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定受补贴产品对进口成员方国内产业的影响应综合考虑下述因素()A、生产B、销售C、市场份额D、利润

题目

测定受补贴产品对进口成员方国内产业的影响应综合考虑下述因素()

  • A、生产
  • B、销售
  • C、市场份额
  • D、利润

相似考题
更多“测定受补贴产品对进口成员方国内产业的影响应综合考虑下述因素()A、生产B、销售C、市场份额D、利润”相关问题
  • 第1题:

    共用题干

    根据《反补贴条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反补贴中的价格承诺只能由出口国政府作出
    B、反补贴措施可以针对任何补贴采取
    C、在确定补贴对国内产业的损害时,无论在何种条件下,都不得对来自两个以上国家的补贴进口产品进行累积评估
    D、补贴进口产品必须是国内产业产生损害的原因。同时,非补贴‘进口产品因素对国内产业造成的损害,不得归因于补贴进口产品

    答案:D
    解析:
    出口退税,是指将出口货物在国内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已经缴纳的间接税予以抵扣或退还,对应征间接税予以免除,使出口货物以不合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的政府行为。出口补贴,是指一国政府或公共机构向本国的出口货物提供的现金补贴或财政上的优惠,以提高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根据补贴的形式可将补贴分为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直接补贴是指由政府或公共机构给本国出口商的现金补贴。间接补贴是指对本国出口商提供财政上的优惠或技术上的资助或赠与,如减免或退还国内税款、提供低息贷款或出口担保、外汇贬值等。出口配额,是指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出口商品的出口数量或金额所规定的限制。限额内商品可以出口,限额外商品则不准出口。故选A项。


    根据我国《反倾销条例》第28条的规定,初裁决定确定倾销成立,并由此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的,可以采取临时反倾销措施,故A项正确;同样,该条规定的临时反倾销措施包括:临时反倾销税、提供保证金、保函或其他形式的担保等,B项正确;该条第3款规定:临时反倾销税税额或者提供的保证金、保函或其他形式的担保的金额,应当不超过初裁决定确定的倾销幅度。由此C项正确;根据该条例第29条的规定,征收临时反倾销税,由商务部提出建议,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根据商务部的建议作出决定,由商务部予以公告。要求提供保证金、保函或其他形式担保,由商务部作出决定,并予以公告。海关自公告规定实施之日起执行。临时反倾销税由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根据商务部的建议作出决定,故D项错误。


    根据我国《对外贸易法》的规定,国家准许货物与技术的自由进出口,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我国对货物和技术的进出口实行目录管理,分为禁止进出口、限制进出口和自由进出口,对属于自由进出口的货物也实行目录管理,基于监测的需要,可以对部分自由进出口的货物实行进出口自动许可并公布目录,因此,A项认为不能对自由进出口的货物采取任何措施包括进出口自动许可的看法是错误的。属于自由进出口的技术应该向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机构办理合同备案登记,因此,B项是正确的。根据《对外贸易法》的规定,国家可以限制或者禁止有关货物、技术的进口或出口,其中对任何形式的农业、牧业、渔业产品有必要限制进口的,国家均可以限制有关货物的进口或出口,因此,C项是正确的。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以及其他部门对于规定目录之外的特定货物、技术的进口或者出口可以临时决定予以限制或禁止,所以D项认为不能限制的说法是错误的。综上,B、C两项是正确的。


    根据《反补贴条例》第32条的规定,出口国政府或出口经营者,都可以作出承诺,分别承诺取消、限制补贴或其他有关措施,承诺修改价格。故A选项错误。根据《反补贴条例》第4条的规定,采取反补贴措施的补贴必须具有专向性,故B选项错误。在确定补贴对国内产业的损害时,在一定条件下,对来自两个以上国家的补贴进口产品,可以进行累积评估,故C选项错误。补贴进口产品必须是国内产业产生损害的原因。同时,非补贴进口产品因素对国内产业造成的损害,不得归因于补贴进口产品。故D选项正确。


