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马恩对《济金根》的评论,谈谈你对马恩悲剧观的理解。

题目

结合马恩对《济金根》的评论,谈谈你对马恩悲剧观的理解。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关于悲剧冲突的必然性问题。在马恩之前曾有多位思想家对此问题有过论述。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人物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是由于某种不可避免的过失,最突出的是过失说。高乃依反对过失说,他认为就诗而论,悲剧不是别的,只是诗人为了达到目的而完成的事迹,带有必然性。莱辛主张“市民悲剧”,认为应把人物置于这种境地,使他必然而且必须跨出使他面临危险的一步。希勒认为悲剧是环境所迫,不得不然。歌德认为悲剧人物应有自然基础,而且是真正悲剧性的。黑格尔认为悲剧有“伦理实体”和“绝对精神”,进而转化为具体的、有限的现实。现实中,外化的东西都有片面的合理性,通过运动来克服片面性,达到统一。
(2)马恩主张从社会历史的进程中考察悲剧,强调悲剧冲突的历史必然性。艺术中的悲剧是社会历史中悲剧冲突的表现,悲剧的基础是社会生活中新旧力量的对立。悲剧冲突从表象上看似乎是个人的偶然事件,但在偶然的背后隐含着必然的因素,所以个人恰恰是代表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力量和阶级力量,马恩提出了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悲剧冲突的论点。悲剧向我们展示的是弱小的新生的合理的力量,与强大的落后的腐朽的力量作斗争时,必然扮演悲剧性角色,但由于新事物坚持的是正义的新生力量,将来一定会登上历史舞台,所以也绝不肯放弃。悲剧产生在新生事物临产的阵痛中,表现了新事物要登上历史舞台的必然牺牲。这样就把悲剧冲突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联系在一起。由此,马恩深刻而全面的揭示了济金根命运中真正的悲剧因素:济金根作为垂死阶级的代表起身反抗现有制度,由于骑士利益与国民大众的利益相对立,因此他同农民阶级结成联盟这个基本条件是不可能达成的,济金根必然会在国民大众的反对下倒台失败。
(3)关于悲剧人物的动机。悲剧人物的动机有自觉的意志、明确的目标,这样就导致双方尖锐的冲突。马恩强调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样在评论济金根中,探讨了人物行动的深刻根源,指出主要人物“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悲剧人物是在社会环境中成长的,“是一定阶级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一定思想的代表”。动作就是实现了的意义,悲剧人物的动机是由他们所处的时代潮流中得来的,他们成为时代一定思想的代表,悲剧人物的冲突成为周围环境变革的征兆,所以舞台上表演的虽是个人的思想动机,但表现的是社会各种因素的相互交错的总的合力;表现的是个别人物的命运,却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这样的悲剧人物才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悲剧才具有强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
更多“结合马恩对《济金根》的评论,谈谈你对马恩悲剧观的理解。”相关问题
  • 第1题:

    马克思,恩格斯评论过的剧本《济金根》从类型上说属于()

    A喜剧

    B悲剧

    C悲喜剧

    D正剧


    B

  • 第2题:

    结合你所在的岗位,谈谈你对“巾帼文明岗”创建意义的理解?


    正确答案:服务的理念;创新的理念;规范化、品牌化、社会化的理念;促进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人才效益提高等。

  • 第3题:

