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以李白的《月下独酌》为例分析艺术意象的审美特征。 附:《月下独酌》原文: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题目

请以李白的《月下独酌》为例分析艺术意象的审美特征。 附:《月下独酌》原文: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相似考题

2.《咏月诗三首》原文把酒问月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课后练习一、诵读、背诵这三首诗。二、你最喜欢这三首诗中的哪些诗句?三、回答下列问题:1.哪些诗句表现了物是人非的意蕴?2.思乡思亲的诗句有哪些?哪句最动人?四、诗中写月色之美的是否都跟人有关系?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否都是并不单独写月色之美的?为什么?单元介绍本单元题为“叩问月亮”,《咏月诗三首》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另外还有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中秋》,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和王维的《鸟鸣涧》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学生情况九年级,班级48人。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选择三首诗中的一首,写出一段赏析文字,不少于200字。

3.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完成题。 《咏月诗三首》原文 把酒问月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夜 杜甫 今夜廊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课后练习 一、诵读,背诵这三首诗。 二、你最喜欢这三首诗中的哪些诗句 三、回答下列问题: 1.哪些诗句表现了物是人非的意蕴 2.思乡思亲的诗句有哪些 哪句最动人 3.写出孤独感的有哪些 其中最动人的你认为是哪一句,为什么 四、诗中写月色之美的是否都跟人有关系 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否都是并不单独写月色之美的 为什么 单元介绍 本单元标题为“叩问月亮”,《咏月诗三首》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另外还有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中秋》、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和王维的《鸟鸣涧》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学生情况 九年级,班级人数48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方案,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查看材料

更多“请以李白的《月下独酌》为例分析艺术意象的审美特征。 附:《月下独酌》原文: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相关问题
  • 第1题:

