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试述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量的复杂性。”相关问题
  • 第1题:

    货币供给量是被中央银行政策所调控。


    答案:对
    解析:
    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概念,货币供给量很大程度上能够被中央银行政策所调控。

  • 第2题:

    试述中央银行货币供给调控机制的组成。


    正确答案: 货币供给调控机制是一个以信用创造理论为基础、与中央银行体制的存在有密切联系、由内在诸因素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复杂综合体。可以按以下三个层次加以剖析:
    (1)调控主体
    整个货币供给量调控机制的主体有三个:一是中央银行;二是商业银行;三是非银行经济部门。
    依据各主体的不同功能,把中央银行称之为发动主体,是因为由中央银行供给商业银行基础货币(也称初始货币)的多少,决定了整个调控机制运行的规模,这里,它是以最后贷款者的身份出现的。把商业银行称之为放大主体,是因为中央银行将基础货币贷给商业银行后,通过商业银行系统内的倍数放大效应,会创造出多倍于初始货币的存款货币,以提供给非银行经济部门,这里,它是以直接贷款者的身份出现的。把非银行经济部门称之为目标主体,是因为由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初始货币,随即在商业银行系统内产生倍数放大效应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向非银行经济部门供给适量的货币,因此,不能否认非银行经济部门的行为对整个货币供给量调控机制运行的影响作用。
    (2)基本因素
    货币供给量调控机制的基本因素也有三个:
    一是基础货币;二是货币乘数;三是货币供给量。
    在中央银行体制下,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为商业银行所持有,通过其在整个商业银行系统的反复使用便产生倍数放大效应,使一元的中央银行负债,经过商业银行系统的资产业务运用后,变成了数元的商业银行负债。在商业银行系统内放大了的银行负债,与中央银行提供的在商业银行系统内存款派生过程中漏损的现金一起,构成了整个货币供给量,提供给非银行经济部门。
    基础货币是货币供给量的前提条件,要控制货币供给量,必须把基础货币限制在合适的额度内;准备金的大小是商业银行系统内信贷扩张能力(又称货币乘数)的制约条件;而整个货币供给量是基础货币与信贷扩张能力的乘积。显然,在货币供给量调控机制中,决不可忽视基础货币——货币乘数——货币供给量这三个基本因素的重要作用。
    (3)若干金融变量
    影响货币供给调控模式的若干金融变量具体指现金漏损率、法定存款比率、超额准备金比率、定期存款比率、财政性存款比率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倍数放大效应。用图8-10表示如下。
    以上诸金融变量中,直接受制于中央银行行为的是法定存款比率;直接受制于商业银行行为的是超额准备比率;直接受制于非银行经济部门行为的是现金漏损率、定期存款比率和财政性存款比率等。
    以上货币供给量调控机制的组成,只是从静态角度作抽象考察,如果从各变量主体行为的经济背景和动态分析,实际运行过程要复杂得多。

  • 第3题:

    中央银行作为证券发行主体,主要涉及()。

    • A、银行证券
    • B、金融债券
    • C、中央银行股票
    • D、中央银行出于调控货币供给量目的而发行的特殊债券

    正确答案:C,D

  • 第4题:

    主张货币供给量是内生变量的人认为,货币供给量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受货币政策的支配。


    正确答案:错误

  • 第5题:

