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路德教会康塔塔
18世纪后在德国出现的一种新型宗教性康塔塔,在路德教的仪式中通常在念福音书之后演唱,往往是用音乐对福音书的内容加以评论。
第2题:
清唱剧和康塔塔具有怎样的艺术特征?
清唱剧是宗教性的声乐音乐剧,它取消了服装、布景和表演,成为包括独唱、合唱和管弦乐在内的发挥自己专长的大型声乐戏剧。清唱剧取材于《圣经》,在独唱、各类重唱和合唱之间,借助解说者叙述情节的发展。
康塔塔一种是宗教性的,一种是世俗性的。它不像清唱剧那样有一个完整的情节发展过程,在表现的规模上也比清唱剧短小且通俗。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源于西洋的“康塔塔”。
第6题:
康塔塔分为()。
第7题:
康塔塔
第8题:
不属于巴洛克时期的主要音乐体裁是()。
第9题:
第10题:
第11题:
众赞歌;康塔塔
弥撒曲;经文歌
圣母颂;众赞歌
康塔塔;游吟诗
第12题:
康塔塔(cantata)的简况?
1、含义:康塔塔是一种包括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和管弦乐的多乐章声乐套曲。在形式上,它与清唱剧相似,但规格较小,内容简单,侧重于抒情,不一定采用宗教题材,它常常以序曲开始,合唱结束。
2、由来及其发展:康塔塔于1600年前后诞生于意大利,它是与清唱剧平行发展的体裁,后来在德国盛行一时。在意大利,cantata一词最初泛指声乐作品,与器乐曲sonata对应,最早使用康塔塔一词的是意大利作曲家阿·格兰迪(A.Grandi,1575~1630)。早期的康塔塔在罗马流行,A.斯卡拉蒂是当时最多产的康塔塔作曲家;后来康塔塔流入欧洲的其他国家,英国、法国和德国的作曲家用本国的语言进行康塔塔的创作;1700年以后,它在德国得到很大的发展,并在巴赫的创作中达到顶峰,著有《农民康塔塔》、《咖啡康塔塔》、《复活节康塔塔》等;巴罗克时期之后,康塔塔逐渐衰落。
3、两种形式:通常康塔塔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家庭社交场合表演的小型康塔塔(可以是一首咏叹调),称为室内康塔塔;第二类是有管弦乐队伴奏的,在特定场合下演唱的大型康塔塔。
第13题:
第14题:
第15题:
康塔塔在16世纪初泛指一切器乐作品。
第16题:
康塔塔(Cantata)
第17题:
1884年,德彪西获得罗马奖的康塔塔作品为《浪子》。
第18题:
佛德兰乐派的主要作品是()和()
第19题:
巴洛克时期,清唱剧与康塔塔都发展成一种多乐章的大型的声乐套曲。
第20题:
宗教康塔塔和世俗康塔塔两种
室内康塔塔和教堂康塔塔两种
独唱康塔塔和合唱康塔塔两种
意大利康塔塔和德国康塔塔两种
第21题:
勋伯格
韦伯恩
贝尔格
普朗克
第2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