    结合马恩对济金根的评论,对比谈席勒式和莎士比亚化的区别。


    正确答案: 一、席勒式,指席勒创造中部分存在的从观念出发的概念化、抽象化倾向。它针对的是席勒部分创作中从主观自我观念和理想出发,以主观的热情代替对客观现实的情形观察,以抽象概念的演绎代替对实际生活的真实描写。而莎士比亚化,是继承和借鉴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方法,这是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形象的表述,指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生动丰富的情节,去塑造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深刻的反映出时代的风貌。马恩在他们给拉萨尔的信中都提到了这两个概念,马克思说,“这样,你就得更加莎士比亚化,而我认为,你的最大缺点就是席勒式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恩格斯也说:“我认为您原可以毫无害处的稍微多注意莎士比亚在戏剧发展史上的意义”“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
    二、两者包含的内涵是截然不同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出发点问题。
    席勒式创作的出发点是观念,而不是现实。拉萨尔认为,革命者在进行革命时,革命的目的跟狡诈的方法常常发生冲突,因此才导致革命的覆灭。他写《济金根》,正是为了把这种认识化为形象,因此剧中的济金根与历史上的济金根是否符合,他是毫不在意的。拉萨尔在创作中,不是从16世纪德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揭示这个时期的历史真实,而是从所谓“普遍精神”和“悲剧观念”出发,任意裁剪和捏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种观点犯了恩格斯所说的“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的东西”的错误。
    莎士比亚化要求严格的从客观的现实生活出发,严格的按照现实的本来面貌再现现实。莎士比亚的戏剧就是现实生活本身那样丰富多彩,大部分都忠实的再现了十六七世纪英国的现实生活。它并不乏理想和激情,但这种理想和激情都是当时现实生活中固有的,并不是莎士比亚强加进去的。在恩格斯看来,学习莎士比亚的创作经验就是在创作中坚持现实主义。
    2.人物的形象塑造问题。
    席勒式的创作往往把作品中的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与第一点密切相关,作品中的人物不是从现实中选取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而是作者任意揉捏出来的“时代精神的传声筒”。在《济金根》中,拉萨尔把济金根和胡登塑造为时代精神的化身,任意把其理想化,而忽视了他们代表垂死阶级的一面,歪曲了其阶级本质。马克思就批评道,“你的最大缺点就是席勒式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
    莎士比亚化要求文艺创作广泛而深刻的描写社会生活,正确处理人物和环境的关系,通过对特定环境中的现实人物的真实描写,揭示现实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马恩建议拉萨尔应在剧本中介绍当时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为贵族运动提供“十分宝贵的背景”,以便显出运动的“本来面目”。“福斯泰夫式的背景”正是马恩所指的典型环境。
    3.艺术表现问题。
    席勒式创作忽视艺术思维的情感性、形象性的特点,离开剧情的发展,热衷于滔滔不绝的说教和连篇累牍的议论。这样,势必味同嚼蜡,令人厌倦,失去艺术的感染力。《济金根》中的人物思想多半是通过论证性的辩论表现出来的,根本不必要。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莎士比亚化”,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包括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人物塑造的个性化以及语言的明快、朴实、生动、富有生活气息等等。
    三、总之,拉萨尔创作中的“席勒式”倾向,是一种颠倒了主观和客观、理想和现实的正确关系的主观唯心主义创作倾向,是一种违背艺术规律的创作倾向。而“莎士比亚化”,实际上就是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其创作规律的形象化表述。提出要莎士比亚化,不要席勒式,是马恩现实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既是为了排除德国文学运动中的不良倾向,也是为了把主观唯心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倾向加以对照,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解释现实主义创作的规律。

  • 第4题:

    如何理解《济金根》命运中存在的"真正的悲剧因素"?


    正确答案:马克思、恩格斯针对济金根的说“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还意味着济金根不是彻头彻尾的反动分子。”马、恩肯定他们是悲剧性的人物,肯定济金根的命运中存在的"真正的悲剧因素"。济金根和胡登一方面使自己变成当代思想的传播者,另一方面实际上代表着反动阶级的利益,但他们所领导的骑士暴动,在反对诸候、僧侣和罗马教皇以及要求国家统一、宗教自由等方面,与当时的农民、平民国民运动客观上有其一致性,而他们的阶级地位又决定了他们不可能通过农民、平民的结盟来实现这个历史的必然要求,这就构成了济金根的悲剧冲突。

  • 第5题:

    简述贾迎春的个性及结局,由贾迎春的悲剧谈谈你对封建婚姻的理解。


    正确答案: 贾迎春绰号“二木头”,“戳一针也不知嗳哟一声”,是著名的“懦小姐”。她嫁给孙绍祖,遭受虐待。她在出嫁一年之后被“中山狼”孙绍祖虐待至死。迎春的悲剧故事深刻地表现了封建包办婚姻的罪恶,表现了那一时代没落贵族少女怎样成为家庭的牺牲品,而遭受不幸的命运。曹雪芹创造贾迎春这样一个人物,也很有典型意义。曹雪芹饱含血泪地写出贾迎春的悲剧,对宿命论、对封建礼教、对懦弱的人性、尤其对残酷迫害懦弱人物的剥削阶级的“中山狼”,进行了揭露、批判和鞭挞。

