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立象以尽意”相关问题
  • 第1题:

    “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说出自()

    A《周易·系辞》

    B《庄子》

    C《论语》

    D《论文偶记》


    A

  • 第2题:

    立象以尽意
    其本意是说,语言文辞难以传达完全的意念,可通过卦象,以象征的方法,表达无法传达的意念。作为美学命题,所谓“立象以尽意”,也就是说具体的形象可以表现无限丰富复杂的意念。这一命题对后世“意象”范畴的提出深有启发。

  • 第3题:

    言不尽意


    正确答案:先秦庄子及其学派关于审美感受的特点的命题。在《庄子.天道》中提出。“言不尽意”既是哲学命题,也是美学命题。作为一个哲学命题,其意是说,“道”是不可言传的,因为它是一个普遍、无限、绝对的抽象观念,人们的语言文辞不可能把它像一个有形有色的东西那样,加以描述和规定。作为一个美学命题,意思是说,“意”即是美,美的境界是感受的对象,不能诉之于抽象的理智,只能通过直觉、想象和情感去体验,而不能像科学认识那样用语言去作明确的规定。所以“言不尽意”,乃正是审美感受的特点。这一命题对古代文论的言说方式和批评方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 第4题:

    一般来说,表达诗意有两种基本的方式,一则立象尽意,一则是直言其意。


    正确答案:正确

  • 第5题:

    中国古代文论中,早在《周易·系辞》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的言说,这里包含着文本层面的()、()、()三个层面的因子。


    正确答案:言;意;象

  • 第6题: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这段文字出自()。

    • A、《周易•系辞》
    • B、《周易略例•明象》
    • C、《庄子•外物》
    • D、《庄子•天道》

    正确答案:B

  • 第7题:

    中国古代文论中,早在()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的命题。


    正确答案:《周易·系辞》

  • 第8题:

    单选题
    “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说出自()
    A

    《周易·系辞》

    B

    《庄子》

    C

    《论语》

    D

    《论文偶记》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名词解释题
    言不尽意、得意忘言

    正确答案: 庄子的观点为是:“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他认为,言只是手段,得意才是根本的目的。庄子之说,不仅为魏晋玄学三大命题中的言意之辨奠定了哲学基础,也启发了后人在审美实践中努力创作和把握味之不尽的言外之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庄子“言不尽意”说到《易传?系辞》、魏晋玄学,由陆机到刘勰、钟嵘,再由司空图到严羽、王士禛,最后到王国维,这一条线索基本是循庄子“言不尽意”说的美学、文论史影响来勾勒的。你怎样看待“言不尽意”?

    正确答案: 在“言不尽意”的基础上,庄子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观点,通过“筌-鱼”、“蹄-兔”等生活实例的类比,庄子形象表述了 “言-意”之间一种本质性的手段与目的的关系,语言文字也是人们用来把握文艺作品意思的手段或工具,它们都各有各的目的,但语言文字和它所要表达的意思也不是一回事,从根本上说,“言”是言筌、工具、梯子,“意”则是言外之意、目的,或言所要求达到的意旨,“存言”的目的在于“得意”。在此,庄子提出了言意关系中的一大悖论,那就是“存言”的目的竟在于“去言”或“忘言”。这也足以体现出庄子的智慧。
    言”与“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古典哲学、美学以及文艺学所广泛探讨的一个核心话题,它涉及人对世界最基本的观点与看法,也涉及到艺术家对艺术创作最基本的审美理念及其具体实现的逻辑路径。“言”,本指言辞、说话,在古典美学与文论中引申为艺术语言、言语表达;“意”即意图、想法,在古典美学与文论中引申为话语的意义,或审美心理感受。中国古典美学与文论中的言意论,其源出于古典哲学中的“言意之辩”。早在先秦,“言”与“意”的关系问题就已受到儒、道、墨等诸流派的哲学家的普遍关注。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认为,“言”是君子表达志向和道德理想的工具,“言以足志,文以足言”,“辞达而已”。又如“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辩也”,简言之就是通过一定的“言”可以把握一定的“意”,亦即肯定“言”也可以达“意”。那么儒、墨二家主张“言可达意”不同,老庄的基本观点是认为“言不尽意”的。比如老子早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论断,而庄子则更是在此基础上对“言”的广泛性、复杂性及其表“意”的歧义性、暧昧性作出深刻的思考,提出了诸如“道不可言”、“言不尽意”、“得意忘言”等诸多智慧性的观点,这些观点可以说直接引发了历史上著名的魏晋玄学家们的“言意之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名词解释题
    言不尽意

    正确答案: 用一般性、概括性的词语表达特殊性的事物的时候,总会有一些“难言之忧”,需要听话人自己去体会、补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中国古代文论中,早在《周易·系辞》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的言说,这里包含着文本层面的()、()、()三个层面的因子。

    正确答案: 言,意,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言不尽意、得意忘言
    庄子的观点为是:“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他认为,言只是手段,得意才是根本的目的。庄子之说,不仅为魏晋玄学三大命题中的言意之辨奠定了哲学基础,也启发了后人在审美实践中努力创作和把握味之不尽的言外之意。

  • 第14题:

    言尽意


    正确答案: 语言能够完整准确表达思想。为魏晋“三理”之一,与言不尽意相对。欧阳建《言尽意论》:“以理得于心,非言不畅,物定于彼,非言不辩。”又说:“名逐物而迁,言因理而变,此犹声发响应,形存影附,不得相与为二。苟其不二,则言无不尽矣。”

  • 第15题:

    所谓“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指的是()。


    正确答案:嫡长继承制

  • 第16题:

    翻译: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正确答案: 孔子说:“圣人创立卦象以穷尽所要表达的心意,设置卦爻以穷尽所要表达的真伪,用文辞以穷尽所要表达的言语,变动(阴阳爻)使之通达,以穷尽天下之利,鼓动起舞(而行蓍)以穷尽其神妙。”

  • 第17题: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这段话来自于()

    • A、《周易·系辞》
    • B、《论语》
    • C、《孟子》
    • D、《老子》

    正确答案:A

  • 第18题: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这句话讲的是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9题:

    填空题
    中国古代文论中,早在()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的命题。

    正确答案: 《周易·系辞》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翻译: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正确答案: 孔子说:“圣人创立卦象以穷尽所要表达的心意,设置卦爻以穷尽所要表达的真伪,用文辞以穷尽所要表达的言语,变动(阴阳爻)使之通达,以穷尽天下之利,鼓动起舞(而行蓍)以穷尽其神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这段文字出自()。
    A

    《周易•系辞》

    B

    《周易略例•明象》

    C

    《庄子•外物》

    D

    《庄子•天道》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这段话来自于()
    A

    《周易·系辞》

    B

    《论语》

    C

    《孟子》

    D

    《老子》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判断题
    一般来说,表达诗意有两种基本的方式,一则立象尽意,一则是直言其意。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名词解释题
    立象以尽意

    正确答案: 其本意是说,语言文辞难以传达完全的意念,可通过卦象,以象征的方法,表达无法传达的意念。作为美学命题,所谓“立象以尽意”,也就是说具体的形象可以表现无限丰富复杂的意念。这一命题对后世“意象”范畴的提出深有启发。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