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抗日战争时期后方金融业发展有什么特点。”相关问题
  • 第1题:

    明清时期器乐的发展情况怎样?与历代相比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明清时期,古琴音乐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各地琴人因受民间音乐、地方语言诸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自的风格,产生了不同的流派。各流派有自己的曲目、刊本,有各自的审美要求和欣赏情趣,理论著作也日益增多。明清时期是我国琵琶艺术的又一个高峰,这个时期出现了张雄、李近楼、汤应曾、钟秀之、查鼐、陈牧夫、王君锡、鞠士林、华秋苹、李芳园等一批卓越的演奏家。清中叶开始有琵琶曲谱集问世,这对保存古曲,传授琵琶技艺具有重大意义。三弦在明清时期也成了北方传奇、小曲的重要伴奏乐器。清末盛行的说唱艺术,北方鼓词用大三弦,南方弹词用小三弦。三弦还流行到琉球,日本等地,成为亚洲的重要弹拨乐器。明清时期,民间的鼓吹乐,丝竹乐等形式遍布全国,每逢节日或婚丧喜庆时,专业或业余艺人便集会演奏。重要乐种如十番锣鼓、十番鼓、潮州音乐福建南音、西安鼓乐、智化寺音乐、辽南鼓吹、山西八大套等。
    与历代相比,明清时期的器乐更加世俗化,与人民的日常生活结合更为紧密。


  • 第2题:

    抗战时期大后方地区的商业有哪些特点?


    参考答案:

    ①商业行业的增多。
    ②商业资本的增加,经营规模的扩大。
    ③出现一些地区间的联合经营公司。
    ④在西部出现一些新的商业中心,原有的商业中心地位有所提高。
    ⑤民营商业出现两极分化。


  • 第3题:

    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金融业畸形繁荣的原因有()

    • A、银行大量向大后方撤退
    • B、大后方的工业有所发展
    • C、大后方外国银行的势力得到发展
    • D、大后方外国银行的势力受到削弱

    正确答案:A,B,D

  • 第4题:

    遵义会议以后,直至抗日战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

    • A、萌芽时期
    • B、形成时期
    • C、成熟时期
    • D、继续发展时期

    正确答案:C

  • 第5题:

    外国广告业的发展可以分为哪几个时期?各时期广告发展水平有什么特点?


    正确答案:依据各个历史时期的广告技术发展水平,可以把外国广告业的发展大致分为4个时期:
    (1)原始广告时期:从广告的产生到公元1450年德国人古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前。这一时期以口头叫卖为主要传播媒介,逐渐向文字商标演变。
    (2)1450-1850年,为世界广告的孕育期。金属活字印刷术发明后,为印刷广告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开创了广告的新纪元。但由于这一时期报纸杂志还未大量发行,所以印刷广告的范围极为有限。
    (3)从1850年-1920年,是世界近代广告向现代广告的过渡期。由于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广告形式已呈多样化的趋势,世界广告中心已从英国移至美国。
    (4)1920年以后,世界广告业进入了划时代的发展阶段。广告媒体层出不穷,广告由近代进入了现代发展时期。

  • 第6题:

    抗战时期大后方金融业畸形繁荣的原因是()

    • A、抗战开始后,官僚资本、民族资本大量向大后方撤退,使大后方的银行数量骤然增加
    • B、抗日初期大后方的工商业有所发展给银行的发展带来条件
    • C、大后方外资银行势力削弱,减轻了对中国银行业的压力
    • D、国民政府的通货膨胀政策,给一些银行业造成了投机机会
    • E、资金内流,给大后方的金融业注入了血液

    正确答案:A,B,C,D,E

  • 第7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发展有什么新特点?


    正确答案:(1)佛教美术繁荣,出现了莫高窟等一批艺术石窟;
    (2)绘画题材范围扩大,绘画风格多样化,绘画艺术日趋成熟;专业画家出现,美术空前繁荣,名家辈出。
    (3)人物画有新的发展,注重传神,以线为造型基础的方法在实践的基础上提高到理论上予以充分的肯定;
    (4)山水画逐渐从人物画背景中分化出来,作为一种独立的画种兴起;
    (5)建立了中国绘画理论体系的雏型,出现了中国绘画史上划时代的理论家和绘画理论著作。
    总之,魏晋南北朝美术对唐及以后中国绘画的繁荣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美术从稚拙走向成熟的桥梁。

  • 第8题:

    明清时期的绘画发展有什么新特点?


