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监察官员“风闻言事”制度大体从西晋时出现,一直沿用到明清。
第1题: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第2题:
风闻言事体现了宋代统治者对监察权力的容忍
第3题:
第4题:
两宋时期的言谏和监察制度出现了重要变化。但是,宋代言谏对象仍然是皇帝。
第5题:
科道密折言事制度
第6题:
下面哪一项是宋代台谏官的消息渠道:()
第7题:
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言谏与监察往往纠结在一起。因此,从制度设置功能来看,言谏与监察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第8题:
晋代开始允许监察官“风闻奏事”,即可据传言奏事,奏者不必署名,即使奏事有误,也不负任何责任;唐宋御史台“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明清也大致相同。下列关于古代监察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第9题:
西晋时期四言诗写作别开生面的诗人是()
第10题:
对
错
第11题:
对
错
第12题:
对
错
第13题:
下面哪一项是宋代台谏官的消息渠道:()
A.风闻言事
B.自我杜撰
C.观察所得
D.以上都不是
第14题:
宋代的监察官拥有风闻弹奏之权。
第15题:
第16题:
西晋时期,为减少冤案,允许向皇帝直诉,建立了()。
第17题:
唐长安四年,监察御史肖至忠弹劾宰相苏味道后,御史大夫李承嘉曾责之曰:“近日弹事,不咨大夫,礼乎?”肖至忠却答曰:“故事,台中无长官。御史人君耳目,比肩事主,得各自弹事,不相关白。若先白大夫而许弹事,如弹大夫不知白谁也!”李承嘉无言以对。由此可见唐代()
第18题:
明清国子监实行的制度有()。
第19题:
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折奏事,甚至是风闻奏事,皇帝朱批后迅速发回,既快又保密。密折制度的实行()
第20题:
中国严格意义上的监察制度始于()。
第21题:
对
错
第22题:
意在解决决策依据与驾驭官僚队伍问题
没有起到任何积极的社会作用
表明奏折上报的渠道被堵塞
目的是弥补军机处办事效率低下
第23题:
登闻鼓制度
拦车马制度
嘉石制度
匦函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