性效应是指,情绪会影响我情的记忆,我们在快乐悲伤、醉酒等情况下学会的东西,往往也是在同样的状况下更容易回忆起来。这种现象称为状态依存记忆(sate- dependent memory),强调的是情绪和生理的相似

  • 第7题:

    系统开车,投料时先投第()组喷头。

    • A、第一组
    • B、第二组
    • C、第三组

    正确答案:C

  • 第8题:

    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的学习是()

    • A、代表性学习
    • B、概念学习
    • C、命题学习
    • D、下位学习

    正确答案:A

  • 第9题:

    孙老师为了考量最新的学习方法是否有效,特意将班里的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使用原有的学习方法,一组使用最新的学习方法。为了保证测试样本的同质性,孙老师还特地对学生原有成绩进行了测量……孙老师的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A、教育实验法
    • B、行动研究
    • C、测量法
    • D、访谈法

    正确答案:A

  • 第10题:

    一个好的教学形式,将学生分成小的组以便在学习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这是()

    • A、不同种类的群体学习
    • B、车间学习
    • C、协作学习

    正确答案:C

  • 第11题:

    单选题
    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的学习是()
    A

    代表性学习

    B

    概念学习

    C

    命题学习

    D

    下位学习


    正确答案: D
    解析: 代表性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它们代表什么。代表性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即学习单词代表什么。

  • 第12题:

    多选题
    有三组水泥混凝土试块试验结果如下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组号抗压强度(MPa)①30.1、35.6、42.3②54.3、50.1、45.3③32.3、33.6、42.8
    A

    第一组试验结果无效;第二组试验结果为49.9

    B

    第一组试验结果为35.6;第二组试验结果为50.1

    C

    第二组试验结果为50.1;第三组试验结果为33.6

    D

    第二组试验结果为49.9;第三组试验结果为33.6


    正确答案: C,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轮组实验具体的情况是:被实验者有两组,两组的人数和能力是相等的,也可以不是相等的。将两个实验的因素,轮流在两组实验,然后比较其结果。()


    参考答案:正确

  • 第14题:

    有一项科学实验,设置两个实验组,第一组实验者摄取大量维生素C,第二组实验者没有摄取维生素C。结果发现,摄取大量维生素C的人比没有摄取维生素C的人对于流感有更强的抵抗力。这一实验表明,维生素C会影响人对流感的抵抗力。

    以下哪项为真,最能支持上述结论?()

    A. 两组被实验者的人数相等

    B. 两级被实验者对流感的抵抗力在实验前是相当的

    C. 第一组被实验者摄取的维生素C大大超出日常生活摄取的量

    D. 这项研究是在流感高发季节做出的


    正确答案:B

    本题的结论是:维生素C会影响人对流感的抵抗力,C项在一定程度上都支持了上述结论,但是与B项相比较,B项对结论的支持力度最大,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 第15题:

    IOO.学习委员收买练习本的钱,她只记下四组各交的钱,第一组2.61元,第二组3.19元,第三组2.61元,第四组3.48元,又知道每本练习本价格都超过l角,则全班共有多少人?

    A.41

    B.43

    C.48

    D.53


    正确答案:A
    根据题意,练习本单价×第二、一组人数之差=58分,练习本单价×第四、二组人数之差:29分,所以.练习本单价是58与29的公约数。所以练习本的单价是29分,即0.29元。因此,全班人数是(2.61x2+3.19+3.48)÷0.29= 11.89-. 0.29=41人。

  • 第16题:

    实施小组协作学习可以采用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请比较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的优缺点。(提示:同质分组是指将学习水平、学习目标相近的学生分布在同一小组。异质分组是指将不同学习水平、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分在同一小组。)