    试述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的传统三大政策工具的作用机理及特点。


    正确答案:货币当局通常运用众所周知的三大工具——公开市场业务、贴现政策和法定准备率——调控基础货币和乘数并进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1)公开市场操作。这是指货币当局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或购入财政部和政府机构的证券,特别是短期国库券,用以影响基础货币的行为。中央银行通过购买或出售债券可以增加或减少流通中现金或银行的准备金,使基础货币或增或减。基础货币增加,货币供给量可随之增加;基础货币减少,货币供给量亦随之减少。不过,是增减通货,还是增减准备金,还是两者在增减过程中的比例不同,会导致不同的乘数效应,从而货币供给量增减的规模也有所不同。公开市场操作的优点:
    1)使中央银行能够主动影响商业银行准备金,从而直接作用于货币供应量。
    2)使中央银行能够随时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
    3)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可以主动出击,不像贴现政策那样,处于被动地位。
    4)由于吞吐的规模和方向可以灵活安排,中央银行有可能用以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而不会产生震动性影响。公开市场操作要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其前提条件是:金融市场必须是全国性的,可用以操作的证券种类必须齐全并达到必需的规模。
    (2)贴现政策。
    这是指货币当局通过变动自己对商业银行所持票据再贴现的再贴现率来影响贷款的数量和基础货币量的政策;现在已是扩及对商业银行各种信用支持的利率。利率变动影响商业银行贷款数量的机制是:利率提高,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随之提高,它们会相应地减少贷款数量;利率下降,意味着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的借款成本降低,则会产生鼓励商业银行扩大贷款的作用。但是这一政策并不能保证实现引导市场走向的政策意向:如果同时存在更强劲的制约因素,如过高的利润预期或对经营前景毫无信心,这时利率的调节作用则是极为有限的。这一政策的作用也许更体现为告示效应。如利率升高,意味着国家判断市场过热,有紧缩意向;反之,则意味着有扩张意向。这对短期市场利率常起导向作用。
    (3)法定准备率。
    法定准备率被认为是一个作用强烈的工具。当货币当局提高法定准备率时,商业银行一定比率的超额准备金就会转化为法定准备金,商业银行的放款能力降低,货币乘数变小,货币供应就会相应收缩;降低法定准备率,则出现相反的调节效果。当前,在三种调控工具中较为常用的是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操作。

  • 第6题:

    利用货币容量弹性机制,实际上就是()

    • A、利用货币供给量的多少
    • B、利用流通领域对货币流通速度的自动调节功能
    • C、利用货币供给的波动机制
    • D、利用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职能

    正确答案:B

  • 第7题:

    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进行金融宏观调控时,主要通过调控()来影响社会经济生活。

    • A、货币供给量
    • B、货币需求量
    • C、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 D、再贴现率

    正确答案:A

  • 第8题:

    问答题
    试述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量的复杂性。

    正确答案: 影响货币供给的基本因素是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
    (1)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调控
    控制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的一项基本任务。因为假设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先前的资产、负债已经平衡,基础货币也就成了整个金融体系的原始资金来源;而在货币乘数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基础货币及其放大功能就是决定货币供给量的重要因素。
    当然,中央银行还可运用存款准备率作为限制商业银行信用扩张的工具,虽然在具体运用中也有困难之处。
    中央银行还可运用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如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若干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以及直接控制和间接信用指导调控基础货币等。但这些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也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2)中央银行对货币乘数的调控
    从货币供给量间接型调控总模型中也可看出,影响倍数放大效应(货币乘数)的诸因素(亦称若干金融变量)并非都由中央银行的意向所决定,如现金漏损率、定期存款比率、财政性存款比率等均由非银行经济部门的经济行为所决定。
    可见,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调控处于异常复杂的境地。当然,这不等于中央银行只能被动应付,甚至束手无策。中央银行完全可以主动出击,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改变现状,促使自己的意图得以实现。一方面,中央银行可以充分发挥其直接掌握和操纵的调控工具,如买卖信用证券、调整存款准备率和商业银行贴现率的作用,达到直接减少或增加基础货币的目的;另一方面,中央银行还可以通过对来自非银行部门的外部因素的变动进行预测,如变动利率、完善金融市场等,以使非银行经济部门的经济行为纳入自己的轨道,为实现有效的宏观调控创造必要的条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判断题
    货币供给量是被中央银行政策所调控。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概念,货币供给量很大程度上能够被中央银行政策所调控。

  • 第10题:

