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与谢民师推官书》中说:诗文创作应该“如行如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就是说()。
第1题:
()代学者谢榛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局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四溟诗话》)。
A元
B明
C唐
D宋
第2题:
(孔子)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苏轼《答谢民师推官书》)这段文字说明了苏轼哪些文学理论批评观点?
此则是进一步阐述孔子的“辞达”说。因孔子说“辞达而已矣”,后世遂有一般胶柱鼓瑟(比喻固执拘泥,不能变通。)的理论家就认为孔子反对用“文采”。而苏轼则认为要做到孔子的“辞达”,必须要用“文采”,非用“文采”必不能真正做到“辞达”。这无疑不仅阐述了苏轼认为的孔子“辞达”说的本义,而且确实是对“辞达”说理论内涵的新的规范和发展。
略
第3题:
(孔子)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苏轼《答谢民师推官书》)试把这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第4题:
宋初,领导诗文革新运动的是()。
第5题:
苏轼诗歌擅长比喻,如《()》就用“雪泥鸿爪”这样的比喻来表现飘泊无定的感慨。
第6题:
苏轼在《与谢民师推官书》中说:诗文创作应该“如行如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就是说()。
第7题:
袁枚的诗文创作,标举——,主张即情求性()。
第8题:
性灵说
格调说
肌理说
才情说
第9题:
要求创作时对自然事物发挥充分相象
要求行文自然,形象描写“随物赋形“
要求行文详略相辅相成
创作时主客观相互融合的一种境界
第10题: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指出下面这段话的出处(作者及篇名),简述其要义并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苏轼,《答谢民师书》。
要点是讲写文章要“自然天成”。这是苏轼关于写作艺术的理论结晶,包含着多层意思。他要求创作有极大限度的自由,首先是要摆脱精神的枷锁,敢于直抒胸臆,这是自由抒写的思想基础;
其二是形式上的解放,要能破除一切陈规旧套的障碍,如云水的飘浮流荡,随所变态,呈现异景;
其三,创作的高度自由还须遵循一定艺术法则,以塑造鲜明生动的形象,“行云流水”还须“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苏轼自然观与前人相比发展之处,正在于自由与规律的统一。
略
第14题:
沈德潜对诗文创作和评论的主张是()
第15题:
苏拭在《与谢民师书》中说:作文要“大略如(),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姿态横生。”
第16题:
“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来缕金。”出自钟嵘的《诗品》。请问诗中的“谢诗”指的是谁的诗文?
第17题: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苏轼《答谢民师推官书》)把上面这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第18题:
(作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段文论出自()。
第19题:
第20题:
第21题:
第22题:
格调说
性灵说
肌理说
神韵说
第23题:
韩愈的《送孟东野序》
苏拭的《答谢民师推官书》
白居易的《与元九书》
欧阳修的《梅圣俞诗集序》
第2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