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科举制对隋唐秘书选拔的影响。
第1题:
对隋唐科举制中“举”的正确解释应为()
A.考试
B.推荐
C.选拔
D.提拔
第2题:
试分析隋唐时期文教政策对教育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第3题:
试分析科举制对隋唐秘书选拔的影响。
从科举考试中选用文化水平高、娴于辞令、工于书法、文理优长、办事能力强的士人为秘书,无疑提高了秘书的素质,有利于提高秘书工作的效率。经过这样的选拔,不少人被任用为各级各类官府中的秘书,不但提高了秘书的素质,也提高了秘书工作的效率。
略
第4题:
试分析宋代秘书的民族气节及其影响。
(1)宋代的秘书官员除了具有隋唐秘书官员的基本素质以外,最突出的一点是具有鲜明的民族气节。忠君和忧国思想,崇尚民族气节,反对外族屈膝求和,主张抗敌,渴望收复失地,恢复大宋河山,这是宋代,尤其是南宋秘书的一个鲜明特点。
(2)南宋的秘书官员在民族危难之际,置个人生死荣辱于度外,以各种方式反对屈膝求和、主张抗敌复国的民族气节是令人钦佩的。当然,他们的着眼点只是为了赵宋封建王朝的复兴,况且,古代的民族和国家的概念与今天有所不同,这是需要分清的。
略
第5题:
科举制度中的“童试”是指()。
第6题:
从隋唐至清末,我国官方选拔人才主要采用:()
第7题:
隋唐时期最主要的人才选拔制度是()
第8题:
隋唐开始实行的()标志着我国人事选拔考试制度的成熟。
第9题:
第10题:
第11题:
第12题:
科举制
世袭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第13题:
评述隋唐的科举制度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隋代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制和选拔优秀人才补充官吏队伍,逐渐以分科举人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度。科举制度产生了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其主要特点是面向全社会公开考试,录取标准专凭试卷成绩,专重资才,而不是由地方察举。唐承隋制,进一步从考试程序、科目和方法等方面完善了科学制度,使之在人才选拔以至国家政治生活中占居越来越重要地位。隋唐科举制度的实行,对学校教育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一方面,由于选才与育才标准的统一;科举制度促进了当时学校教育的发展:①由于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功名,而进学读书又是参加科举的前提,这就引起社会各阶层对学校教育的重视;②科举考试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这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统一和标准的一致,也具有积极意义;③科举科目中有明法、明算、童子、武举等,促进了当时专科教育、英才儿童教育及文武兼备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科举又使学校教育成为其附庸,对学校教育产生消极影响:①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几部儒家经典,造成学校教育内容脱离社会现实,空疏无用;②科举考试的方法僵化、呆板。又使得学校的教学重记诵不求义理,充满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恶习;③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使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声利之场,严重影响着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
第14题:
第15题:
试分析隋唐秘书的素质。
(1)文化修养很高,
(2)尽心尽职,严守制度,
(3)应变能力强。
略
第16题:
试分析“皇权”与“相权”之争对秘书工作的影响。
明朝立国之初,中央政府机构沿袭元朝,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政务中枢,置左、右丞相。朱元璋认为宰(丞)相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最有可能越权,因此,取消中书省,下令永远不准再设丞相。从此,秦朝以来的丞(宰)相一职遂被取消。朱元璋以皇帝兼行宰相职权,直接处理国务,设六部作为处理中央政务的中枢,由六部尚书分任国务,各自对皇帝负责。这一方面造成了皇权高度集中,封建君主专制进入了最高阶段;另一方面,导致皇帝亲自处理的政务数量剧增,忙得早朝外又增设午朝,仍忙不过来,只得设立阵容强大、数量众多的秘书机构,协助他处理政务,从而推动了秘书工作的大发展。
略
第17题:
隋唐科举制虽然存在一定的弊端,但是隋唐创建科举制仍有重大意义,包括()。
第18题:
对隋唐科举制中“举”的正确解释应为()
第19题:
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一种制度,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隋唐到清代的历经了一千三百多年。科举制度中参加县府考试、省级考试、京城考试和皇宫大殿考试及其合格者,分别称为()
第20题:
隋唐科举制
第21题:
考试
推荐
选拔
提拔
第22题:
第23题:
第2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