  • 第6题:

    查马、恩单篇著作的出处,可用()。

    • A、《马恩全集目录》(1~39卷)
    • B、《马恩著作中译之综录》
    • C、《马恩全集注释选编》

    正确答案:A

  • 第7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的主观条件不包括()。

    • A、马恩在世界观上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
    • B、马恩在政治立场上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
    • C、马恩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
    • D、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

    正确答案:D

  • 第8题:

    结合鲁迅的小说,谈谈你对“鲁迅气氛”的理解。


    正确答案:鲁迅小说的创作基调是“忧愤深广”,这与五四时期的激进、热情、感伤不同,表现为深沉蕴藉,透露出一种“苦的寂寞”,流露出内心的绝望与苍凉,我们把鲁迅小说的这种特点称之为“鲁迅气氛”。“鲁迅气氛”在小说《在酒楼上》的表现具体与小说的下列特点相关:
    ①、人物之间的对话关系,小说的开放性和多重阐释性;
    ②、小说表现的作者心灵深处的冲突;
    ③、回忆的心态。(回忆是现实的救赎方式,标志着现实生活的缺失,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心理的慰藉和心灵的归宿感。)
    《在酒楼上》是由第一人称叙述者“我”来叙述的,但叙述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作品的主人公。可是这个“我”又不是简单的旁观者,而是一个独立的角色。不但对作品的环境氛围和抒情基调承担着极大的作用,而且自身就融入到小说情节中,和主人公构成对话关系,甚至成为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对偶式人物。“他们似乎是一对有着独特心灵感应的孪生人,虽各各不同,又密切相关,骨头连筋。”(汪晖《反抗绝望》第33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版。)究其实,这种对偶式主人公,都各自是作者鲁迅内心的两个侧面,他们的对话背后,正隐藏着20年代中期鲁迅内心深处的冲突。据周作人回忆,《在酒楼上》写到的为小兄弟迁坟的情节,取自作者自己的经历。对照鲁迅的经验和感受,那么,我们也会觉得吕纬甫内心那种对于母亲、对于传统道德的妥协,那种面对辛亥革命后的现实所形成的颓唐而又自责的心态,也是鲁迅曾经有过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在酒楼上》的叙事特点是将鲁迅自己的内心体验一分为二,化成两个人物―――两个孪生兄弟式的人物,一部分以单纯独白的主观的方式呈现,另一部分则以客观的、非“我”的形式呈现。这种独特的方式,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作者自身经验过的许多矛盾以及绝望、悲苦的心态,是鲁迅富有独创性的艺术尝试。这在鲁迅小说中也是为数不多的。这种将矛盾着的自己一分为二地转化为两个艺术形象的方法,我们认为是最具有“鲁迅气氛”的。(请参看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 第9题:

    问答题
    结合马恩对济金根的评论,对比谈席勒式和莎士比亚化的区别。

    正确答案: 一、席勒式,指席勒创造中部分存在的从观念出发的概念化、抽象化倾向。它针对的是席勒部分创作中从主观自我观念和理想出发,以主观的热情代替对客观现实的情形观察,以抽象概念的演绎代替对实际生活的真实描写。而莎士比亚化,是继承和借鉴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方法,这是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形象的表述,指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生动丰富的情节,去塑造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深刻的反映出时代的风貌。马恩在他们给拉萨尔的信中都提到了这两个概念,马克思说,“这样,你就得更加莎士比亚化,而我认为,你的最大缺点就是席勒式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恩格斯也说:“我认为您原可以毫无害处的稍微多注意莎士比亚在戏剧发展史上的意义”“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
    二、两者包含的内涵是截然不同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出发点问题。
    席勒式创作的出发点是观念,而不是现实。拉萨尔认为,革命者在进行革命时,革命的目的跟狡诈的方法常常发生冲突,因此才导致革命的覆灭。他写《济金根》,正是为了把这种认识化为形象,因此剧中的济金根与历史上的济金根是否符合,他是毫不在意的。拉萨尔在创作中,不是从16世纪德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揭示这个时期的历史真实,而是从所谓“普遍精神”和“悲剧观念”出发,任意裁剪和捏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种观点犯了恩格斯所说的“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的东西”的错误。
    莎士比亚化要求严格的从客观的现实生活出发,严格的按照现实的本来面貌再现现实。莎士比亚的戏剧就是现实生活本身那样丰富多彩,大部分都忠实的再现了十六七世纪英国的现实生活。它并不乏理想和激情,但这种理想和激情都是当时现实生活中固有的,并不是莎士比亚强加进去的。在恩格斯看来,学习莎士比亚的创作经验就是在创作中坚持现实主义。
    2.人物的形象塑造问题。
    席勒式的创作往往把作品中的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与第一点密切相关,作品中的人物不是从现实中选取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而是作者任意揉捏出来的“时代精神的传声筒”。在《济金根》中,拉萨尔把济金根和胡登塑造为时代精神的化身,任意把其理想化,而忽视了他们代表垂死阶级的一面,歪曲了其阶级本质。马克思就批评道,“你的最大缺点就是席勒式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
    莎士比亚化要求文艺创作广泛而深刻的描写社会生活,正确处理人物和环境的关系,通过对特定环境中的现实人物的真实描写,揭示现实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马恩建议拉萨尔应在剧本中介绍当时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为贵族运动提供“十分宝贵的背景”,以便显出运动的“本来面目”。“福斯泰夫式的背景”正是马恩所指的典型环境。
    3.艺术表现问题。
    席勒式创作忽视艺术思维的情感性、形象性的特点,离开剧情的发展,热衷于滔滔不绝的说教和连篇累牍的议论。这样,势必味同嚼蜡,令人厌倦,失去艺术的感染力。《济金根》中的人物思想多半是通过论证性的辩论表现出来的,根本不必要。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莎士比亚化”,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包括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人物塑造的个性化以及语言的明快、朴实、生动、富有生活气息等等。
    三、总之,拉萨尔创作中的“席勒式”倾向,是一种颠倒了主观和客观、理想和现实的正确关系的主观唯心主义创作倾向,是一种违背艺术规律的创作倾向。而“莎士比亚化”,实际上就是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其创作规律的形象化表述。提出要莎士比亚化,不要席勒式,是马恩现实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既是为了排除德国文学运动中的不良倾向,也是为了把主观唯心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倾向加以对照,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解释现实主义创作的规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如何理解《济金根》命运中存在的"真正的悲剧因素"?

    正确答案: 马克思、恩格斯针对济金根的说“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还意味着济金根不是彻头彻尾的反动分子。”马、恩肯定他们是悲剧性的人物,肯定济金根的命运中存在的"真正的悲剧因素"。济金根和胡登一方面使自己变成当代思想的传播者,另一方面实际上代表着反动阶级的利益,但他们所领导的骑士暴动,在反对诸候、僧侣和罗马教皇以及要求国家统一、宗教自由等方面,与当时的农民、平民国民运动客观上有其一致性,而他们的阶级地位又决定了他们不可能通过农民、平民的结盟来实现这个历史的必然要求,这就构成了济金根的悲剧冲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马克思,恩格斯评论过的剧本《济金根》从类型上说属于()
    A

    喜剧

    B

    悲剧

    C

    悲喜剧

    D

    正剧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谈谈你对《赵氏孤儿》悲剧精神的理解。

    正确答案: 《赵氏孤儿》显然是一部具有浓郁悲剧色彩的剧作。奸臣屠岸贾的残暴狠毒与程婴、公孙杵臼等人冒死历险、慷慨赴义的自我牺牲精神构成了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屠岸贾为了个人私怨而杀害赵盾全家,为了搜捕赵氏孤儿而不惜下令杀全国的小儿,这种令人发指的残忍行径,使他成为邪恶的化身。由于他得到昏君的宠信,掌握了大权,这就使得程婴、公孙杵臼、韩厥等人为救护无辜而进行的斗争特别艰巨,甚至要以牺牲生命和舍弃自己的后代为代价,从而构成了全剧惨烈悲壮的基调。例如程婴,最初受托救护赵孤时,还是出于单纯的报恩思想,而当屠岸贾声言要杀尽晋国“半岁之下,一月之上”的小儿以后,他的舍弃己子的举动,就不仅仅是为一个赵氏孤儿,同时也是为了挽救更多的无辜幼儿,他的思想境界明显地有一个升华的过程。
    在剧本第三折,程婴既要担当卖友求荣的恶名,又被逼严刑拷打与自己共谋的公孙杵臼,更要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儿子被斩为三段。这都使程婴处于常人所无法承受的精神重负之下,正是在这种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程婴忍辱负重、沉着坚毅、视死如归的思想性格特点,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虽然剧本最后除奸报仇的结局,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传统观念,弱化了悲剧色彩。但是正如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里所说:“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共家学派的知识结构必须包括对马恩原典著作的研读。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4题:

    结合马恩的相关评论,谈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中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关系?