    正确答案:一些文人画和院体画相争相融;文人士大夫的绘画是画坛主流;文人画‘复古’派和‘反正统派’共存并进既朴素冲突又相互影响;民间绘画奋然兴起;版画、年画的兴起;中西绘画相互渗透宫廷绘画在传统基础上添加了新的特色。

  • 第9题:

    问答题
    抗日战争时期后方金融业发展有什么特点。

    正确答案: ①银行分布仍然不平衡。
    ②居统治中心地位的已不是外国在华银行,而是官僚资本银行。
    ③银行业务的投机性更大。
    ④银行资本渗入农村的比重逐渐上升,战前银行在农村贷款中的比重很小。这些特点说明,在抗日战争时期,官僚资本金融体系已经向内地和农村发展了。这是它强化垄断的一个重要方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多选题
    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金融业畸形繁荣的原因有()
    A

    银行大量向大后方撤退

    B

    大后方的工业有所发展

    C

    大后方外国银行的势力得到发展

    D

    大后方外国银行的势力受到削弱


    正确答案: A,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明清时期的绘画发展有什么新特点?

    正确答案: 一些文人画和院体画相争相融;文人士大夫的绘画是画坛主流;文人画‘复古’派和‘反正统派’共存并进既朴素冲突又相互影响;民间绘画奋然兴起;版画、年画的兴起;中西绘画相互渗透宫廷绘画在传统基础上添加了新的特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发展有什么新特点?

    正确答案: (1)佛教美术繁荣,出现了莫高窟等一批艺术石窟;
    (2)绘画题材范围扩大,绘画风格多样化,绘画艺术日趋成熟;专业画家出现,美术空前繁荣,名家辈出。
    (3)人物画有新的发展,注重传神,以线为造型基础的方法在实践的基础上提高到理论上予以充分的肯定;
    (4)山水画逐渐从人物画背景中分化出来,作为一种独立的画种兴起;
    (5)建立了中国绘画理论体系的雏型,出现了中国绘画史上划时代的理论家和绘画理论著作。
    总之,魏晋南北朝美术对唐及以后中国绘画的繁荣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美术从稚拙走向成熟的桥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采取的是什么战略?


    参考答案:

    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


  • 第14题:

    在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是()


    正确答案:延安

  • 第15题:

    语文教学论的发展至今经历了哪几个时期/名时期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主要成就?


    正确答案: (1)“教授法”时期
    特点:这一时期的课程便是“国文教授法”,此时的教授法课程属于“教育学”这一总科目,与教育史,教育法令等课程内容并讲的,所用教材多从日本及欧美译来。因此,此时的“教授法”只能看作是语文教学论雏形。主要成就:1896年,大理寺少卿盛宣怀在上海创办的南洋公学师范教材暂用翻译日本的《统合教授法》,同年钟天纬在上海创办的三等公学,便采用“新法”施教;1898年他亲自编写了《蒙学镜》和《教授心术》语文教学论雏形的诞生,以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为标志。
    (2)“教学法”时期
    特点:从教授法到教学法反映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研究思路和研究领域的深刻变化,标志着科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主要成就: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合一”,率先把南京高师全部课程中文教授法改为教学法。1922年梁启超发表的《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被称为我国最早研究中学语文教学法开山之作,黎锦熙先生《新著国语教学法》成为我国第一部以教科书形式写成的语文教学理论专著,王森然先生的《中学语文教学概要》,袁哲先生的《国语读法教学原论》该书是我国第一部将心理学研究成果引进语文教育的学术著作,阮真的《中学国文教学法》,这是三十年代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该书首创了“先总论后分论”的教材编写方法,堪称这一时期语文教育论著之最,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意义。
    (3)“教材教法”时期
    主要成就:魏应麟编的《中学师范国文作文教学法》,蒋伯潜先生编的《中学国文教学法》。
    (4)语言、文学教学法分科时期。
    (5)多种名称并在时期
    《中学语文教学法》,1980年4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会出版,在全国师范院校使用,1980年10月,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研究会正式成立。

  • 第16题:

    古王国时期埃及的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和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


    正确答案: 水利灌溉扩大和畜力的使用,使用牛拉的木犁,手工业,商业有了相当的发展,王室、神庙、官僚贵族奴隶主经济占有很大的比重。阶级关系犹如一座金字塔,高踞塔顶的是以国王为首的贵族奴隶主,以下是中小奴隶主。最底层的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奴隶。实行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法老集军、政、财、神诸权于一身。

  • 第17题: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开展解放区的大生产运动?有什么收获?