    根据我《反倾销条例》第30条第2款的规定,自反倾销立案调查决定公告之日起60天内,不得采取临时反倾销措施。A项中立案调查是在7月2日公告的,8月16日采取临时反倾销措施,显然在60日内,A项错误,符合题意。《反倾销条例》第30条第1款规定:临时反倾销措施的实施期限,自临时反倾销措施决定公告规定实施之日起,不超过4个月;在特殊情形下,可以延长至9个月。《反补贴条例》第31条规定:临时反补贴措施的实施期限,自临时反补贴措施决定公告规定实施之日起,不超过4个月。临时反补贴措施并不能延长,B项错误,符合题意。《反倾销条例》第43条第3款规定:终裁决定确定的反倾销税,高于已付或者应付的临时反倾销税或者为担保目的而估计的金额的,差额部分不予收取。《反补贴条例》第44条第3款规定:终裁决定的反补贴税,高于保证金或者保函所担保的金额的,差额部分不予收取。C项中认为应当收取反补贴税与保证金之间的差额,故是错误的,符合题意。《反倾销条例》第48条规定:反倾销税的征收期限和价格承诺的履行期限不超过5年;但是经复审确定终止征收反倾销税有可能导致倾销损害的继续或者再度发生的,反倾销税的征收期限可以适当延长。《反补贴条例》第47条规定:反补贴税的征收期限和承诺的履行期限不超过5年;但是经复审确定终止征收反补贴税有可能导致补贴和损害的继续或者再度发生的,反补贴税的征收期限可以适当延长。《保障措施条例》第26条规定:保障措施的实施期限不超过4年。符合下列条件的,保障措施的实施期限可以适当延长……由此可知,正常情形下,三种贸易救济措施只有保障措施的法定实施期限最短,D项正确,不符题意。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项。


    《反补贴条例》第3条规定,补贴,是指出口国(地区)政府或者其任何公共机构提供的并为接受者带来利益的财政资助以及任何形式的收入或者价格支持。故A选项错误。《反补贴条例》第32条规定,在反补贴调查期间,出口国(地区)政府提出取消、限制补贴或者其他有关措施的承诺,或者出口经营者提出修改价格的承诺的,商务部应当予以充分考虑。故B选项正确。《反补贴条例》第47条规定,反补贴税的征收期限和承诺的履行期限不超过5年;但是,经复审确定终止征收反补贴税有可能导致补贴和损害的继续或者再度发生的,反补贴税的征收期限可以适当延长。故C选项错误。《反补贴条例》第52条规定,对依照本条例第26条作出的终裁决定不服的,对依照本条例第四章作出的是否征收反补贴税的决定以及追溯征收的决定不服的,或者对依照本条例第五章作出的复审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此可知,行政复议不是起诉的必经程序,D选项错误。本题的应选项为B。


    《对外贸易法》第29条规定,国家依照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行政法规,保护与对外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进口货物侵犯知识产权,并危害对外贸易秩序的,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可以采取在一定期限内禁止侵权人生产、销售的有关货物进口等措施。故A选项正确。《对外贸易法》第31条规定,其他国家或者地区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未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国民待遇,或者不能对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货物、技术或者服务提供充分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可以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协定,对与该国家或地区的贸易采取必要的措施。故B选项正确。《对外贸易法》第30条规定,当知识产权权利人有阻止被许可人对许可合同中的知识产权的有效性提出质疑、进行强制性“一揽子”许可、在许可合同中规定排他性返授条件等行为之一,并危害对外贸易公平竞争秩序的,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消除危害。故CD选项正确。

  • 第2题: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满足下列哪些条件,商务部才可决定采取保障措施?

    A、进口产品数量增加
    B、进口产品数量增加是出口方倾销或补贴的结果
    C、进口产品数量增加并对生产同类产品的国内产业造成严重损害
    D、进口产品数量增加并对国内直接竞争产品的产业造成严重损害威胁

    答案:C,D
    解析:
    【考点】保障措施【详解】根据《保障措施条例》第2条的规定,进口产品数量增加,并对生产同类产品或者直接竞争产品的国内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者严重损害威胁的,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进行调查,采取保障措施。【陷阱】采取保障措施的前提是进口数量增加,但不仅仅是增加。

  • 第3题:

    根据《反补贴条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哪项?()

    • A、反补贴中的价格承诺只能由出口国政府作出
    • B、反补贴措施只针对有专向性的补贴
    • C、在确定补贴对国内产业的损害时,无论在何种条件下,都不得对来自两个以上国家的补贴进口产品进行累积评估
    • D、非补贴进口产品因素对国内产业造成的损害,仍可归因于补贴进口产品

    正确答案:B

  • 第4题:

    实施保障措施的要件是()

    • A、某项产品的进口激增
    • B、进口激增是由于可预见的情况和成员方履行世界贸易组织义务的结果
    • C、进口激增对国内生产同类产品或直接竞争产品的产业造成了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
    • D、同类产品恶性竞争导致产业受到严重损害