    《咏月诗三首》原文
    把酒问月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夜
    杜甫
    今夜廊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课后练习
    一、诵读,背诵这三首诗。
    二、你最喜欢这三首诗中的哪些诗句
    三、回答下列问题:
    1.哪些诗句表现了物是人非的意蕴
    2.思乡思亲的诗句有哪些哪句最动人
    3.写出孤独感的有哪些其中最动人的你认为是哪一句,为什么
    四、诗中写月色之美的是否都跟人有关系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否都是并不单独写月色之美的为什么
    单元介绍
    本单元标题为“叩问月亮”,《咏月诗三首》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另外还有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中秋》、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和王维的《鸟鸣涧》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学生情况
    九年级,班级人数48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
    1、选择三首诗中的一首,写出一段赏析文字,不少于200字。
    2、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能照抄材料)。
    3、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方案,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答案:
    解析:
    1、示例(1)李白《把酒问月》赏析 这是一首应友人之请而作的咏月抒怀诗。
    全诗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前两句以倒装句式统摄全篇,以疑问句表达了诗人的这种困惑,极具气势。诗人停杯沉思,仰苍发问.实际上是对自身生命价值的思索和探寻。“停杯”二字生动地表现出他的神往与迷惑糅杂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现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诗味。
    明月高高挂在天上,会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紧接着诗人以“飞镜”为譬,以“丹阙”“绿烟”为衬,将皎洁的月光写得妩媚动人.光彩夺目:“但见”二句.借明月的夜出晓没来慨叹时光流逝之速。“嫦娥”两句驰骋想象,就月中的白兔、嫦娥发问,是诗人的第二次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实际是在说“今人不见古时人”;“今月曾经照古人”意味着“古月依然照今人”:明月万古如一,而人类世代更替,今人只能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可贵的生命倏忽即逝。我们应当珍惜今生的点滴光阴。结句虽暗含及时行乐之意,但它的基调仍然是积极向上的,展现了诗人旷达自适的宽广胸怀。
    示例(2)李白《月下独酌》赏析
    开篇第一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开题明意,指出自己的“独”。也正是在这种极度苦闷下,渴望能有一知己对酌倾诉,才能够产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浪漫主义想法。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
    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
    示例(3)杜甫《月夜》赏析
    这首诗以《月夜》为题,抒写夫妻怀念的至情,反映了乱离时代的相思之苦。全诗语浅情深,曲折含蓄,章法紧密。而不失流畅清丽,丝毫不见为律诗束缚的痕迹诗歌的首联和颔联互为因果关系。首联写出自己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作了回答。颈联是诗人想象妻子在福州望月思恋自己,“湿”“寒”二字突出了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在家辛苦的思念,表达了对离乱中的妻子家小的深切挂念。而尾联的言外之意是:希望结束天下乱离的悲哀,期待有一个四海升平的安定社会。
    2、(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诗中的意象,并能说明其所蕴含的意义;
    ②能依据诗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人笔下的画面,感受诗作的意境。
    ③能有感情地朗读诗篇。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体会诗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谈谈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及人生哲理给自己带来的感悟。
    (2)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
    遵循三维目标的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出发,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在具体的目标中,有诗歌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有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①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的要求,将“掌握诗中的意象,并能说明其所蕴含的意义。能依据诗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人笔下的画面,感受诗作的意境。能有感情地朗读诗篇”设定为知识与能力目标。
    ②本文三首诗歌作为写景抒情诗,意象丰富,且运用了多种表达手法,因此将“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体会诗歌意境”作为过程与方法目标。
    ③初中生情感丰富,价值观和人生观正处于确立时期,通过语文学习可以帮助他们形成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所以将“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谈谈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及人生哲理给自己带来的感悟”作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咏月诗三首》知识与能力探究教学方案 导入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人世沧桑,一千多年前的明月依然映照着我们。在诗人的笔下,月亮是孤高的,似无情却有情;月亮是诗意的,温柔多情,恰似知己;月亮也是感伤的,月圆人不圆。让我们走进李白、杜甫的世界,叩问月亮,倾听千古绝唱。
    引出本课内容《咏月诗三首》。
    二、学习《把酒问月》
    (一)解题,简介作者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三)品读课文
    对照补充的注释,自由诵读,说说诗歌描绘的情景。
    1.补充注释。
    2.四人一小组,互相讨论、描述诗歌描绘的情景。
    3.学生推荐代表发言。
    4.教师补充。
    (四)探究学习
    1.你欣赏诗中的哪些词,说说你的理由。
    2.看似朦胧的诗歌,却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这首诗的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你能通过你的朗读,将作者的感情很好地传递吗
    (五)当堂背诵
    三、学习《月下独酌》
    (一)简介诗人写作此诗的背景,了解创作时间及原因。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听朗读带。
    2.学生自由诵读。
    3.学生推荐代表朗读。
    (三)疏通课文
    1.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小组交流问题。
    (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由组长整理提出)
    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4.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四)品读课文
    你喜欢诗作中的哪一句或几句说说你的理由。
    (五)探究学习
    1.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谈谈你的理解。
    2.词中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请试着找出来。
    (六)当堂背诵。
    四、学习《月夜》
    (一)作者简介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三)品读课文
    1.诗中说:“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发挥你的想象,用语言或者图画表现你想象的情景。
    2.“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透过这一句,你能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感情吗
    (四)探究学习
    1.说说诗歌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内容,揣摩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你觉得诗人表达了何种愿望
    (五)当堂背诵
    五、拓展延伸
    创设情境: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咏叹中秋之月,赋予它一定的内涵,你能再吟诵几句吗
    六、学生总结
    1.由一位学生总结本课教学思路;
    2.全班学生共同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
    七、布置作业
    1.背诵《把酒问月》《月下独酌》《月夜》。
    2.四人小组.以“思念之月”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 第2题:

    《咏月诗三首》原文

    把酒问月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课后练习

    一、诵读、背诵这三首诗。

    二、你最喜欢这三首诗中的哪些诗句?

    三、回答下列问题:

    1.哪些诗句表现了物是人非的意蕴?

    2.思乡思亲的诗句有哪些?哪句最动人?

