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脑保健药品,理论上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某个学生服用该脑保健品两个月后,成绩果然有所提高。请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该保健品的效果(实验设计的类型,应考虑怎样取样、自变量、因变量、可能的额外变量)。

题目

有一脑保健药品,理论上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某个学生服用该脑保健品两个月后,成绩果然有所提高。请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该保健品的效果(实验设计的类型,应考虑怎样取样、自变量、因变量、可能的额外变量)。


相似考题
更多“有一脑保健药品,理论上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某个学生服用该脑保健品两个月后,成绩果然有所提高。请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该保健品的效果(实验设计的类型,应考虑怎样取样、自变量、因变量、可能的额外变量)。”相关问题
  • 第1题:

    一个好的实验设计应具有的功能

    A、使研究变量最大化

    B、对额外变量进行有效控制

    C、使实验误差变异最小化

    D、充分体现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内在联系

    E、在实验节省被试


    参考答案:ABCD

  • 第2题:

    某中学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开展了一项实验研究。研究者在本枝初中二年级800名学生中选择数学考试成绩排名前80位的学生参与实验,并用配对法将学生分为两个班,分别采用传统班级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验持续一学年,实验前后分别用数学学业水平测试试卷A和B对两个班学生进行测试,通过实验前后测试成绩的对比分析,比较两种数学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请按要求答题: (l)为该实验设计一个课题名称和研究假设; (2)指出该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3)写出该实验设计类型的名称及其格式; (4)该实验在抽样方法上存在什么问题?它会对实验效度产生什么影响?


    答案:
    解析:
    (1)课题名称:“两种数学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比较研究”; 研究假设:“传统班级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教学效果上存在差异”或“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优于传统班级教学”。 (2)自变量:数学教学模式; 因变量:数学教学效果(因变量指栎:数学学业水平测试成绩); 无关变量:学生数学基础、教师专业水平、教学条件等。 (3)名称: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4)以“数学考试成绩排名前80位的学生”为研究样本,其代表性不高,会影响实验的外在效度。

  • 第3题:

    营养学家:宣传任何一种保健品能治病都是骗人的。但是,对于饮食不规律的人群来说,服用某些保健品是必要的。如果接受该营养学家的看法,则必须接受以下哪一项陈述()

    A有些保健品是某些人有必要服用的。

    B已经生病的人不应服用保健品,因为保健品不能治病。

    C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必要服用保健品。

    D对于饮食规律的人群来说,服用任何保健品都是不必要的。


    A

  • 第4题:

    单因素实验设计是在实验时只施加一种实验因素,其他实验因素保持不变,从而研究该实验因素(自变量)与实验结果(因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


    正确答案:正确

  • 第5题:

    试分析下列命题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及额外变量(至少写出两个额外变量)。教师感兴趣是否新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正确答案: 自变量:教学方法:新教学方法/旧教学方法
    因变量:学生的学习成绩
    额外变量: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智商水平、前测和后测的试题难度。

  • 第6题:

    已有研究表明,汉字的视觉识别受到汉字的笔划数、结构类型(如独体字、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字体大小等因素的影响。请设计一个研究方案以探明这三个方面因素对汉字视觉识别的影响是各自独立的还是有交互作用的。要求写明:被试数量;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和可能的额外变量;实验设计类型;实验基本步骤;数据处理方法和可能的结果。