    正确答案:A,C,D

  • 第5题: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下列哪些情形下,商务部可决定采取保障措施?()

    • A、进口产品数量增加
    • B、进口产品数量增加是出口方倾销或补贴的结果
    • C、进口产品数量增加并对生产同类产品的国内产业造成严重损害
    • D、进口产品数量增加并对国内直接竞争产品的产业造成严重损害威胁

    正确答案:C,D

  • 第6题:

    多选题
    在确定补贴对国内产业造成的损害时,应当审查的事项包括(  )。
    A

    补贴可能对贸易造成的影响

    B

    补贴进口产品的数量,包括补贴进口产品的绝对数量或者相对于国内同类产品生产或者消费的数量是否大量增加。或者补贴进品产品大量增加的可能性

    C

    补贴进口产品的价格,指对国内同类产品的价格产生大幅度抑制、压低等影响

    D

    补贴进口产品对国内产业的相关经济因素和指标的影响


    正确答案: C,A
    解析:
    损害,是指补贴对已经建立的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者产生实质损害威胁,或者对建立国内产业造成实质阻碍。确定补贴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的审查事项是:补贴可能对贸易造成的影响;补贴进口产品的数量;补贴进口产品的价格;补贴进口产品对国内产业的相关经济因素和指标的影响;补贴进口产品出口国(地区)、原产国(地区)的生产能力、出口能力,被调查产品的库存情况;造成国内产业损害的其他因素。

  • 第7题:

    单选题
    确定补贴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的审查事项不包括(  )。[2004年真题]
    A

    补贴进口产品的数量

    B

    补贴进口产品的价格

    C

    补贴进口产品对国内产业的相关经济因素和指标的影响

    D

    进口产品在原产国的销售状况


    正确答案: A
    解析:
    确定补贴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的审查事项包括:①补贴可能对贸易造成的影响;②补贴进口产品的数量;③补贴进口产品的价格;④补贴进口产品对国内产业的相关经济因素和指标的影响;⑤补贴进口产品出口国(地区)、原产国(地区)的生产能力、出口能力,被调查产品的库存情况;⑥造成国内产业损害的其他因素。确定补贴对国内产业造成的损害时,应当依据肯定性证据,不得将造成损害的非补贴因素归因于补贴。对实质损害威胁的确定,应当依据事实,不得仅依据指控、推测或者极小的可能性。

  • 第8题:

    单选题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94的国民待遇原则仅适用于()。
    A

    成员方对进口产品的商品检验

    B

    成员方对进口产品实施的配额管理

    C

    成员方对进口产品征收的国内税

    D

    成品方对进口产品采取的许可证管理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多选题
    在乌拉圭回合达成的《反倾销协议》中,倾销对进口方的损害是指( )
    A

    进口方生产同类产品的产业受到实质性损害

    B

    进口方同类产品的国内市场价格大幅度上涨

    C

    进口方同类产品的国内市场供应大幅度减少

    D

    进口方建立生产同类产品的产业受到实质性阻碍

    E

    进口方生产同类产品的产业受到实质性损害的威胁


    正确答案: C,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根据《反补贴条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哪项?()
    A

    反补贴中的价格承诺只能由出口国政府作出

    B

    反补贴措施只针对有专向性的补贴

    C

    在确定补贴对国内产业的损害时,无论在何种条件下,都不得对来自两个以上国家的补贴进口产品进行累积评估

    D

    非补贴进口产品因素对国内产业造成的损害,仍可归因于补贴进口产品


    正确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外贸易管理制度--贸易救济措施--反补贴。依《反补贴条例》第32条,反补贴中是承诺,而不是价格承诺,且承诺的主体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出口经营者,A错。依《反补贴条例》第4条,反补贴措施只针对有专向性的补贴,B对。在确定补贴对国内产业的损害时,在一定条件下,对来自两个以上国家的补贴进口产品,可以进行累积评估,C错。补贴进口产品必须是国内产业产生损害的原因。同时,非补贴进口产品因素对国内产业造成的损害,不得归因于补贴进口产品。所以,D错。

  • 第11题:

    多选题
    在确定倾销对国内产业造成的损害时,应当审查的事项包括(  )。
    A

    倾销进口产品的数量,指倾销进口产品的绝对数量

    B

    倾销进口产品的价格,包括倾销进口产品的价格削减或者对国内同类产品的价格产生大幅度抑制、压低等影响

    C

    倾销进口产品对国内产业的相关经济因素和指标的影响

    D

    倾销进口产品的出口国(地区)、原产同(地区)的生产能力、出口能力,被调查产品的库存情况


    正确答案: B,D
    解析:
    倾销和损害的成立,是进行反倾销的前提。倾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经营者以低于正常价值的出口价格向另一国市场销售其产品的行为,其本质是一种价格歧视行为。损害,是指倾销对已经建立的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者产生实质损害威胁,或者对建立国内产业造成实质阻碍。确定损害的审查内容是:倾销进口产品的数量,包括倾销进口产品的绝对数量或者相对于国内同类产品生产或者消费的数量是否大量增加,或者倾销进口产品大量增加的可能性;倾销进口产品的价格,包括倾销进口产品的价格削减或者对国内同类产品的价格产生大幅度抑制、压低等影响;倾销进口产品对国内产业的相关经济因素和指标的影响;倾销进口产品的出口国(地区)、原产国(地区)的生产能力、出口能力,被调查产品的库存情况;造成国内产业损害的其他因素。

  • 第12题:

    多选题
    测定受补贴产品对进口成员方国内产业的影响应综合考虑下述因素()
    A

    生产

    B

    销售

    C

    市场份额

    D

    利润


    正确答案: C,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下列关于倾销的危害说法错误的是()。


    A.倾销会挤占进口国相同产品生产商的市场份额,阻碍进口国相关产业发展

    B.倾销会引发出口国国内相似产品生产厂商的过度价格竞争,扰乱出口国市场秩序

    C.倾销会导致进口国对第三国产品需求下降,使第三国在进口国的市场份额减少

    D.发达国家新兴产业产品倾销将带动发展中国家新兴产业的建立和发展

    答案:D
    解析:
    考查倾销的界定和反倾销措施分析。

    倾销除会对进口国造成实质性伤害以外,对出口国本身和第三国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1)倾销会挤占进口国相同产品生产商的市场份额,阻碍进口国相关产业发展。A选项正确。

    (2)向进口国发出错误的价格信号,扭曲进口国市场秩序。

    (3)倾销会引发出口国国内相似产品生产厂商的过度价格竞争,扰乱出口国市场秩序。B选项正确。

    (4)倾销企业利用出口国市场需求弹性小来维持较高的垄断价格,损害出口国消费者利益。

    (5)倾销会导致进口国对第三国产品需求下降,使第三国在进口国的市场份额减少。C选项正确。

    发达国家新兴产业产品倾销将抑制发展中国家新兴产业的建立和发展,D选项错误。

    故此题正确答案为D。

  • 第14题:

    关于主导产业的培育政策的说法,正确的有( )。

    A.控制外资进入主导产业的领域和范围
    B.国内产业政策向主导产业倾斜
    C.鼓励主导产业产品出口
    D.限制与主导产业产品竞争的产品进口
    E.对国内生产商直接提供补贴

    答案:A,B,C,D
    解析:
    主导产业的培育政策包括两方面: 一是在对外经济贸易关系中,保护和培育本国的主导产业,控制外资进入主导产业的领域和范围,限制与主导产业产品竞争的产品进口,出台鼓励主导产业产品出口政策, 如出口信贷、出口退税等; 二是国内产业政策向主导产业倾斜,采取多种优惠政策, 如财政贴息、减免税收、加速折旧政策、金融低息贷款、政府担保贷款、特别基金支持等。

  • 第15题:

    在乌拉圭回合达成的《反倾销协议》中,倾销对进口方的损害是指()

    • A、进口方生产同类产品的产业受到实质性损害
    • B、进口方同类产品的国内市场价格大幅度上涨
    • C、进口方同类产品的国内市场供应大幅度减少
    • D、进口方建立生产同类产品的产业受到实质性阻碍
    • E、进口方生产同类产品的产业受到实质性损害的威胁

    正确答案:A,D,E

  • 第16题:

    实施保障措施的要件是()。

    • A、某项产品的进口激增
    • B、进口激增是由于可预见的情况和成员方履行世界贸易组织义务的结果
    • C、进口激增对国内生产同类产品或直接竞争产品的产业造成了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
    • D、同类产品恶性竞争导致产业受到严重损害
    • E、进口激增是由于不可预见的情况和成员方履行世界贸易组织义务的结果

