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这段文字出于哪篇作品?作者是谁?

题目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这段文字出于哪篇作品?作者是谁?


相似考题

2.阅读材料。完成题。 自居易《琵琶行并序》原文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入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日《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教科书必修(3)第二单元。同单元课文还有李白《蜀道难》、杜甫诗三首、李商隐诗两首,本课文位于杜甫和李商隐诗之间。 单元介绍 本单元学习唐代诗歌。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学习借鉴中外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学生情况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问题: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方案,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0分) 查看材料

4.阅读材料。完成题。 自居易《琵琶行并序》原文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入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日《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教科书必修(3)第二单元。同单元课文还有李白《蜀道难》、杜甫诗三首、李商隐诗两首,本课文位于杜甫和李商隐诗之间。 单元介绍 本单元学习唐代诗歌。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学习借鉴中外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学生情况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问题: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25分) [研讨与练习] 白居易在谈诗歌创作时说:“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与元九书》)这首诗就是因事兴感之作。阅读诗序,朗读并背诵全诗,说说琵琶女的琴声和身世为什么会引起诗人强烈的共鸣 你怎么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诗的意蕴 查看材料

更多“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这段文字出于哪篇作品?作者是谁?”相关问题
  • 第1题:

    “四弦嘈嘈弹,北风胡马嘶”出自哪位诗人的什么作品?


    正确答案:“四弦嘈嘈弹,北风胡马嘶”出自诗人张宪的《昭君怨》。

  • 第2题:

    在围绕着盼望、寻找、失望一条脉络写过后,"春"在挂甲屯吴家花园隆重登场,对于这______的春光,作者先用爱花作铺设,随即尽情挥毫泼墨,抒写心中之快慰。"蔚蓝的天","半圆的月",放学的"幼稚园"均成了烂漫之春的帮衬。历经艰辛,一日中的所见,让作者饱览了春之美。虽然稍留遗憾,却为自己与观者留足了想象的空间。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千呼万唤始出来
    • B、犹抱琵琶半遮面
    • C、遮遮掩掩
    • D、若有若无

    正确答案:A

  • 第3题:

    (),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白居易《琵琶行》


    正确答案:转轴拨弦三两声;似诉平生不得志

  • 第4题:

    “朱弦断,明镜缺,朝露稀,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是出自于谁的哪首作品?


    正确答案:诗句出自于卓文君的《诀别书》。

  • 第5题:

    教学设计题]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回答问题。《琵琶行》原文: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声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默,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课文介绍:《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单元说明: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上兼容并包,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对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诗歌本身的发展也趋于成熟,题材扩大,诗体完备,诗家辈出,风格多样。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学生情况:高二年级,班额50人。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问题:请根据所给材料,为本文设计一段阅读教学。