    正确答案: (1)被试:被试类型、人数等根据需要可以选择,具体不确定。
    (2)变量:①自变量有3个,分别是汉字笔划、结构类型、字体大小。变量水平根据需要设置。
    ②因变量根据研究需要,可以选择阅读成绩(正确率、错误率等也可以)、阅读时间、阅读速度等。
    ③可能的额外变量有字体颜色、字体类型(如黑体、宋体、隶书等),被试的教育水平(或者年龄、年级),刺激材料的呈现方式(如计算机、纸质文稿等)。
    (3)实验设计类型:根据需要,可以选择重复实验设计、完全随机化实验设计和混合设计中的1种。如果是混合设计,必须指明组内变量和组间变量,例如,本实验可采取2(汉字笔划:<10划或≥10划)×3(结构类型:独体字、左右结构或上下结构)×3(字体大小:16磅、32磅或48磅)的混合实验设计,其中汉字笔划为组间变量,结构类型与字体大小为组内变量。
    (4)实验基本步骤:
    ①根据实验设计类型、处理个数和研究需要,选择被试;
    ②选编实验材料(注意呈现方式);
    ③呈现实验材料(注意随机化),进行实验;
    ④实验记录、数据分析和结果处理。
    (5)数据处理方法: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方法。
    (6)可能的结果:在主效应方面,要适当具有现实性;在交互效应方面,鼓励大胆假设。
    另一参考答案:
    (1)被试:被试类型、人数等根据需要可以选择,具体不确定。
    (2)变量:
    ①自变量有3个,分别是汉字笔划、结构类型、字体大小。变量水平根据需要设置。
    ②因变量根据研究需要,可以选择阅读成绩(正确率、错误率等也可以)、阅读时间、阅读速度等。
    ③可能的额外变量有字体颜色、字体类型(如黑体、宋体、隶书等),被试的教育水平(或者年龄、年级),刺激材料的呈现方式(如计算机、纸质文稿等)。
    (3)实验设计类型:本实验可采取2(汉字笔划:<10划或≥10划)×3(结构类型:独体字、左右结构或上下结构)×3(字体大小:16磅、32磅或48磅)的混合实验设计,其中为字体大小组间变量,汉字笔划与结构类型为组内变量。
    (4)实验基本步骤:
    ①首先,根据研究需要,选择3组被试,每组10人,共30人;
    ②选编符合实验设计要求汉字60个,分别为汉字笔划与汉字结构类型的6种处理,每种10个汉字,随后,对汉字进行编辑,以图片的形式呈现于计算机屏幕;
    ③在计算机屏幕上,随机呈现实验材料,引入被试逐一进行实验;
    ④实验记录、数据分析和结果处理。
    (5)数据处理方法: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方法。
    (6)可能的结果:被试在汉字笔划、结构类型方面可能会存在显著差异,其中10划以下的阅读效果可能显著优于10划以上的汉字,左右结构的阅读效果可能最优,独体字的阅读效果可能最差。三种字体大小之间可能没有显著差异。在交互效应方面,汉字笔划和结构类型之间可能具有显著的交互效应,有待进一步进行简单效应检验。

  • 第7题:

    请设计一个研究方案,探讨文章的生字密度、文章的类型和文章的句子长短对学生阅读理解的影响。要求写明:被试数量;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和可能的额外变量;实验设计类型;实验基本步骤;数据处理方法和可能的结果。


    正确答案: (1)被试:被试类型、人数等根据需要可以选择,具体不确定。
    (2)变量:
    ①自变量有3个,分别是生字密度、文章类型、句子长短。变量水平根据需要设置。
    ②因变量根据研究需要,可以选择阅读成绩(正确率、错误率等也可以)、阅读速度、阅读效率等。
    ③可能的额外变量有文章长度、字体类型(如黑体、宋体、隶书等),被试的教育水平(或者年龄、年级)、对文章的熟悉度等,刺激材料的呈现方式(如计算机、纸质文稿等)。
    (3)实验设计类型:根据需要,可以选择重复实验设计、完全随机化实验设计和混合设计中的1种。如果是混合设计,必须指明组内变量和组间变量(要注意考虑被试的疲劳程度)。
    (4)实验基本步骤:
    ①根据实验设计类型、处理个数和研究需要,选择被试;
    ②选编实验材料(注意呈现方式);
    ③呈现实验材料(注意随机化),进行实验;
    ④实验记录、数据分析和结果处理。
    (5)数据处理方法: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方法。
    (6)可能的结果:在主效应方面,生字密度和文章类型可能具有显著差异(可以有变化);在交互效应方面,鼓励大胆假设。

  • 第8题:

    从实验设计要素的角色来看,实验设计包括()

    • A、控制无关变量
    • B、操纵自变量
    • C、测量因变量
    • D、消除无关变量

    正确答案:A,B,C

  • 第9题:

    问答题
    已有研究表明,汉字的视觉识别受到汉字的笔划数、结构类型(如独体字、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字体大小等因素的影响。请设计一个研究方案以探明这三个方面因素对汉字视觉识别的影响是各自独立的还是有交互作用的。要求写明:被试数量;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和可能的额外变量;实验设计类型;实验基本步骤;数据处理方法和可能的结果。

    正确答案: (1)被试:被试类型、人数等根据需要可以选择,具体不确定。
    (2)变量:①自变量有3个,分别是汉字笔划、结构类型、字体大小。变量水平根据需要设置。
    ②因变量根据研究需要,可以选择阅读成绩(正确率、错误率等也可以)、阅读时间、阅读速度等。
    ③可能的额外变量有字体颜色、字体类型(如黑体、宋体、隶书等),被试的教育水平(或者年龄、年级),刺激材料的呈现方式(如计算机、纸质文稿等)。
    (3)实验设计类型:根据需要,可以选择重复实验设计、完全随机化实验设计和混合设计中的1种。如果是混合设计,必须指明组内变量和组间变量,例如,本实验可采取2(汉字笔划:<10划或≥10划)×3(结构类型:独体字、左右结构或上下结构)×3(字体大小:16磅、32磅或48磅)的混合实验设计,其中汉字笔划为组间变量,结构类型与字体大小为组内变量。
    (4)实验基本步骤:
    ①根据实验设计类型、处理个数和研究需要,选择被试;
    ②选编实验材料(注意呈现方式);
    ③呈现实验材料(注意随机化),进行实验;
    ④实验记录、数据分析和结果处理。
    (5)数据处理方法: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方法。
    (6)可能的结果:在主效应方面,要适当具有现实性;在交互效应方面,鼓励大胆假设。
    另一参考答案:
    (1)被试:被试类型、人数等根据需要可以选择,具体不确定。
    (2)变量:
    ①自变量有3个,分别是汉字笔划、结构类型、字体大小。变量水平根据需要设置。
    ②因变量根据研究需要,可以选择阅读成绩(正确率、错误率等也可以)、阅读时间、阅读速度等。
    ③可能的额外变量有字体颜色、字体类型(如黑体、宋体、隶书等),被试的教育水平(或者年龄、年级),刺激材料的呈现方式(如计算机、纸质文稿等)。
    (3)实验设计类型:本实验可采取2(汉字笔划:<10划或≥10划)×3(结构类型:独体字、左右结构或上下结构)×3(字体大小:16磅、32磅或48磅)的混合实验设计,其中为字体大小组间变量,汉字笔划与结构类型为组内变量。
    (4)实验基本步骤:
    ①首先,根据研究需要,选择3组被试,每组10人,共30人;
    ②选编符合实验设计要求汉字60个,分别为汉字笔划与汉字结构类型的6种处理,每种10个汉字,随后,对汉字进行编辑,以图片的形式呈现于计算机屏幕;
    ③在计算机屏幕上,随机呈现实验材料,引入被试逐一进行实验;
    ④实验记录、数据分析和结果处理。
    (5)数据处理方法: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方法。
    (6)可能的结果:被试在汉字笔划、结构类型方面可能会存在显著差异,其中10划以下的阅读效果可能显著优于10划以上的汉字,左右结构的阅读效果可能最优,独体字的阅读效果可能最差。三种字体大小之间可能没有显著差异。在交互效应方面,汉字笔划和结构类型之间可能具有显著的交互效应,有待进一步进行简单效应检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设计一个心理学实验,考察是否新的教学方法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实验设计的类型、实验中的变量(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

    正确答案: 实验设计:单因素被试间设计(或者非等控制组设计);自变量:教学方法(新、旧);因变量:被试的学习成绩。额外变量:两组被试在没有实验干预之前学习成绩的差异;被试的成熟、两组被试是否为同一个教师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实验研究设计的基本程序中不包括()
    A

    选择任意的实验设计类型

    B

    确定自变量

    C

    选择样本

    D

    确定因变量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从实验设计要素的角色来看,实验设计包括()
    A