    单选题
    中央银行在运用货币政策进行金融宏观调控时,主要是通过调控(  )来影响社会经济活动。
    A

    国内生产总值

    B

    货币供给量

    C

    国民生产总值

    D

    货币需求量


    正确答案: D
    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会导致货币供给量和利率发生的变化是()
    A

    货币供给量增加和利率提高

    B

    货币供给量减少和利率提高

    C

    货币供给量增加和利率降低

    D

    货币供给量减少和利率降低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述中央银行货币供给调控机制的组成。

    正确答案: 货币供给调控机制是一个以信用创造理论为基础、与中央银行体制的存在有密切联系、由内在诸因素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复杂综合体。可以按以下三个层次加以剖析:
    (1)调控主体
    整个货币供给量调控机制的主体有三个:一是中央银行;二是商业银行;三是非银行经济部门。
    依据各主体的不同功能,把中央银行称之为发动主体,是因为由中央银行供给商业银行基础货币(也称初始货币)的多少,决定了整个调控机制运行的规模,这里,它是以最后贷款者的身份出现的。把商业银行称之为放大主体,是因为中央银行将基础货币贷给商业银行后,通过商业银行系统内的倍数放大效应,会创造出多倍于初始货币的存款货币,以提供给非银行经济部门,这里,它是以直接贷款者的身份出现的。把非银行经济部门称之为目标主体,是因为由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初始货币,随即在商业银行系统内产生倍数放大效应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向非银行经济部门供给适量的货币,因此,不能否认非银行经济部门的行为对整个货币供给量调控机制运行的影响作用。
    (2)基本因素
    货币供给量调控机制的基本因素也有三个:
    一是基础货币;二是货币乘数;三是货币供给量。
    在中央银行体制下,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为商业银行所持有,通过其在整个商业银行系统的反复使用便产生倍数放大效应,使一元的中央银行负债,经过商业银行系统的资产业务运用后,变成了数元的商业银行负债。在商业银行系统内放大了的银行负债,与中央银行提供的在商业银行系统内存款派生过程中漏损的现金一起,构成了整个货币供给量,提供给非银行经济部门。
    基础货币是货币供给量的前提条件,要控制货币供给量,必须把基础货币限制在合适的额度内;准备金的大小是商业银行系统内信贷扩张能力(又称货币乘数)的制约条件;而整个货币供给量是基础货币与信贷扩张能力的乘积。显然,在货币供给量调控机制中,决不可忽视基础货币——货币乘数——货币供给量这三个基本因素的重要作用。
    (3)若干金融变量
    影响货币供给调控模式的若干金融变量具体指现金漏损率、法定存款比率、超额准备金比率、定期存款比率、财政性存款比率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倍数放大效应。用图8-10表示如下。
    以上诸金融变量中,直接受制于中央银行行为的是法定存款比率;直接受制于商业银行行为的是超额准备比率;直接受制于非银行经济部门行为的是现金漏损率、定期存款比率和财政性存款比率等。
    以上货币供给量调控机制的组成,只是从静态角度作抽象考察,如果从各变量主体行为的经济背景和动态分析,实际运行过程要复杂得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中央银行作为证券发行主体,主要涉及两类证券( )。
    Ⅰ.中央银行股票
    Ⅱ.中央银行出于调控货币供给量目的而发行的特殊债券
    Ⅲ.国债
    Ⅳ.政府债券

    A.Ⅱ、Ⅲ、Ⅳ
    B.Ⅰ、Ⅱ、Ⅲ、Ⅳ
    C.Ⅰ、Ⅱ
    D.Ⅰ、Ⅲ、Ⅳ

    答案:C
    解析:
    中央银行作为证券发行主体,主要涉及两类证券:第一类是中央银行股票;第二类是中央银行出于调控货币供给量目的而发行的特殊债券。

  • 第14题:

    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会导致货币供给量和利率发生的变化是()