    答案:
    解析:
    同质分组: 优点:
    (1)水平、能力相当,可以互相讨论,共同提高;
    (2)增进同学友谊;
    (3)不同的组,学生水平相似,方便集体教学;
    (4)分组相对容易。
    缺点:
    (1)对于水平较差的组,可能有所提高,但是提高可能不大;
    (2)教师的工作不会减轻。
    异质分组:
    优点:
    (1)有利于提高水平较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并带动水平较低的学生进步;
    (2)增进学生友谊;
    (3)教师工作压力减轻。
    缺点:
    (1)水平较差学生可能产生“自卑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
    (2)水平较高的学生也可能有发展的局限性;
    (3)分组较难,且易出现“差”生不动手,“优”生包办等问题。

  • 第17题:

    在一项言语学习实验中,研究者想要比较集中学习(一次学习大量材料)和分散学习(分次学习)的效果。他选择三组学生为被试,三组被试的学习材料相同。实验安排如表所示。表中的数字3,表示学习时间为3小时。所有被试均进行相同的考试。结果表明,第三组的考试分数最高,第二组次之,第一组最差。因此研究者得出结论:分散学习比集中学习效果好。请指出该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完善原有的实验设计。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1)存在问题。我们可以看到该实验中,不仅在学习方式上存在差异,而且在学习时间上也存在明显差异。第一组共学习3小时,第二组共学习6小时,第三组共学习了9小时,仅仅学习总时间上的差异也会导致第三组的学习成绩最好。另外,三组被试学习后与测验之间的时间间隔对测验结果也会产生影响。第三组被试学习后只隔一天就进行测验,因此,他们的保持效果较好,遗忘较少,测验成绩就高。总之,本实验设计中有两个额外变量:学习的总时间和学习与测验间的时间间隔。由于额外变量没有控制好,影响了实验的效果。
    (2)完善方案。修改后的实验设计如下:
    本实验可以用单因素的方差分析来分析实验的结果。

  • 第18题:

    为体现建筑所在区域震级和震中距离的影响,我国对建筑工程设计地震进行了分组,按其对地震作用影响由轻到重排序,正确的是:( )

    A.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
    B.第四组、第三组、第二组、第一组
    C.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
    D.第三组、第二组、第一组

    答案:C
    解析:
    在相同的场地类别,特征周期从第一组到第三组逐级增大,地震作用影响由轻到重逐级变化。

  • 第19题:

    开展分组学习时,通常的分组策略是()。

    • A、将学习程度相当的学生分在同一组,组成一个示范组
    • B、将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分在同一组,使各组程度基本相同
    • C、要男女同学混合分组,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 D、要男女同学分开分组,便于小组开展活动

    正确答案:B

  • 第20题:

    让晓红学习两组难易相当、性质相似的材料,随后的测验表明,对第一组材料的学习效果不如第二组好,这是由于受到()。

    • A、分化抑制
    • B、保护抑制
    • C、前摄干扰
    • D、倒摄干扰

    正确答案:D

  • 第21题:

    有三组水泥混凝土试块试验结果如下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组号抗压强度(MPa)①30.1、35.6、42.3②54.3、50.1、45.3③32.3、33.6、42.8

    • A、第一组试验结果无效;第二组试验结果为49.9
    • B、第一组试验结果为35.6;第二组试验结果为50.1
    • C、第二组试验结果为50.1;第三组试验结果为33.6
    • D、第二组试验结果为49.9;第三组试验结果为33.6

    正确答案:A,D

  • 第22题:

    单选题
    问:实验结果哪一组学生进步最大?
    A

    第一组

    B

    第二组

    C

    第三组

    D

    第四组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材料:    在一个经典实验中.研究者将3—6岁的儿童分成三组。先让他们观看一组成年男子对充气玩偶进行攻击,如大声吼叫或拳打脚踢。然后,让第一组儿童看到成年男子攻击玩偶后受到另一成人的表扬和奖励:让第二组儿童看到成年男子攻击玩偶后受到另一成年男子的惩罚;第三组儿童则只看到成年男子攻击玩偶。之后,研究者把这些儿童一一单独领到一个房间里去,房间里放着各种玩具,其中包括玩偶。对儿童的行为观察表明,第一组儿童产生较多的攻击性行为,第二组则比第三组表现出更少的攻击行为。    问题:请运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该实验进行分析。(20分)

    正确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