    控制无关变量

    B

    操纵自变量

    C

    测量因变量

    D

    消除无关变量


    正确答案: D,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任选一题 .... 作答。若两题都答,只按第Ⅰ道题的成绩计分。 Ⅰ.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Ⅱ.教师的情绪状态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已使这一问 题在教育教学中更加明晰地凸显出来。以往虽有研究者曾提出或关注过该领域的问题,但对二 者之间关系的探讨缺乏实证性研究。本研究将以实验的方法科学论证教师的情绪状态与课堂教 学效果之间的内在关系。被试从某大学本科三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150名同学进行实验。将被试 随机分为正状态(精神饱满 面带微笑 富有激情)、和常态两个组。在实验开始之前,对两 组学生进行数字测验。实验过程中由同一教师、同一内容、同一教学环境分别在两个组上课。 实验持续一个学年,测验两组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发现实验组的大学生数学学习成绩有提高。 (1)研究假设 (2)这个实验属于哪类实验设计? (3)该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是什么?


    答案:
    解析:
    Ⅰ. 皮亚杰认为提出人类发展的本质是对环境的适应,即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 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认知逐渐成熟起来。皮亚杰认为个体从出生至儿童期结束,其认知发 展要经过四个时期:(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二岁),个体靠感觉与动作认识世界;(2)前 运算阶段(二至七岁),个体开始运用简单的语言符号从事思考,具有表象思维能力,但缺乏 可逆性;(3)具体运算阶段(七至十一二岁),出现了逻辑思维和零散的可逆运算,但一般只 能对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运算;(4)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至十四五岁),能在头脑中把形式 和内容分开,使思维超出所感知的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命题运算。 该理论对教育的启示:第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强调认知发展对学习的制约作用,在 教育教学中应依据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认知特点进行教学。 第二,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知识是学习者经过同化、顺应机制而建构起来的经验体系。这要求我们树立新的知识观、学习 观,选择符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内容,通过精心组织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第三, 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认知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不断地组织和再组织过程, 在新水平上整合新、旧信息以形成新结构。只有当所教的东西能够引起儿童积极探究和进行再 创造的愿望和行动时,才会有效地被儿童所同化。 Ⅱ. (1)教师的正情绪状态对大学生数学成绩有促进作用 (2)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实验。 (3)自变量是教师的情绪状态,因变量是学生的数学成绩,无关变量包括:两班同学原有 基础的影响,两班原有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的影响,前测对后测造成的影响等。

  • 第14题:

    营养学家:宣传任何一种保健品能治病都是骗人的。但是,对于饮食不规律的人群来 说,服用某些保健品是必要的。
    如果接受该营养学家的看法,则必须接受以下哪一项陈述?

    a.有些保健品是某些人有必要服用的
    b.已经生病的人不应服用保健品,因为保健品不能治病
    c.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必要服用保健品
    d.对于饮食规律的人群来说,服用任何保健品都是不必要的


    答案:A
    解析:
    根据营养学家的第一句可推出:所有保健品都不能治病。根据第二句可推出:饮食不规 律的人群有必要服用某些保健品,故A项正确。B项前半句题干未涉及,不能推出;C项等值于“有些人没必要 服用保健品”,由题干“有些”不能推出“有些不”,错误;D项根据第二句,否前不能否后,错误。故答案选A。

  • 第15题:

    实验设计中可能设计旳变量形式是()

    • A、自变量
    • B、无关变量
    • C、因变量
    • D、控制变量

    正确答案:A

  • 第16题:

    实验研究设计的基本程序中不包括()

    • A、选择任意的实验设计类型
    • B、确定自变量
    • C、选择样本
    • D、确定因变量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设计一个心理学实验,考察是否新的教学方法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实验设计的类型、实验中的变量(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


    正确答案:实验设计:单因素被试间设计(或者非等控制组设计);自变量:教学方法(新、旧);因变量:被试的学习成绩。额外变量:两组被试在没有实验干预之前学习成绩的差异;被试的成熟、两组被试是否为同一个教师等。

  • 第18题:

    解释一个2×3×4的完全随机因素实验设计(要指出该实验设计中的自变量数、每个自变量的水平数、可检验几个主效应、交互作用等)。假如同一实验条件(即一个实验单元)需要5名被试,那么完成该实验需要多少名被试?如果将实验设计改为混合设计,其中前两个变量为组间变量,第三个变量为组内变量,同一实验条件仍需要5名被试,则该实验需要多少组被试?