    • A、货币供给量增加和利率提高
    • B、货币供给量减少和利率提高
    • C、货币供给量增加和利率降低
    • D、货币供给量减少和利率降低

    正确答案:B

  • 第15题:

    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会导致()。

    • A、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和利率提高
    • B、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和利率降低
    • C、货币供给量的减少的利率提高
    • D、货币供给量的减少和利率降低

    正确答案:C

  • 第16题:

    信用货币能够发挥货币职能所必需的条件是()。

    • A、国家法令强制流通
    • B、为社会广泛接受
    • C、中央银行合理调控其供给量
    • D、无人反对
    • E、单位货币所代表的价值稳定

    正确答案:A,B,C,E

  • 第17题:

    中央银行如何通过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影响货币供给量的?


    正确答案: 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基础货币直接表现为负债,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负债业务控制基础货币。但由于中央银行的特点是资产业务决定负债,因此,分析中央银行怎样发放基础货币,主要从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入手。
    (1)国外资产业务:中央银行的国外资产由外汇、黄金和中央银行在国际金融机构的资产构成。当中央银行用基础货币买入外汇和黄金,就是向经济体系投放了基础货币;如果卖出外汇和黄金,就是从经济体系中收回了相应的基础货币。
    (2)对政府债权:对政府债权表现为中央银行持有政府债券和向财政透支或直接贷款。中央银行如果增加持有对政府的债权,就意味着投放了相应的基础货币;中央银行若减少对政府债权,则意味着其收回了相应的基础货币。
    (3)对金融机构债权: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债权的变化时通过办理
    再贴现或再贷款等资产业务来操作的。当中央银行为商业银行办理再贴现或发放再贷款时,直接增加了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负债方的基础货币就会相应增加。
    (4)负债业务: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主要有货币发行、金融机构存款、政府存款、发行债券等项目,其中,发行货币和金融机构存款构成了基础货币。改变负债业务结构的主要手段是主动发行债券或中央银行票据。中央银行可以利用发行或回购中央银行票据,进行滚动操作来调节基础货币。
    货币乘数是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货币乘数的主要决定因素有两个:一是通货—存款比率,它指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全部存款的比率。由于它受经济的货币化程度、居民货币收入、储蓄倾向、社会的支付习惯、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以及对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心理预期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中央银行难以有效控制该比率。二是准备—存款比率,它指商业银行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的总和占全部存款的比重,大小主要取决于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中央银行直接控制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由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经营情况自行决定。
    影响货币乘数变动的因素有:
    (1)居民的经济行为,主要通过通货—存款比率发生作用。当中央银行对定期和活期存款采取不同的法定准备金率时,居民对储蓄种类的选择影响准备—存款比率,另外其资产选择行为将从分母上同时影响这两个比率。
    (2)企业的经济行为,企业的经济行为对货币乘数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企业的持币行为影响通货—存款比率;二是企业的理财及其资产组合将影响通货—存款比率和准备—存款比率;三是通过对贷款的影响,进而影响货币乘数。
    (3)金融机构的经济行为,金融机构行为对货币乘数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商业银行变动超额准备金的行为影响准备—存款比率。二是银行的贷款意愿影响存款—准备比率。三是向中央银行借款的行为同时影响准备—存款比率与通货—存款比率。
    (4)政府的经济行为,根据弥补赤字的方式不同,政府的增税、举债以及向央行直接借款这三种措施将从不同角度影响货币乘数。

  • 第18题:

    中央银行是如何影响货币供给量的?