    四、诗中写月色之美的是否都跟人有关系?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否都是并不单独写月色之美的?为什么?

    单元介绍

    本单元题为“叩问月亮”,《咏月诗三首》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另外还有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中秋》,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和王维的《鸟鸣涧》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生情况

    九年级,班级48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能照抄材料)。


    答案:
    解析:
    第一:明确教学目标是从三个维度展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二:明确教学目标书写四个方面:1.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2.行为条件,如时间、场所等;3.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评的;4.表现程度:质量效果。

    第三:明确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1.学科课标,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对古诗词教学的相关目标要求;2.教材文本,即该篇《咏月诗三首》在这册教材中或这单元中的作用、地位及重要性;3.学生情况,即所学习对象的主体——学生所具备的基础知识水平和理应达到的水平,以及学生的具体兴趣、认知情况等等。

  • 第3题:

    以下诗句没有体现中秋节的意象的是(  )。


    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B.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D.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答案:A
    解析:
    A项是九九重阳节的典故。故选A。

  • 第4题:

    李白的《月下独酌》中写道:“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请问诗中的“云汉”是指什么?


    正确答案:诗中的“云汉”指的是银河。

  • 第5题: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出自李白哪部作品()

    • A、《独坐敬亭山》
    • B、《月下独酌》
    • C、《把酒问月》
    • D、《金陵酒肆留别》

    正确答案:B

  • 第6题:

    李白的《月下独酌》,这首诗突出写一个()字。

    • A、独
    • B、月
    • C、举
    • D、邀

    正确答案:A

  • 第7题:

    以下诗句没有体现中秋节的意象的是()。

    • 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B、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D、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正确答案:A

  • 第8题:

    单选题
    教师在教学诗歌意象分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诗歌实例,理解并总结意象“酒”所表达的情感。以下诗句中的意象“酒”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的一项是()。
    A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B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C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

    D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白居易《问刘十九》)


    正确答案: A
    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请以李白的《月下独酌》为例分析艺术意象的审美特征。 附:《月下独酌》原文: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正确答案: (1)虚拟性:艺术意象的虚拟性即非现实性,指采取非现实形态表现现实事物,可以虚构、编造,其至违背常情常理;
    (2)感性:指意象可为感官直接感知,体验的直观性和具体性,而无须借助自学理性的反思;
    (3)想象性:指借助想象把一股表象拓展、上升为审美意象的特征,这是艺术意象最重要的特征;
    (4)情感性:指艺术意象总是包含、渗透着某种情感因素而使意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李白的《月下独酌》中写道:“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请问诗中的“云汉”是指什么?

    正确答案: 诗中的“云汉”指的是银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填空题
    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如:李白《月下独酌》中的“(),对影成三人”;张九龄《望月抒怀》中的“(),天涯共此时”;李清照《一剪梅》中的“雁字回时,()”。

    正确答案: 举杯邀明月,海上生明月,月满西楼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

    正确答案: 对影成三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学习古诗词中“月亮”意象,教师请学生举出古人借月亮抒发对亲人思念之情的例子,下列适合的是(  )

    A.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B.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C.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答案:D
    解析:
    A项,通过“我”、影子、月亮表达了诗人独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B项,该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纯朴生活的喜爱之情,诗中的“月”是显示时间的景物描写。C项,该句诗写庭中的清幽景色,“月”是景物描写。D项,借“月”表达了诗人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 第14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完成题。
    《咏月诗三首》原文
    把酒问月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夜
    杜甫
    今夜廊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课后练习
    一、诵读,背诵这三首诗。
    二、你最喜欢这三首诗中的哪些诗句
    三、回答下列问题:
    1.哪些诗句表现了物是人非的意蕴
    2.思乡思亲的诗句有哪些 哪句最动人
    3.写出孤独感的有哪些 其中最动人的你认为是哪一句,为什么
    四、诗中写月色之美的是否都跟人有关系 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否都是并不单独写月色之美的 为什么
    单元介绍
    本单元标题为“叩问月亮”,《咏月诗三首》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另外还有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中秋》、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和王维的《鸟鸣涧》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学生情况
    九年级,班级人数48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能照抄材料)。
    查看材料