    正确答案: 1941年和1942年,解放区在日本侵略军的疯狂“扫荡”和国民党的严密封锁下,一度遇到严重困难。根据地面积缩小了,人口从一亿降到五千万人以下,八路军、新四军也减少了,财政经济和军民生活发生极大困难。为了战胜困难,坚持抗战,毛泽东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并制定了“自力更生”,“组织起来”,“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号召解放区军民实行生产自给。各解放区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广大农民、战士、干部和学校师生,纷纷组织起来,开荒种地,养猪养羊,纺纱织布,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著名的三五九旅把荆棘丛生的南泥湾,开垦成万庙良田的陕北江南。许多部队、机关、学校做到了粮食、经费全部或部分自给,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大生产运动收到了巨大的成效,使解放区克服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经济建设经验。

  • 第18题:

    自主发展时期的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1.行业协会辈出,职业网络出现。
    2.公关出版物丰硕,学术成果推广快。
    3.公关培训活跃,教育层次多样化。
    4.公共关系科学研究和实践运作空前繁荣。
    5.国内外公关市场开始交流,国际公关职业市场正在开辟。

  • 第19题:

    明清时期绘画发展有什么新特点?


    正确答案:1.文人画与院体画相争相融,文人士大夫的绘画是画坛的主流。
    2.就文人画来看,被奉为“正统”的复古派与“反正统派”共存并进,既有冲突的一面,也有相互影响的一面。
    3.民间绘画沛然兴起。
    4.随着西学东渐,西方绘画源源输入中国,一些擅画的外国传教士还成了供奉清廷的画师。

  • 第20题:

    问答题
    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那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

    正确答案: 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三个大的时期。
    (1)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的教育是教育的其中一种形态,它主要形成于原始社会时期。
    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一下特征:第一,教育水平低。没有形成制度化的教育机构,教育只是在社会生活(各种仪式等)和生产(如狩猎、捕鱼等)中进行的,教育内容贫乏,教育方法主要是口耳相传和实践中的模仿;第二,教育没有阶级性,无论是男是女,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
    (2)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古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其主要特征是:第一,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在西方还具有鲜明的宗教性;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第三,教育是面向少数有特权阶层子弟的,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另一方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的统治;第四,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军事知识、宗教教义和道德知识;第五,教育的主要方法是严酷的纪律和强迫下的反省,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第六,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为主,没有形成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第七,教育实践以教育经验为基础,教育理论研究不独立、不系统、不科学;第八,教育与生活相脱离,是一种封闭式的教育。
    (3)现代社会的教育
    现代社会的教育包括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两种特殊形态,其特征如下:第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和理论从理想走向现实,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以往教育的首要的基本特征;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意义日益扩大,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和加强;第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从分离走向统一;第四,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公正和教育机会均等成为教育决策和教育行为的基本准则;第五,教育的技术手段日益更新,教育的时空空前地拓展,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制度的弹性和开放性不断提高;第六,教育的地位不断提升,教育功能不断增强,教育事业成为兴国之本;第七,教育不断变革,现代教育从目标到课程、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评价标准、结构体系等,都是需要不断变革的;第八,教育的理论自觉性不断提高,经验主义、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日益被克服;第九,教育科学事业不断发展,为现代教育的改革提供知识和理论的基础;第十,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化,为教育改革和法子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第十一,教育的终身化,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于人的一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中国的园林设计的发展在每个历史时期有什么特点?

