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试述孔子论述文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述白居易强调内容和形式统一的关系
    白居易认为“情”和“义”属于诗歌内容,“言”和“声”属于诗歌的形式,“情”是诗歌的根本,“义”是诗歌创作的归宿。文学作品中没有比情感更重要,比语言更早,比声音更亲切,没有比思想更深刻。他认为圣人的作品都做到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所以感人至深。一篇好的诗歌作品,既要有深刻的主题和丰富的情感,还要语言流畅,韵律和谐优美。他反对诗歌以华美的形式淹没内容,反对那些:“嘲风雪,弄花草”的梁陈丽体和晋宋时期“多溺于山水”“偏入于田园”的诗歌,白居易的作品内容深刻,语言通俗易懂,文章清新自然,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

  • 第2题:

    试以具体作品为例加以说明文艺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怎样?或(毛泽东是怎样论述文艺与生活的关系的?)


    正确答案: 毛泽东在《讲话》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观察文艺,全面论述了文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他的观点是:
    第一、文艺是以社会生活为唯一源泉的。他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社会生活是文艺的取之不尽、用之不尽的雎一源泉,此外没有第二个源泉。
    第二、文艺对生活的反映必须更高、更典型。
    第三,文艺要给社会生活以积极的反作用。毛泽东十分重视文艺对生活的作用。他把文艺看作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不可缺少的斗争武器。

  • 第3题:

    简述孔子论述文艺的社会功能。


    正确答案: 1.从人的立身处世来讨论和礼乐。认为诗乐具有教化作用,可提高人品德修养。同时在政治和社会活动中,发挥其社会功能。
    2.论文学世态与社会的关系。提出了“兴观群怨”之说。通过诗歌来表达情志以发挥其社会作用的概括论述,这也体现了孔子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

  • 第4题:

    论述孔子的文艺观。


    正确答案:(1)在《论语》为我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文=论的产生,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2)他评诗、乐的标准是“思无邪”。(3)论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不学诗,无以言”、“兴、观、群、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4)论文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情欲信”、“辞欲巧”。(5)孔子的艺术观,以仁为核心,以中和为指导,鲜明地主张艺术从属于伦理道德、政治观念及其制度。其文艺观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在文艺创作与文学批评上,尚实致用精神以及文艺服务于政治的观点,对我国古代传统文论产生,形成与发展,都有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

  • 第5题:

    孔子是如何论述人的审美感情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


    正确答案: (1)孔子关于人的审美感情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论述主要见于《论语·雍也》,其语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孔子把水的动态与山的静态的自然本性与智者、仁者的胸怀和性格特点有机结合起来,论述了人的精神品质与自然美的关系。
    (3)孔子突出了智者、仁者对自然山水的不同的爱好,开创了论自然美与人的审美关系的先河,为后世的相关理论奠定了基础。

  • 第6题:

    试述艺术作品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正确答案: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统一、互相包容、互相转化的关系。两者都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不可想象会存在没有内容的形式和没有形式的内容。所以,也不存在只有形式或只有内容的艺术作品。“如果形式是内容的表现,他必须和内容紧密的联系着,你要想把它从内容分出来,那就意味着消灭了内容;反过来也一样,你要想把内容从形式分出来,那就等于消灭了形式。”在已经完成的具体作品中,内容与形势紧密结合,成为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

  • 第7题:

    填空题
    陆机用比喻的方式论述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

    正确答案: “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试述证据内容与证据形式的关系。

    正确答案: 证据的内容是证据本身内具有的证明能力,它具有客观实在性和关联性;证据的形式是证据在法律上所具有的外在表现方式和正当的获取手段。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法律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法律应该反映人民的意志,法律上具有效力的证据应具有效力的证据应具有确凿可靠的内容,而且有证据力的证据应享有法律上的有效形式,二者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的对立体现在各自表现的内容不同;它们的统一表现于具有共同的目标——查明案件的真实。
    二者一致,这当然是最理想的现实要求,但在司法实践中常常难以统一,主要是因为理论与实际结合上存在两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一、证据材料内容真实,取证方式违法。即以违法手段获取的证据经查证具有真实性。对这样的证据,有三种不同观点:
    (1)一律排除;
    (2)证据可以采用,但应依法处理违法取证的人员;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不同情况对待。比如:对待实物证据与对待口头证据的方法是不同的。
    上述三种意见对如何惩罚取证违法者各有理由,无法达成供识。
    二、合法获取的证据,经实践证明有少数不具有真实性的内容,没有证据力,但以合法的证据形式进入诉讼程序。也就是说经过法定程序的鉴别仍未能排除那些不具备证据资格的假证据进入了证据范畴,享有法律效力,在实践上没有办法根除这一现象的发生。以上两个问题,分别从理论到实践上说明我们的理论研究在法律程序上尚有缺陷,对于假证据和非法证据无法杜绝。正因为如此,我们应面对现实,既要考虑保护人权,又要考虑维护程序,从而力求做到司法公正。司法公正是核心,证据的内容和形式应 为之服务。
    因此,在证据的内容与形式关系上应有的观点是:
    (1)坚持有真实内容的证据,原则上应使其具有合法的证据形式,这有利于查明案件事实,从而保证案件的正确处理。不能因噎废食,为了惩治违法者,而使真实的证据不能使用。
    (2)重视对人权的保护,对于证据收集、采用过程中的违法行为,一委依法严处;坚持按法律程序办案,坚决惩治违法行为,以实现诉讼程序公正。
    (3)对严重违法收集的证据,基于可靠性程度差,必须限制采用,严格审查,尽可能不采用,如必须采用,必须有充足、合理的材料证实其可靠性时,才得使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孔子是如何论述人的审美感情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

