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作家”是由“青年”与“作家”进行()组配得出的更为专指的概念。
第1题:
叙词组配必须是概念组配,即要求参加组配的叙词之间应具有概念交叉、概念限定等逻辑关系,而不能采用简单的字面拼合和随意组配。
第2题:
文献信息组配分类法(组面分类法)是一种以()为基本原来而构成的分类。
第3题:
“创作方法”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国作家()提出的。
第4题:
从概念间的关系来看,“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具有()关系;“联合国”与“中国”具有()关系;“动物”与“昆虫”具有()关系;“小说家”与“作家”具有()关系;“普遍概念”与“实体概念”具有()关系;“宪法”与“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关系。
第5题:
在“青年是我们的未来”和“会上,青年们是很活跃的”这两个命题中,“青年”和“青年们”这两个概念()。
第6题:
OR或+运算符实现逻辑“与”组配,用来组配不同的概念的检索词。是一种概念相交和限定关系的组配。其基本作用是对检索范围加以限定,逐步缩小检索范围,提高检索结果的查准率。
第7题:
概念组配与字面组配的区别?
第8题:
对
错
第9题:
对
错
第10题:
对
错
第11题:
都是非集合概念
都是集合概念
前者是集合概念,后者是非集合概念
前者非集合概念,后者集合概念
第12题:
单独、集合概念
单独、非集合概念
普遍、集合概念
普遍、非集合概念
第13题:
由于单元词法实行()组配,因此容易产生含义不清的概念。
第14题:
概念组配本质上是在概念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概念综合,概念组配的结果所表达的概念与参与组配的各方所表达的概念应该符合概念逻辑原理。
第15题:
概括是在思维中由认识个别事物的本质属性,发展到认识具有这种本质属性的一切事物,从而形成关于这类事物的普遍概念。由概括得出的新概念是表述概括对象概念的一个()
第16题:
“张三是中国青年”一句话中,“中国青年”是()
第17题: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的“鲁迅”这一概念().
第18题:
根据概念反映客观事物属性的抽象与概括程度不同,把概念分为()。
第19题:
1953年,青年作家()发表的《不能走那条路》率先在农村题材创作中引入了“两条道路”斗争的概念。
第20题:
是单独概念
与“作家”之间为真包含于关系
不能进行划分
与“中国伟大作家”之间为全同关系
不能进行限制
第21题:
种概念
子集概念
空集概念
属概念
第22题:
第23题:
概念限定
概念相交
字面形式
第24题:
概念相交
概念限定
概念概括
概念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