    正确答案: ⑴中国的园林设计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时的商朝。在甲骨刻辞中,出现有“囿”字,表明苑囿的出现不晚于商代。《史记》载商纣王曾“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周文王时兴建有著名的“灵囿”,《诗经》中有描绘各种珍禽异兽在灵囿中见人不惊、安然游栖的诗句。
    ⑵春秋战国时期,各诸候国统治者都竞相兴建苑囿。
    ⑶秦汉时期,秦始皇在咸阳渭水南圈地建上林苑,规模惊人,苑中建有阿房宫等许多离宫别馆,又在咸阳“作长池,引渭水,筑土为蓬莱山。”
    汉武帝时修复了秦上林苑,延其广长150公里,除了狩猎设施,还建有离宫70所,以及其他各种游玩赏乐设施,上林苑堪称秦汉时期园林设计的杰出范例。建于长安西郊的建章宫,宫内有太液池,池内起蓬莱、方丈、瀛洲三岛,这种一池三岛的做法对后世的园林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西汉时期,少数贵族、官僚和富商仿效皇室,营建苑囿。由此出现了最早的私家园林,规模也不小,设计追求对自然山水的形似。
    ⑷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人们向往自由,崇尚出世,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意义深刻的变化,山水诗、山水画相继出现,园林设计也受其影响。当时的士大夫阶级向往自然,寄情田园山水,致使私家园林设计形成追求自然野逸的风气。园林规模缩小,发展了“小中见大”的构思,注重于对真山真水的仿神写意,力求在园林中注入高雅的意境。园林设计因此发生了质的变化,对自然美的欣赏代替畋猎宴游,成为园林设计的主要目的。私家园林的这一趋势,还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规模巨大、建筑和装饰过多的皇家园林在风格上的转变。魏晋南北朝继承汉代在池中筑岛的作法,又沿着池岸布置假山、花木和各种建筑。自此以后,以水池为中心处理园景成为园林设计的一贯方法。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园林设计的转折时期,也是山水园林的奠基时期。
    ⑸唐宋时期,中国文学和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受诗歌和绘画的影响更大,不少既是官僚,又兼文人、画家的人自建园林或参与园林设计工作,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文学绘画所描绘的意境渗透于园林的布置造景中,“诗情画意”也逐渐成为中国园林设计的主导思想。这一时期,造园设计活动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普及,除了皇家园林,豪臣名士也各筑私园,宋代更普及到地方城市和一般士庶。著名皇家园林有隋洛阳西苑,唐长安芙蓉苑,北宋东京艮岳,南宋临安御苑等。著名私家园林有王维的辋川别业,白居易的庐山草堂,李德裕的洛阳平泉庄等。大型风景建筑的建造和修复也颇为兴盛,以滕王阁、黄鹤楼和岳阳楼最为有名。
    ⑹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的顶峰时期。
    明代在元大都太液池的基础上建成西苑(今北京北、中海),并扩大西苑水面,增南海。清代康熙、乾隆年间,曾掀起皇家园林设计建设的高潮,在北京筑有“三山五园”,即万寿山清漪园(后改名颐和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以及圆明园(包括圆明、长春、万春三园),在河北承德建有避暑山庄。现存仅避暑山庄和重修后的清漪园较为完整,其余大部分毁于1860年英法联军和1908年八国联军的侵略者之手。
    明清私家园林主要集中在江南苏州、南京、扬州和杭州一带,尤以苏州为盛,广州地区则有独具岭南风格的园林。著名的明清私家园林主要有苏州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怡园,无锡寄畅园和上海豫园等。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专门从事园林设计的设计家。其中明末清初的计成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著成《园冶》一书。这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园林设计论著,在设计史和美学史上都有极其宝贵的价值。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外国广告业的发展可以分为哪几个时期?各时期广告发展水平有什么特点?

    正确答案: 依据各个历史时期的广告技术发展水平,可以把外国广告业的发展大致分为4个时期:
    (1)原始广告时期:从广告的产生到公元1450年德国人古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前。这一时期以口头叫卖为主要传播媒介,逐渐向文字商标演变。
    (2)1450-1850年,为世界广告的孕育期。金属活字印刷术发明后,为印刷广告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开创了广告的新纪元。但由于这一时期报纸杂志还未大量发行,所以印刷广告的范围极为有限。
    (3)从1850年-1920年,是世界近代广告向现代广告的过渡期。由于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广告形式已呈多样化的趋势,世界广告中心已从英国移至美国。
    (4)1920年以后,世界广告业进入了划时代的发展阶段。广告媒体层出不穷,广告由近代进入了现代发展时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结合近年来学术研究状况,论述抗日战争时期西南大后方的历史地位。