    正确答案: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音乐是人类共有的另一种语言,它通过七色乐音的有机组合,描绘多彩世界,叙说丰富人生,传达内心情感。那么无声的诗歌是如何将音乐转化为可感知的形象的呢?千年绝唱--《琵琶行》给了我们答案。一曲绝唱《琵琶行》,司马洒泪青衫湿。那弦音有着怎样的魔力,触动了诗人怎样的情怀?今天,我们就来解读千年乐曲--《琵琶行》。(板书:《琵琶行》)二、看课题,知重点看标题想想本诗重点可能写什么?谁写的?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表达什么情感?三、自读诗歌,讨论梳理1.学生自学课文,掌握疑难字词,了解诗歌意思,读通诗歌。2.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点名读课文,思考问题:(1)诗歌前的小序说了什么?有什么作用?(2)概括段意,找出小序和诗中的对应部分。四、探究赏析诵读1.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在这首叙事诗中刻画了哪两个主要人物?(明确:琵琶女、诗人。)2.是什么把这两个素不相识、不同层次的人联系在一起的?(明确:琵琶声。)3.研读课文,赏析音乐美,感受悲剧情调:(1)学生读第二段,选择最喜欢的句子赏析。明确:整个曲调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前奏曲:"转轴拨弦……平生不得志。"浔阳江上,冷月风寒,琵琶女独处空船,凄凉孤单。因而出场弹奏的旋律凄清抑郁,抒发着失落与不得志的情怀。那么怎样从琵琶曲调变化中,捕捉琵琶女的情感生活变化轨迹呢?(赏析:抓住"情";朗读:突出凄凉抑郁失落之情)明确:生活反差勾起琵琶女对昔日生活的回忆,于是音乐转入第二部分--欢乐曲:"轻拢慢捻……落玉盘。"这时明朗欢快悦耳的琵琶声,高低错落,交织成跌宕起伏的欢乐乐章,奏出了她风光的青少年时代。(赏析:抓住比喻、叠词、韵律,突出"向往"之情;朗读:旋律轻快舒缓圆润清脆)明确:可是,光阴似箭,好景不长。亲人远走、离世,自己年长色衰,落得门庭冷落。为生计所迫,她只好嫁给了商人。想到这,她心酸不已、肝肠寸断,因而旋律进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间关莺语……无声胜有声。"旋律变得"凝绝”“冷涩",乐曲之声渐停,琵琶女沉浸在深深的思考之中。(赏析:比喻、韵律运用,言虽尽意无穷的体会;朗读:悲抑哽咽之情)明确:结尾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一声如裂帛。"琵琶女沉思后的情绪突然高涨起来,以急促刚劲的节奏,诉说着自己对命运的愤懑之情。丈夫"重利轻离别",她时常独守空船,现实使她悔恨交加,痛不欲生,因而音乐之声高亢激越。这是对丈夫重利寡情和世人重色轻才的愤怒控诉。最后,"四弦一声如裂帛",是绝望的呼号,因而旋律急促刚劲。(赏析:突出余意无穷;朗读:绝望悲号之情)(2)本段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结,有什么作用?五、再诵读第二段,指导背诵1.方法指导:"大弦"之后四句要背得快点,语调轻快;间关以后两句速度要慢,背得要流畅;"冰泉"后四句是蓄势待发,要轻微小声地背;"银瓶"向后四句话是高潮,要背得热烈紧张。2.学生试背、互相点评。六、课后作业1.巩固字词:2.再读课文,质疑思考。

  • 第6题:

    (教学设计题)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原文(诗前小序)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平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呜。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拔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课文介绍该课文为某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六课,同单元的选文还有《蜀道难》《杜甫诗三首》《李商隐诗两首》。单元说明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上兼容并包,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对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诗歌本身的发展也趋于成熟,题材扩大,诗体完整,诗家辈出,风格多样。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经济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学生情况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班级45人。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问题:1.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 2.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3.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研讨与练习】。【研讨与练习】找一些古典名曲,配乐朗诵这首诗,配乐时注意音乐与诗意的协调。


    正确答案: 1.(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并能够准确默写;积累词句,并灵活运用。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掌握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的方法和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鉴赏诗歌的情感美和形式美,树立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①根据新课程倡导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因此本诗歌从这三个维度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②《琵琶行》是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第二单元“诗的唐朝”里的一篇课文,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叙事长诗,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宣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靡全国,很有影响了。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2.【参考设计】一、情境导入中国是一个盛产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唐诗》,走过了3000多年的曲折岁月。唐宣宗李忱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问:这位诗人是谁?预设回答:白居易。师总结:《琵琶行》和《长恨歌》都是白居易的名篇。二、检查预习,学生交流查找的关于作者简介及文题背景的资料三、朗读,整体感知(学生小组探讨翻译并疏理课文思路)序言部分:交待写作动机。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四、深入研讨(1)分析琵琶女、白居易的共同命运。师:在这首长诗(叙事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师: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师: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总结:两人的命运都是由“盛”(风光无限、春风得意)而“衰”(沦落天涯、境况凄凉)。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又尽情地倾述了自己的悲愤之情,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师:为什么听到京都声后,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强烈的愤懑、忧郁之情?(提示学生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回答)师生探讨总结:诗人有着伟大的抱负和理想,长安城是他施展抱负的地方,他被贬之后,表面上安于现状,可是不能施展抱负一直是他心头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乐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都是非常激越雄壮的曲子,正好能释放自己隐藏在心头的深深的抑郁,也将白居易心头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表达了心头激烈的情感。(2)总结本课描写无形的音乐所运用的方法:(小组讨论总结)第一是运用比喻;第二是用双声叠韵词;第三是运用对比(有声和无声)、动静结合的方法;第四是运用心情来表现音乐:第五是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有了画面感。五、联想积累古今中外还有许多描写音乐的诗都给人们以不尽的美感,你能想出一些吗?参考:如刘长卿写过一首诗:“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写出了风入松林的感觉,暗示了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六、小结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七、作业本文在写作中不但注意了音乐美,而且也注意了画面美。如《琵琶行》中的“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这里面的意境就非常美,请大家把它改写成现代文。
    3.(一)情境导入:刚刚大家集体感受了文人骚客与天涯歌女的知音绝唱,现在我们把这个美丽忧伤的故事读出来吧!(二)配乐选择:师准备了三首不同风格的古典音乐,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合的,并说出选择的原因。(三)生朗诵比拼:按选择同一音乐的分组,组内选一个组长,组织组内朗诵,最后选出代表比赛。(师流动指导)(四)师组织比赛,重点指导朗读中出现的问题,以鼓励为主。全班参评,选出一名朗诵能手。负责一个月内的班级朗诵指导。(五)总结朗诵心得:师提出朗诵心得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朗诵技巧,二是朗诵后对文本意境和情感的又一理解。(六)师按学生具体表现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勇于朗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第7题: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白居易《琵琶行》):