    正确答案: (1)文学批评活动中提出对作家作品评论的标准,即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恩格斯在《卡尔·格律恩“从人的观点论歌德”》中第一次提到:“我们决不是从道德的、党派的观点来责备歌德,而只是从美学的历史的观点来责备他。”恩格斯又在《致斐迪南·拉萨尔》中再次提到:“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的。”说明文学评论的最高标准是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
    (2)所谓历史观点: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主义观点,也就是要求在文学批评中,把作家作品放在特定的时代和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进行与作品的历史内容相适应的社会的、政治的、哲学的、道德的评价,把作品是否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是否具有进步的倾向作为衡量作品价值的尺度和标志。美学观点就是要求评论文学作品注意艺术的审美特性,遵循艺术反映现实的特殊规律,把艺术的审美价值作为衡量作品价值的一个尺度和标准,那么这样就要对作品做具体的艺术分析。
    文学是人学。人是在一定环境中活动的人,对人的反映想要真实、深刻,就不能孤立的抽象的看,就得放到一定社会环境中去看。即用史学观点来要求、衡量和评价作家作品,应当考察艺术的社会位置和艺术的历史根源,对艺术所反映出来的社会内容应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进行剖析。作家的创作也应顺应和表现进步的历史潮流。马克思在《致斐迪南·拉萨尔》中评论济金根这个人物时曾提到,“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根据我对戏剧的这种看法,介绍那时的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才会使这个运动本身显出本来的面目。”正是反映了马克思对历史真实的重视。
    同时,文学与其他各种艺术形式不同,它是以形象情感反映人生的,形象性是美学外在的标准,情感性是美学内在的标准,因此文学应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典型性。用美学观点来要求、衡量和评价作家作品,应看作品的艺术表现是否符合形象性、情感性、想象性,形象要具体生动,情感要鲜活感人并有性格的内在逻辑,想象性是作家要有自己独特的想象,并能启发读者。如马恩在《神圣家族》中非常讽刺的提到:“欧仁·苏在刺客这头‘看家狗’的嘴上贴了一张标签,”人物行动的动机都是作家思考的结果,从而把人物理想化、概念化。马恩在此强调,人物性格应保持独立性,不能变成作家思想的传声筒。
    (3)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是并重且统一的,其中,历史观点是最根本的,美学观点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美学观点,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参照,缺一不可。
    首先,历史观点要靠美学观点来体现。文学根本上是艺术,如在写济金根这个人物时,既要考虑其真实性受历史环境的制约,也可以运用一系列丰富深刻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加以描写,如恩格斯提到,“我丝毫不想否认您有权把济金根和胡登看做是打算解放农民的”,说明他并不反对合理的艺术虚构。其次,美学观点要靠历史观点来检验。比如,如果在文学史上第一次使用梦境或意识流的写法来反映人物心理,应该是具有开拓意义的审美独创活动,而现代再使用意识流手法就已经屡见不鲜,不再具有独创性了。

  • 第15题:

    谈谈你对宝黛爱情悲剧的理解。 


    正确答案: (1)宝黛爱情是一对旧家族中的叛逆者的爱情。宝玉的鄙弃功名利禄、追求真善美,黛玉的单纯多情都与家族传统格格不人。
    (2)在家族衰亡的悲剧背景下,宝黛的爱情必然成为一个悲剧。
    (3)宝黛的爱情悲剧和黛玉的性格有比较密切的关系。

  • 第16题:

    《红楼梦》中薛宝钗的金锁铭文是什么内容?请结合她的人生遭遇,谈谈你对金锁铭文的理解。


    正确答案: 金锁铭文: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这铭文与通灵宝玉的铭文相对应,是所谓“金玉良缘”的根据。从字面上看,这是好话,但用在薛宝钗身上就带有明显的嘲讽意味。宝钗最终守活寡,未能不离不弃,长寿又有什么用?说是“芳龄永继”、宝钗同样要衰老贫病,其实不过是表面吉利的一句空话而已。