    正确答案: (1)孔子关于人的审美感情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论述主要见于《论语·雍也》,其语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孔子把水的动态与山的静态的自然本性与智者、仁者的胸怀和性格特点有机结合起来,论述了人的精神品质与自然美的关系。
    (3)孔子突出了智者、仁者对自然山水的不同的爱好,开创了论自然美与人的审美关系的先河,为后世的相关理论奠定了基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孔子论述文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正确答案: (1)孔子以“善”和“质”表示文艺的内容,以“美”和“文”表示文艺的形式。“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是孔子认为形式和内容的理想关系。它与“中和”之美的关系非常密切。
    (2)“尽善尽美”是在评论音乐时提出的,“文质彬彬”是在论述人的伦理品德和品质时提出的。但二说都被引申为文学与形式关系的论述。
    (3)孔子要求文学的内容真实可信,形式美赡巧妙,他强调“质”的重要,同时他意识到“质”不能脱离“文”而独立存在。因此主张文质兼备,即内容和形式和谐统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孔子是如何论述文艺的社会功能的?

    正确答案: 1.从人的立身处世来讨论和礼乐。认为诗乐具有教化作用,可提高人品德修养。同时在政治和社会活动中,发挥其社会功能。
    2.论文学世态与社会的关系。提出了“兴观群怨”之说。通过诗歌来表达情志以发挥其社会作用的概括论述,这也体现了孔子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作为志切救民的政治家,孔子非常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
    孔子“兴观群怨”的阶级内容显而易见,学《诗》的目的,只为“事父”、“事君”。他对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给了很高的估价。
    “可以兴”说明诗歌可以感动人、鼓舞人,具有艺术感染力作用;“可以观”说明诗歌可以“考见得失”,“观风俗之盛衰”,具有认识作用;“可以群”说明诗歌可以交流思想感情,使人们相互切磋,达到团结的目的;“可以怨”说明诗歌可以“怨刺上政”,对政治发表批评意见;“事父”、“事君”,则是孔子从他的政治立场出发,说明诗歌要为礼教服务;“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说明诗歌还能给人以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孔子论述文艺的社会功能。

    正确答案: 1.从人的立身处世来讨论和礼乐。认为诗乐具有教化作用,可提高人品德修养。同时在政治和社会活动中,发挥其社会功能。
    2.论文学世态与社会的关系。提出了“兴观群怨”之说。通过诗歌来表达情志以发挥其社会作用的概括论述,这也体现了孔子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述孔子论述文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1)孔子以“善”和“质”表示文艺的内容,以“美”和“文”表示文艺的形式。“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是孔子认为形式和内容的理想关系。它与“中和”之美的关系非常密切。
    (2)“尽善尽美”是在评论音乐时提出的,“文质彬彬”是在论述人的伦理品德和品质时提出的。但二说都被引申为文学与形式关系的论述。
    (3)孔子要求文学的内容真实可信,形式美赡巧妙,他强调“质”的重要,同时他意识到“质”不能脱离“文”而独立存在。因此主张文质兼备,即内容和形式和谐统一。

  • 第14题:

    论述礼仪内容和礼仪形式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 礼仪内容和礼仪形式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虽然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它们在礼仪或礼仪媒体中地位却不是完全一样的。礼仪内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决定地位,而礼仪形式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服从地位;礼仪内容决定礼仪形式,礼仪形式服从礼仪内容。
    因此,礼仪内容与礼仪形式之间是一种主从关系。
    礼仪内容和礼仪形式的主次要位置也不是绝对不变的,虽然在一般情况下礼仪内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决定地位,而礼仪形式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服从地位。但是在一定条件下,这两方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礼仪形式处于服从地位次要方面,是可以成为处于决定地位的主要方面的。
    只有内容而没有形式的“礼仪”和只有形式而没有内容的“礼仪”都是不可思议的。瑞典著名语音学家索绪尔曾将符号的内容和形式比喻为一纸两面。礼仪和形式一旦分离,则礼仪自身必将解体和消失,剩下的就只是枯燥干巴的内容或空洞无物的形式,即“有礼无仪”或“有仪无礼”;反之,礼仪只要存在着,礼仪或礼仪的媒体就一定是礼仪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礼记·礼器》中说“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无文。忠信,礼之本也;礼之文,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讲的就是礼仪内容和礼仪形式应当和谐统一的问题。

  • 第15题:

    试述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正确答案: 内容和形式两者互为存在的齐纳提。在实际作品中,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
    一般来说,艺术作品内容决定形式运用,而形式则反作用于内容。因为艺术作品终究是用来反映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此,内容就成为作品最主要的一个因素,但是形式对内容的表达起到了重要作用:好的形式可以增加作品内容的强度和感染力,而不协调的形式则会给作品意图表达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在艺术世界中,作品作为一个媒介处于艺术家和艺术欣赏者中间,一般来说,在艺术创作者来看,内容是先于形式存在的,艺术家的创造意图往往形成在先,对形式的考虑离不开内容的响应要求,有什么样的内容,就要有相应的形式来表现。而在艺术欣赏者来看,形式却是先于内容而存在的,欣赏者总是经由外部形式因素进入作品的内容。如果两者不能达到一个协调的程度,就会对艺术作品产生损害。
    宗旨,内容和形式是不同分割的一个整体,两者的协调统一是成功艺术作品的标志。

  • 第16题:

    陆机用比喻的方式论述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


    正确答案:“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

  • 第17题:

    孔子是如何论述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的?


    正确答案: (1)孔子以“善”和“质”表示文艺的内容,以“美”和“文”表示文艺的形式。“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是孔子认为的形式和内容的理想关系。它与“中和”之美的关系非常密切。
    (2)“尽善尽美”是在评论音乐时提出的,“文质彬彬”是在论述人的伦理品德和品质时提出的。但二说都被引申为文学与形式关系的论述。
    (3)孔子不仅要求文学的内容真实可信,而且要求形式美赡巧妙,总体上是文质并重。

  • 第18题:

    《文心雕龙》中以《()》论述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正确答案:情弑

  • 第19题:

    问答题
    论述孔子的文艺观。

    正确答案: (1)在《论语》为我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文=论的产生,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2)他评诗、乐的标准是“思无邪”。(3)论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不学诗,无以言”、“兴、观、群、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4)论文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情欲信”、“辞欲巧”。(5)孔子的艺术观,以仁为核心,以中和为指导,鲜明地主张艺术从属于伦理道德、政治观念及其制度。其文艺观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在文艺创作与文学批评上,尚实致用精神以及文艺服务于政治的观点,对我国古代传统文论产生,形成与发展,都有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试以具体作品为例加以说明文艺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怎样?或(毛泽东是怎样论述文艺与生活的关系的?)

    正确答案: 毛泽东在《讲话》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观察文艺,全面论述了文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他的观点是:
    第一、文艺是以社会生活为唯一源泉的。他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社会生活是文艺的取之不尽、用之不尽的雎一源泉,此外没有第二个源泉。
    第二、文艺对生活的反映必须更高、更典型。
    第三,文艺要给社会生活以积极的反作用。毛泽东十分重视文艺对生活的作用。他把文艺看作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不可缺少的斗争武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述艺术作品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正确答案: 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统一、互相包容、互相转化的关系。两者都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不可想象会存在没有内容的形式和没有形式的内容。所以,也不存在只有形式或只有内容的艺术作品。“如果形式是内容的表现,他必须和内容紧密的联系着,你要想把它从内容分出来,那就意味着消灭了内容;反过来也一样,你要想把内容从形式分出来,那就等于消灭了形式。”在已经完成的具体作品中,内容与形势紧密结合,成为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述孔子对教育作用的论述。

    正确答案: 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而教育能在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建立在教育对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的认识基础上的。孔子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持肯定态度。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命题,成为人人有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当受教育的理论根据。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孔子是如何论述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的?

    正确答案: (1)孔子以“善”和“质”表示文艺的内容,以“美”和“文”表示文艺的形式。“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是孔子认为的形式和内容的理想关系。它与“中和”之美的关系非常密切。
    (2)“尽善尽美”是在评论音乐时提出的,“文质彬彬”是在论述人的伦理品德和品质时提出的。但二说都被引申为文学与形式关系的论述。
    (3)孔子不仅要求文学的内容真实可信,而且要求形式美赡巧妙,总体上是文质并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论述礼仪内容和礼仪形式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 礼仪内容和礼仪形式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虽然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它们在礼仪或礼仪媒体中地位却不是完全一样的。礼仪内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决定地位,而礼仪形式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服从地位;礼仪内容决定礼仪形式,礼仪形式服从礼仪内容。
    因此,礼仪内容与礼仪形式之间是一种主从关系。
    礼仪内容和礼仪形式的主次要位置也不是绝对不变的,虽然在一般情况下礼仪内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决定地位,而礼仪形式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服从地位。但是在一定条件下,这两方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礼仪形式处于服从地位次要方面,是可以成为处于决定地位的主要方面的。
    只有内容而没有形式的“礼仪”和只有形式而没有内容的“礼仪”都是不可思议的。瑞典著名语音学家索绪尔曾将符号的内容和形式比喻为一纸两面。礼仪和形式一旦分离,则礼仪自身必将解体和消失,剩下的就只是枯燥干巴的内容或空洞无物的形式,即“有礼无仪”或“有仪无礼”;反之,礼仪只要存在着,礼仪或礼仪的媒体就一定是礼仪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礼记·礼器》中说“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无文。忠信,礼之本也;礼之文,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讲的就是礼仪内容和礼仪形式应当和谐统一的问题。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