    正确答案:就是只拨弹了两三下,还没有成为一首完整的曲子,但是已经把演奏者所有表达的感情表现了出来。

  • 第8题:

    环形弦吸引物质,无限长弦不吸引物质。()


    正确答案:正确

  • 第9题:

    问答题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这段文字出于哪篇作品?作者是谁?

    正确答案: 此段文字出于《琵琶行》,作者白居易。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白居易《琵琶行》):

    正确答案: 就是只拨弹了两三下,还没有成为一首完整的曲子,但是已经把演奏者所有表达的感情表现了出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分析这段文字描述的人物形象。

    正确答案: 这段文字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等举止及“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的乐曲情调,多方面揭示出她布满伤痛的内心世界,塑造了一位饱经风霜、满怀忧思的风尘女子的形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四弦嘈嘈弹,北风胡马嘶”出自哪位诗人的什么作品?

    正确答案: “四弦嘈嘈弹,北风胡马嘶”出自诗人张宪的《昭君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出自以下哪部戏剧?()

    • A、《梧桐雨》
    • B、《琵琶记》
    • C、《还魂记》
    • D、《娇红记》

    正确答案:B

  • 第14题: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想早励良规,自求多福。这段文字出于哪篇文章?作者是谁?


    正确答案:这段文字出自《与陈伯之书》,作者丘迟。

  • 第15题:

    张先《千秋岁》:“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此“幺弦”是琵琶的第几根弦?


    正确答案:此“幺弦”是琵琶的第四根弦。

  • 第16题:

    “说尽心中无限事”这个谜面,谜底说的是近代的哪位皇帝()

    • A、道光
    • B、咸丰
    • C、光绪
    • D、宣统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旁边有一段低低矮墙,挡住了个弹三弦的人,却不能隔断那三弦激荡的声浪”。这些诗句出自()。

    • A、周作人的《小河》
    • B、沈尹默的《三弦》
    • C、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

    正确答案:B

  • 第18题:

    (教学设计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琵琶行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拔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呜。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课文介绍《琵琶行》是某版教材《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课文,该单元的其它课文还有:《蜀道难》《杜甫诗三首》,选修课文《李商隐诗两首》。单元介绍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上兼容并包,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些都从不同的方面对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诗歌本身的发展也趋于成熟,题材扩大,诗体完备,诗家辈出,风格多样。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的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的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课时安排两课时学生情况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班级50人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问题:1.根据以上的材料,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2.设计教学片段,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文中的景,体会作者的情。3.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