  • 第17题:

    谈谈你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内涵的理解


    正确答案: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内涵十分丰富。
    ①“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就要树立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弘扬爱国精神,践行报国之志,以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富强祖国为最大光荣,抵制和反对损害社会主义祖国的荣誉、尊严和利益的思想和行为。
    ②“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就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心系人民、关爱他人、扶贫帮困、热心公益,通过各种形式为人民多做好事、为社会多做贡献,抵制和反对违背人民利益和愿望的思想和行为。
    ③“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就要热爱科学、尊重科学,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按科学规律办事,抵制和反对各种违反科学的思想和行为。
    ④“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就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勤勉敬业的精神和品德,抵制和反对一切贪图安逸、厌恶劳动的思想和行为。
    ⑤“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就要大力倡导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学会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抵制和反对一切损害他人、危害社会的思想和行为。
    ⑥“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就要将诚实守信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作为立人之本、成事之基,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会生活中自觉做到恪守诚信,抵制和反对惟利是图、弄虚作假、背信弃义、不讲信誉等思想和行为。
    ⑦“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就要自觉增强法律和纪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自觉遵守纪律,抵制和反对无视法律权威、轻视纪律规章、干扰公共秩序、违法犯法、破坏纪律的思想和行为。
    ⑧“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就要深刻认识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弘扬求真务实、自强不息的精神,抵制和反对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贪图享乐、奢侈浪费等思想和行为。

  • 第18题:

    马、恩的著作很早在中国传播,如《共产党宣言》有70多种中译本,要了解其用()。

    • A、《马恩全集目录》
    • B、《马恩全集主题索引》
    • C、《马恩著作中译文目录》

    正确答案:C

  • 第19题:

    请谈谈你对陶行知“生活教育观”的理解。


    正确答案: 1.生活教育的目的观
    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时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来说,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2.生活教育的内容观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认为,教育和生活是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都是根据生活的需要。
    3.生活教育的方法论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又一主张,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么样学,怎样学便是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 第20题:

    问答题
    结合马恩的相关评论,谈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中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关系?

    正确答案: (1)文学批评活动中提出对作家作品评论的标准,即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恩格斯在《卡尔·格律恩“从人的观点论歌德”》中第一次提到:“我们决不是从道德的、党派的观点来责备歌德,而只是从美学的历史的观点来责备他。”恩格斯又在《致斐迪南·拉萨尔》中再次提到:“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的。”说明文学评论的最高标准是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
    (2)所谓历史观点: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主义观点,也就是要求在文学批评中,把作家作品放在特定的时代和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进行与作品的历史内容相适应的社会的、政治的、哲学的、道德的评价,把作品是否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是否具有进步的倾向作为衡量作品价值的尺度和标志。美学观点就是要求评论文学作品注意艺术的审美特性,遵循艺术反映现实的特殊规律,把艺术的审美价值作为衡量作品价值的一个尺度和标准,那么这样就要对作品做具体的艺术分析。
    文学是人学。人是在一定环境中活动的人,对人的反映想要真实、深刻,就不能孤立的抽象的看,就得放到一定社会环境中去看。即用史学观点来要求、衡量和评价作家作品,应当考察艺术的社会位置和艺术的历史根源,对艺术所反映出来的社会内容应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进行剖析。作家的创作也应顺应和表现进步的历史潮流。马克思在《致斐迪南·拉萨尔》中评论济金根这个人物时曾提到,“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根据我对戏剧的这种看法,介绍那时的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才会使这个运动本身显出本来的面目。”正是反映了马克思对历史真实的重视。
    同时,文学与其他各种艺术形式不同,它是以形象情感反映人生的,形象性是美学外在的标准,情感性是美学内在的标准,因此文学应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典型性。用美学观点来要求、衡量和评价作家作品,应看作品的艺术表现是否符合形象性、情感性、想象性,形象要具体生动,情感要鲜活感人并有性格的内在逻辑,想象性是作家要有自己独特的想象,并能启发读者。如马恩在《神圣家族》中非常讽刺的提到:“欧仁·苏在刺客这头‘看家狗’的嘴上贴了一张标签,”人物行动的动机都是作家思考的结果,从而把人物理想化、概念化。马恩在此强调,人物性格应保持独立性,不能变成作家思想的传声筒。
    (3)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是并重且统一的,其中,历史观点是最根本的,美学观点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美学观点,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参照,缺一不可。
    首先,历史观点要靠美学观点来体现。文学根本上是艺术,如在写济金根这个人物时,既要考虑其真实性受历史环境的制约,也可以运用一系列丰富深刻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加以描写,如恩格斯提到,“我丝毫不想否认您有权把济金根和胡登看做是打算解放农民的”,说明他并不反对合理的艺术虚构。其次,美学观点要靠历史观点来检验。比如,如果在文学史上第一次使用梦境或意识流的写法来反映人物心理,应该是具有开拓意义的审美独创活动,而现代再使用意识流手法就已经屡见不鲜,不再具有独创性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查马、恩单篇著作的出处,可用()。
    A