    正确答案:A,C,E

  • 第17题: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94的国民待遇原则仅适用于()。

    • A、成员方对进口产品的商品检验
    • B、成员方对进口产品实施的配额管理
    • C、成员方对进口产品征收的国内税
    • D、成品方对进口产品采取的许可证管理

    正确答案:C

  • 第18题:

    多选题
    实施保障措施的要件是()。
    A

    某项产品的进口激增

    B

    进口激增是由于可预见的情况和成员方履行世界贸易组织义务的结果

    C

    进口激增对国内生产同类产品或直接竞争产品的产业造成了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

    D

    同类产品恶性竞争导致产业受到严重损害

    E

    进口激增是由于不可预见的情况和成员方履行世界贸易组织义务的结果


    正确答案: A,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多选题
    在确定进口产品数量增加对国内产业造成的损害时,应当审查的相关因素包括(  )。
    A

    进口产品的绝对增长率与增长量,相对增长量可忽略不计

    B

    增加的进口产品在国内市场中所占的份额

    C

    进口产品对国内产业的影响,包括对国内产业在产量、销售水平、市场份额、生产率、设备利用率、利润与亏损、就业等方面的影响

    D

    造成国内产业损害的其他因素


    正确答案: C,B
    解析:
    确定进口产品数量增加对国内产业造成的损害的相关因素包括:①进口产品的绝对和相对增长率与增长量;②增加的进口产品在国内市场中所占的份额;③进口产品对国内产业的影响,包括对国内产业在产量、销售水平、市场份额、生产率、设备利用率、利润与亏损、就业等方面的影响;④造成国内产业损害的其他因素。国内产业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同类产品,或者直接竞争产品的全部生产者,或者其总产量占国内同类产品,或者直接竞争产品全部总产量的主要部分的生产者。

  • 第20题:

    单选题
    在确定倾销对国内产业造成的损害时应当审查的事项不包括()
    A

    倾销进口产品的数量

    B

    倾销进口产品的价格

    C

    倾销进口产品对国内所有产业的经济影响

    D

    倾销进口产品的出口国、原产国的生产能力、出口能力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多选题
    下列选项对同类产业描述正确的是(  )。
    A

    国内产业,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同类产品的全部生产者,或者其总产量占同内同类产品全部总产量的主要部分的生产者

    B

    国内生产者与出口经营者或者进口经营者有关联的,可以排除在国内产业之外

    C

    国内生产者为倾销进口产品的进口经营者的,可以排除在国内产业之外

    D

    国内一个区域市场中的生产者,在该市场中销售其全部或者几乎全部的同类产品。并且该市场中同类产品的需求主要是由国内其他地方的生产者供给的,可以视为一个单独产业


    正确答案: B,D
    解析:
    损害,是指倾销对已经建立的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者产生实质损害威胁,或者对建立国内产业造成实质阻碍。国内产业,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同类产品的全部生产者,或者其总产值占国内同类产品全部总产量主要部分的生产者。但是国内生产者与出口经营者或者进口经营者有关联的,或者其本身为倾销进口产品的进口经营者的,可以排除在国内产业之外。在特殊情形下,国内一个区域市场中的生产者,在该市场中销售其全部或者几乎全部的同类产品,并且该市场中同类产品的需求主要不是由国内其他地方的生产者供给的,可以视为一个单独产业。

  • 第22题:

    多选题
    实施保障措施的要件是()
    A

    某项产品的进口激增

    B

    进口激增是由于可预见的情况和成员方履行世界贸易组织义务的结果

    C

    进口激增对国内生产同类产品或直接竞争产品的产业造成了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

    D

    同类产品恶性竞争导致产业受到严重损害


    正确答案: B,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多选题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满足下列哪些条件,商务部才可决定采取保障措施?(  )[2010年真题]
    A

    进口产品数量增加

    B

    进口产品数量增加是出口方倾销或补贴的结果

    C

    进口产品数量增加并对生产同类产品的国内产业造成严重损害

    D

    进口产品数量增加并对国内直接竞争产品的产业造成严重损害威胁


    正确答案: D,C
    解析:
    《保障措施条例》第2条规定,进口产品数量增加,并对生产同类产品或者直接竞争产品的国内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者严重损害威胁的,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进行调查,采取保障措施。进口产品数量增加、国内产业受到损害、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是采取保障措施的三个基本条件。进口数量增加指进口数量的绝对增加或者与国内生产相比的相对增加。适用保障措施要求的产业损害程度重于反倾销或反补贴要求的损害程度,即严重损害而不是实质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