    答案:
    解析: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诗中的意象,并能说明其所蕴含的意义;
    ②能依据诗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人笔下的画面,感受诗作的意境。
    ③能有感情地朗读诗篇。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体会诗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谈谈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及人生哲理给自己带来的感悟。
    (2)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
    遵循三维目标的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出发,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在具体的目标中,有诗歌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有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①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 1年版)》“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的要求,将“掌握诗中的意象,并能说明其所蕴含的意义。能依据诗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人笔下的画面,感受诗作的意境。能有感情地朗读诗篇”设定为知识与能力目标。
    ②本文三首诗歌作为写景抒情诗,意象丰富,且运用了多种表达手法,因此将“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体会诗歌意境”作为过程与方法目标。
    ③初中生情感丰富,价值观和人生观正处于确立时期,通过语文学习可以帮助他们形成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所以将“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谈谈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及人生哲理给自己带来的感悟”作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第15题:

    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如:李白《月下独酌》中的“(),对影成三人”;张九龄《望月抒怀》中的“(),天涯共此时”;李清照《一剪梅》中的“雁字回时,()”。


    正确答案:举杯邀明月;海上生明月;月满西楼

  • 第16题:

    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


    正确答案:对影成三人

  • 第17题:

    学习《长恨歌》,教师需要举例阐释诗歌中的叙事表达方式。下列例句中恰当的一项是()。

    • A、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杜甫《石壕吏》)
    • B、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 C、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
    • D、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王安石《登飞来峰》)

    正确答案:A

  • 第18题:

    以李白的诗《月下独酌》为例说明使人体验中情感诗意化。


    正确答案: ①文学世界中,尽管作家写的是现实世界,但由于它处于作家个体体验中,已属于诗意化的情感世界。李白《月下独酌》这首诗是由于诗人的孤独体验引起的。诗中花、酒、月与人的关系等,不是外在于诗人的客观景物,而是内在“情感物”。从诗人的醉眼看出,属于他个人体验的诗情。
    ②即在体验中“物”“我”的距离缩短乃至最后消失,进入“物我同一”境界。自我仿佛移入对象中,与对象融为一体。

  • 第19题:

    多选题
    李白的《月下独酌》为例看出艺术意象的审美特征有()。
    A

    虚拟性

    B

    感性

    C

    想象性

    D

    情感性


    正确答案: B,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出自李白哪部作品()
    A

    《独坐敬亭山》

    B

    《月下独酌》

    C

    《把酒问月》

    D

    《金陵酒肆留别》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教师在教学诗词意象分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诗词实例,理解并总结意象“酒”所表达的情感。以下诗词名句中意象“酒”表达了思乡之情的一项是()。
    A

    酒人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B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C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

    D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白居易《问刘十九》)


    正确答案: A
    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学习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老师引导学生鉴赏诗中的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教师让学生举例,和“月”有关的诗句,并且阐释和这句有相同的情感基调。下列例句不恰当的是(  )。
    A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B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C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D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四首》)


    正确答案: D
    解析:
    题干中的诗句是表达思乡的情感。ABC三项中的诗句都是表达思乡的情感基调。只有D项不是。

  • 第23题:

    单选题
    李白的《月下独酌》,这首诗突出写一个()字。
    A

    B

    C

    D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以李白的诗《月下独酌》为例说明使人体验中情感诗意化。

    正确答案: ①文学世界中,尽管作家写的是现实世界,但由于它处于作家个体体验中,已属于诗意化的情感世界。李白《月下独酌》这首诗是由于诗人的孤独体验引起的。诗中花、酒、月与人的关系等,不是外在于诗人的客观景物,而是内在“情感物”。从诗人的醉眼看出,属于他个人体验的诗情。
    ②即在体验中“物”“我”的距离缩短乃至最后消失,进入“物我同一”境界。自我仿佛移入对象中,与对象融为一体。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