    正确答案:中央银行通过控制基础货币和法定准备金率来间接控制货币供给量。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给进而影响经济运行的政策被称为货币政策。一般而言,中央银行有三种货币政策工具可以用于控制货币供给: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准备金率以及贴现率。当中央银行要增加货币供给量时,可以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政府债券;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贴现率。反之,当中央银行要减少货币供给量时,可以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提高贴现率。

  • 第19题:

    单选题
    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进行金融宏观调控时,主要通过调控()来影响社会经济生活。
    A

    货币供给量

    B

    货币需求量

    C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D

    再贴现率


    正确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货币政策的目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 第20题:

    单选题
    利用货币容量弹性机制,实际上就是()
    A

    利用货币供给量的多少

    B

    利用流通领域对货币流通速度的自动调节功能

    C

    利用货币供给的波动机制

    D

    利用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职能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述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的传统三大政策工具的作用机理及特点。

    正确答案: 货币当局通常运用众所周知的三大工具——公开市场业务、贴现政策和法定准备率——调控基础货币和乘数并进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1)公开市场操作。这是指货币当局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或购入财政部和政府机构的证券,特别是短期国库券,用以影响基础货币的行为。中央银行通过购买或出售债券可以增加或减少流通中现金或银行的准备金,使基础货币或增或减。基础货币增加,货币供给量可随之增加;基础货币减少,货币供给量亦随之减少。不过,是增减通货,还是增减准备金,还是两者在增减过程中的比例不同,会导致不同的乘数效应,从而货币供给量增减的规模也有所不同。公开市场操作的优点:
    1)使中央银行能够主动影响商业银行准备金,从而直接作用于货币供应量。
    2)使中央银行能够随时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
    3)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可以主动出击,不像贴现政策那样,处于被动地位。
    4)由于吞吐的规模和方向可以灵活安排,中央银行有可能用以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而不会产生震动性影响。公开市场操作要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其前提条件是:金融市场必须是全国性的,可用以操作的证券种类必须齐全并达到必需的规模。
    (2)贴现政策。
    这是指货币当局通过变动自己对商业银行所持票据再贴现的再贴现率来影响贷款的数量和基础货币量的政策;现在已是扩及对商业银行各种信用支持的利率。利率变动影响商业银行贷款数量的机制是:利率提高,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随之提高,它们会相应地减少贷款数量;利率下降,意味着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的借款成本降低,则会产生鼓励商业银行扩大贷款的作用。但是这一政策并不能保证实现引导市场走向的政策意向:如果同时存在更强劲的制约因素,如过高的利润预期或对经营前景毫无信心,这时利率的调节作用则是极为有限的。这一政策的作用也许更体现为告示效应。如利率升高,意味着国家判断市场过热,有紧缩意向;反之,则意味着有扩张意向。这对短期市场利率常起导向作用。
    (3)法定准备率。
    法定准备率被认为是一个作用强烈的工具。当货币当局提高法定准备率时,商业银行一定比率的超额准备金就会转化为法定准备金,商业银行的放款能力降低,货币乘数变小,货币供应就会相应收缩;降低法定准备率,则出现相反的调节效果。当前,在三种调控工具中较为常用的是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操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中央银行作为证券发行主体,主要涉及(  )。[2018年3月真题]Ⅰ.有投票权的股票Ⅱ.中央银行股票Ⅲ.出于调控货币供给量目的而发行的特殊债券Ⅳ.长期政府债券
    A

    Ⅱ、Ⅳ

    B

    Ⅲ、Ⅳ

    C

    Ⅰ、Ⅱ、Ⅲ

    D

    Ⅱ、Ⅲ


    正确答案: A
    解析:
    中央银行作为证券发行主体,主要涉及两类证券。第一类是中央银行股票。在一些国家(例如美国),中央银行采取了股份制组织结构,通过发行股票募集资金,但是,中央银行的股东并不享有决定中央银行政策的权利,只能按期收取固定的红利,其股票类似于优先股。第二类是中央银行出于调控货币供给量目的而发行的特殊债券。

  • 第23题:

    多选题
    信用货币能够发挥货币职能所必需的条件是()。
    A

    国家法令强制流通

    B

    为社会广泛接受

    C

    中央银行合理调控其供给量

    D

    无人反对

    E

    单位货币所代表的价值稳定


    正确答案: E,C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