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皇权”与“相权”之争对秘书工作的影响。
第1题:
试分析“管理”与“文字”两大条件对秘书工作产生的决定性作用。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表意的工具,也是书写文书的先决条件。文书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材料,它只有在文字出现后才可能产生。各文明古国的进化史都证实了这一点。公务文书需要有人拟制、处理、传颁、保管,由此产生了以文书工作为主要业务之一的秘书和秘书工作。因此,文字和公务文书的出现,是秘书工作起源的一个社会条件。国家出现后,统治者为了发号施令,指挥国事,必须使用文书,因而产生了国家公务文书。
随着部落联盟活动地域的扩大,人口的增多,事务的增加,领导部门仅靠语言已经难以实施管理。因为,语言难以准确、及时地传遍整个部落联盟,一些重要的约定、经验、大事也难以依靠语言而准确、长久地留存下去,语言在空间上不能传于异地,在时间上不能传于异时。因此,必须运用文字,借助于文书以代替口语,才能实施管理。这样,原始文字开始被运用于公务活动中,对管理起到了辅助作用,进而推动秘书工作的发展。
略
第2题:
试分析多民族文化融合对秘书工作发展的促进作用。
(1)辽、金、元是历史上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地方或全国性政权。
(2)少数民族在入主中原后,努力吸取汉族政权的统治经验和先进的生产方式及文化,加速了向封建化过渡的进程。因此,他们的秘书工作既带有原有的痕迹,又糅合了唐、宋的一些经验,表现出两者混合的特点。
(3)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的秘书工作水平从总体而言明显不及唐宋,但在某些方面有所创造,如不同地区的行政管理,金朝创设了传递紧急文书的急递铺制度,元朝则在秘书官吏的选拔、文书档案工作制度和公文传递制度方面颇有建树,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略
第3题:
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间关系演变的规律及其特点。
第4题:
从明初废除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这一变化表明()
第5题:
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第6题:
结合两汉、宋、明、清各朝代削弱相权的事实谈谈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第7题:
日本学者内藤乾吉认为:“唐代的政治并非是君主独裁政治,而是综合天子和贵族意志实行的贵族政治。”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第8题:
清代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
第9题:
第10题: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试分析“皇权”与“相权”之争对秘书工作的影响。
明朝立国之初,中央政府机构沿袭元朝,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政务中枢,置左、右丞相。朱元璋认为宰(丞)相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最有可能越权,因此,取消中书省,下令永远不准再设丞相。从此,秦朝以来的丞(宰)相一职遂被取消。朱元璋以皇帝兼行宰相职权,直接处理国务,设六部作为处理中央政务的中枢,由六部尚书分任国务,各自对皇帝负责。这一方面造成了皇权高度集中,封建君主专制进入了最高阶段;另一方面,导致皇帝亲自处理的政务数量剧增,忙得早朝外又增设午朝,仍忙不过来,只得设立阵容强大、数量众多的秘书机构,协助他处理政务,从而推动了秘书工作的大发展。
略
第14题:
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第15题:
《宋史·职官制》记载:“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筅库,悉隶三司。”材料说明()
第16题: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所呈现出的特点是()
第17题:
中国古代历史上皇权演变的轨迹总体呈现()
第18题:
怎样理解中国古代的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第19题:
专制主义的性质和官僚制度的特征共同决定了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不可避免。皇权与相权的相互制约会形成一个内在平衡。彻底打破了这一平衡的皇帝是()
第20题:
秦始皇
唐太宗
宋太祖
明太祖
第21题:
第22题:
第23题:
第24题:
形成了最高统治者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
这种观点是基于唐代皇权与三省分权的关系而言
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已基本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