    正确答案: (1)该设计中,自变量有3个,分别有2、3、4个水平,可检测3个主效应和4个交互作用。
    (2)假如同一实验条件需要5名被试,该实验共需120名被试。
    (3)如果该实验设计为混合设计,且前两个变量为组间变量,另一变量为组内变量,同一实验条件仍需要5名被试,该实验则需要30名被试。

  • 第19题:

    某本科生想以混合设计模式研究生字密度、文章类型、句子长度和主题熟悉度四个因素对初中生阅读理解的影响。请指明被试数量;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和可能的额外变量;实验设计类型;实验基本步骤;数据处理方法和可能的结果。


    正确答案: (1)被试:被试人数等根据需要可以选择,具体不确定。
    (2)变量:
    ①自变量有4个,分别是生字密度、文章类型、句子长短和主题熟悉度。
    变量水平根据需要设置。
    ②因变量根据研究需要,可以选择阅读成绩(正确率、错误率等也可以)、阅读速度、阅读效率等。
    ③可能的额外变量有文章长度、字体类型(如黑体、宋体、隶书等),被试的阅读水平、对文章的熟悉度等,刺激材料的呈现方式(如计算机、纸质文稿等)。
    (3)实验设计类型:该实验设计为4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根据需要指明组内变量和组间变量(要注意考虑被试的疲劳程度)。
    (4)实验基本步骤:
    ①根据实验设计类型、处理个数和研究需要,选择被试;
    ②选编实验材料(注意呈现方式);
    ③呈现实验材料(注意随机化),进行实验;
    ④实验记录、数据分析和结果处理。
    (5)数据处理方法: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方法。
    (6)可能的结果:在主效应方面,生字密度和文章类型可能具有显著差异(可以有变化);在交互效应方面,鼓励大胆假设。

  • 第20题:

    问答题
    试分析下列命题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及额外变量(至少写出两个额外变量)。教师感兴趣是否新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正确答案: 自变量:教学方法:新教学方法/旧教学方法
    因变量:学生的学习成绩
    额外变量: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智商水平、前测和后测的试题难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某本科生想以混合设计模式研究生字密度、文章类型、句子长度和主题熟悉度四个因素对初中生阅读理解的影响。请指明被试数量;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和可能的额外变量;实验设计类型;实验基本步骤;数据处理方法和可能的结果。

    正确答案: (1)被试:被试人数等根据需要可以选择,具体不确定。
    (2)变量:
    ①自变量有4个,分别是生字密度、文章类型、句子长短和主题熟悉度。
    变量水平根据需要设置。
    ②因变量根据研究需要,可以选择阅读成绩(正确率、错误率等也可以)、阅读速度、阅读效率等。
    ③可能的额外变量有文章长度、字体类型(如黑体、宋体、隶书等),被试的阅读水平、对文章的熟悉度等,刺激材料的呈现方式(如计算机、纸质文稿等)。
    (3)实验设计类型:该实验设计为4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根据需要指明组内变量和组间变量(要注意考虑被试的疲劳程度)。
    (4)实验基本步骤:
    ①根据实验设计类型、处理个数和研究需要,选择被试;
    ②选编实验材料(注意呈现方式);
    ③呈现实验材料(注意随机化),进行实验;
    ④实验记录、数据分析和结果处理。
    (5)数据处理方法: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方法。
    (6)可能的结果:在主效应方面,生字密度和文章类型可能具有显著差异(可以有变化);在交互效应方面,鼓励大胆假设。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实验设计中可能设计旳变量形式是()
    A

    自变量

    B

    无关变量

    C

    因变量

    D

    控制变量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判断题
    单因素实验设计是在实验时只施加一种实验因素,其他实验因素保持不变,从而研究该实验因素(自变量)与实验结果(因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