    《马恩全集目录》(1~39卷)

    B

    《马恩著作中译之综录》

    C

    《马恩全集注释选编》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谈谈你对宝黛爱情悲剧的理解。

    正确答案: (1)宝黛爱情是一对旧家族中的叛逆者的爱情。宝玉的鄙弃功名利禄、追求真善美,黛玉的单纯多情都与家族传统格格不人。(2)在家族衰亡的悲剧背景下,宝黛的爱情必然成为一个悲剧。(3)宝黛的爱情悲剧和黛玉的性格有比较密切的关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结合马恩对《济金根》的评论,谈谈你对马恩悲剧观的理解。

    正确答案: (1)关于悲剧冲突的必然性问题。在马恩之前曾有多位思想家对此问题有过论述。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人物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是由于某种不可避免的过失,最突出的是过失说。高乃依反对过失说,他认为就诗而论,悲剧不是别的,只是诗人为了达到目的而完成的事迹,带有必然性。莱辛主张“市民悲剧”,认为应把人物置于这种境地,使他必然而且必须跨出使他面临危险的一步。希勒认为悲剧是环境所迫,不得不然。歌德认为悲剧人物应有自然基础,而且是真正悲剧性的。黑格尔认为悲剧有“伦理实体”和“绝对精神”,进而转化为具体的、有限的现实。现实中,外化的东西都有片面的合理性,通过运动来克服片面性,达到统一。
    (2)马恩主张从社会历史的进程中考察悲剧,强调悲剧冲突的历史必然性。艺术中的悲剧是社会历史中悲剧冲突的表现,悲剧的基础是社会生活中新旧力量的对立。悲剧冲突从表象上看似乎是个人的偶然事件,但在偶然的背后隐含着必然的因素,所以个人恰恰是代表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力量和阶级力量,马恩提出了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悲剧冲突的论点。悲剧向我们展示的是弱小的新生的合理的力量,与强大的落后的腐朽的力量作斗争时,必然扮演悲剧性角色,但由于新事物坚持的是正义的新生力量,将来一定会登上历史舞台,所以也绝不肯放弃。悲剧产生在新生事物临产的阵痛中,表现了新事物要登上历史舞台的必然牺牲。这样就把悲剧冲突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联系在一起。由此,马恩深刻而全面的揭示了济金根命运中真正的悲剧因素:济金根作为垂死阶级的代表起身反抗现有制度,由于骑士利益与国民大众的利益相对立,因此他同农民阶级结成联盟这个基本条件是不可能达成的,济金根必然会在国民大众的反对下倒台失败。
    (3)关于悲剧人物的动机。悲剧人物的动机有自觉的意志、明确的目标,这样就导致双方尖锐的冲突。马恩强调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样在评论济金根中,探讨了人物行动的深刻根源,指出主要人物“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悲剧人物是在社会环境中成长的,“是一定阶级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一定思想的代表”。动作就是实现了的意义,悲剧人物的动机是由他们所处的时代潮流中得来的,他们成为时代一定思想的代表,悲剧人物的冲突成为周围环境变革的征兆,所以舞台上表演的虽是个人的思想动机,但表现的是社会各种因素的相互交错的总的合力;表现的是个别人物的命运,却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这样的悲剧人物才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悲剧才具有强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