    正确答案: 1.【参考答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设计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在“阅读与鉴赏”中也要求“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琵琶行》把琵琶女的身世,诗人自己被贬的遭遇,以及琵琶艺人精湛的弹奏技艺很好地糅合在一起,采用情景交融、递相咏叹的艺术手法,塑造出两个感情相互交融的人物形象,成功地抒发了诗人忧郁悲愤的主观感情。教学本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入情景,体验人物情感,理解诗歌意蕴,结合语境,感悟诗中描写音乐语句的艺术魅力。
    2.【参考答案】一、赏“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划出叙述景物环境的句子,讨论其在诗歌中的作用。(“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黯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了清晰如画的意境,又由于声律与情韵的配合,令人顿感秋凉,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月色中无不弥漫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忧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再次出现做好了准备。其他如:“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明月江水寒”“黄芦苦竹绕宅生”等。)二、品“声”(1)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明确:三个回合:一闻琵琶邀相见,再闻琵琶诉沦落,三闻琵琶湿青衫。(2)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如此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呢?①“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明确:虽未明写,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②“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分层导读,达到背诵)A.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B.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C.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对照注释,结合作比事物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请同学们用曲线图来表示音乐的发展变化。③“三闻琵琶”,为何诗人“泪湿青衫”?三、悟“情”音乐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那我们一起去体会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的“情”。(1)勾划出文中能体现“声中之情”的诗句。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主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2)如何理解“无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过渡到琵琶女的身世)(3)根据课文,学生先朗读,后讨论,理解“声中之情”明确: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超群的音乐才华受众人瞩目。然年长色衰,才华无人赏识,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惆怅”,“幽愁”是一种落寞和孤独。四、识“知音”(1)学生讨论: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诗人却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过渡到诗人的处境:白居易是贬官,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与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贬谪将辞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与琵琶女一样“幽愁”)(2)交流总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多向“对话”交流,不仅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入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品味文言文意蕴的阅读鉴赏能力)
    3.【参考答案】一、导入中国是一个盛产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唐诗》,走过了3000多年的曲折岁月。《唐诗》是我国诗歌的一座高峰,它像一座光芒四射灯塔,照耀着历代文人墨客。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诗人才子。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师:这位诗人是谁?生:白居易。师:怎么知道的?生:名居易,字乐天;后世称之为“诗仙”。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二、作者简介三、文题背景四、翻译并疏理课文思路序言部分:交待写作动机。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五段:重问琵琶青衫湿。五、讲析课文1.分析琵琶女、白居易的共同命运(1)在这首长诗(叙事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2)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3)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4)诗人被贬到此地后基本上做到了“恬然自安”,是什么导致了他的情感波动?提示:(从小序中找)铮铮然有京都声。(5)为什么听到京都声后,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强烈的愤懑,忧郁之情?明确:诗人有着伟大抱负和理想,长安城是他施展抱负的地方,他被贬之后,表面上安于现状,可是不能施展抱负一直是他心头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乐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都是非常激越雄壮的曲子,正好能释放自己隐藏在心头的深深的抑郁。也将白居易心头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表达了心头激烈的情感。(6)请大家想一下,假如琵琶女在江中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调,能否激起诗人如此强烈的情感?明确:江南小调是欢快的、流畅的感情,不能表达白居易的心情。而这首琵琶曲所表达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这种心情正符合白居易当时的心情,二者产生了共鸣,才激起了诗人内心如此强烈的感伤情感。2.欣赏这千古绝唱的音乐描写(1)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第二部分是“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第三部分“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明确: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何作用?它给我们(造成了)一种视觉和听觉的美感,它渲染了当时凄清的气氛又衬托出琵琶女弹奏的高超技艺,给人造成余音绕梁的感觉。(3)读了这一段,你能想到当时是怎样的社会现实?尘世太污浊、黑暗,诗人报国无门,请缨无路,他只能在诗歌世界成为士大夫。(4)此段关于音乐的描写,是不是直接描写?生:是。师:白居易对琵琶曲的总体感受是什么?生:如听仙乐耳暂明(这是对琵琶女的高度赞扬)。这么美妙的音乐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3.总结本课描写无形的音乐所运用的方法明确:第一就是运用比喻(修辞方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把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用画面形象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第二就是用双声叠韵词(用字方面):“嘈嘈切切”“幽咽”,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第三就是运用的对比(有声和无声)、动静结合的方法。第四就是运用心情来表现音乐:如“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表现了心情的压抑,就可以体会到弦声的低沉。第五就是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有了画面感:比如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诗人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地表达了出来,并能区别音调音色的变化,真是妙不可言。4.课堂小作文5.联想积累古今中外还有许多描写音乐的诗都给人们以不尽的美感.你能想出一些吗?参考:如刘长卿写过一首诗:“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写出了风入松的感觉。
    六、小结: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 第19题:

    脉来弦长有力,沉取始得,是()

    • A、实脉
    • B、牢脉
    • C、紧脉
    • D、弦脉
    • E、伏脉

    正确答案:B

  • 第20题:

    填空题
    (),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白居易《琵琶行》

    正确答案: 转轴拨弦三两声,似诉平生不得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出自以下哪部戏剧?()
    A

    《梧桐雨》

    B

    《琵琶记》

    C

    《还魂记》

    D

    《娇红记》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想早励良规,自求多福。这段文字出于哪篇文章?作者是谁?

    正确答案: 这段文字出自《与陈伯之书》,作者丘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张先《千秋岁》:“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此“幺弦”是琵琶的第几根弦?

    正确答案: 此“幺弦”是琵琶的第四根弦。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