    正确答案: 西南,狭义上指四川、西康、云南、贵州,广义上的大西南包括西藏和广西,以四川为中心的狭义上的大西南。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凭借着西南大后方,最终得以坚持至抗战胜利,西南大后方抗战战略地位的作用巨大的历史意义。
    (1)以四川为中心的大西南,在国防地理上具有无可争议的重要战略地位。四川(包括西康)北以岷山山脉与陕西、甘肃二省为界,西与青藏高原毗连,南以金沙江和云南接壤,东以巴山山脉与湖北相连,并紧靠湘西雪峰山地区。长江横贯境内,汇合雅砻江、岷江、沱江、嘉陵江诸水,奔流东向。四周高山环绕,腹心为盆地,平畴沃野,形胜天然。东扼长江,足为吴楚咽喉,北走秦岭,沟通秦陇肘腋。实为西北、西南的要冲,中原的后卫,西部中国的屏障。自古以来,四川安危和整个中国兴衰息息相关。四川的中心地位并不排斥同它相连区域的重要地位。四川是和汉中、陇南、云贵高原、青藏高原连为一体,唇齿相依。
    (2)大西南也有一定的经济条件,西南地区自然资源异常丰富,经济发展的潜力十分巨大。其一是拥有巨大的水力资源,是世界上水力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其二是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矿种较为齐全,占全国重要地位。四川在西南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明显快于云、贵等其它地区,这是由它经济自然条件决定的。自古以来,四川就被称为天府之国,得天独厚,气候温和,雨量丰富;土壤膏腴,即虽山坡峡谷,都辟为梯田;资源丰富,川盐闻名;民勤精作,吃苦耐劳;四川赋税,在全国最多。就广义的国防而言,四川实在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区域。此种特点的四川(包括西康),再加上云南、贵州,整个西南地区自然拥有持久抗战的战略地位,国民党政府把它作为持久抗战大后方,这是最佳选择。
    (3)西南具备了地理、经济条件,那末,西南的政治状况在客观上却是有利于抗战的。蒋介石同时还设法统一云南、贵州,他首先对实力最弱的贵州军阀下手,将省主席王家烈调出贵州,而以亲信吴忠信继任,将贵州纳入蒋系范围。到昆明后看到还不能对龙云下手,就对陈布雷说:“只要他服从中央、反共,云南的事只好暂时由他去负责了。”从上来看,在国民党政府全面抗战之前只统辖中国本部18个省中的11个,中国还缺乏一个有效能的中央政府,蒋介石和西南的关系极为紧张,西南军阀阻碍中央政府影响的渗入。在建立有效能的中央政府方面,上述措施无疑是必要的。也正是由于双方的关系紧张,蒋介石便借助于“团结一致复兴民族”的旗号来推行上述措施。在外患日急、国势阽危的情况下,这段话无疑激起了西南军阀的民族爱国感情,有助于蒋介石对西南的统治,为中央政府顺利迁入西南奠定了基础。
    (4)西南军对都有强烈的爱国心,全面抗战一爆发,川军于1937年9月分东、北两路同时开拔。一路由川陕大道北上向西安集中,增援山西前线;一路由川鄂大道东下向宜昌集中,增援平汉路前线;以在贵州的军对,也由贵州出发向武汉集中,增援上海前线等等。
    (5)厂矿的迁入,奠定了西南抗战经济建设基本格局。自抗战爆发至1940年底止,全国大批大专院校、科研机关、实验设备及科学技术人才汇集西南,更加推动了西南经济发展,增强了西南经济支持抗战的能力。中部工业及东南之人力物力,多已移植于西南诸省,西部之开发与交通建设,已达初步基础,此次抗战乃可实施全面战争。
    (6)西南大后方抗战战略地位正式确定,至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而正式形成。尽管西南大后方的确定有仓促之嫌,但它的最终形成对中国抗战却有着重大的意义。西南大后方做为当时中国政治文化中心之一(另一中心为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保持了一面抗战旗帜,对于稳定中国军心民心、坚持抗战有重大作用;同时由于大批工业内迁及国民政府在西南的各项经济建设,使西南大后方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为坚持长期抗战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