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维生素在饲料中以某种不能被鱼、虾类利用的结合态存在,如谷物糠麸中的泛酸、烟酸含量虽很高,
但由于它们以某种结合态存在,因而利用率较低;
(2)维生素吸收障碍。饲料中含有适量的脂肪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而B12的吸收则有赖于胃肠壁产生的一种小分子粘蛋白(内因子)的存在,如果这些与维生素吸收有关的物质缺乏或不足,则会显著降低维生素的吸收率;
(3)饲料中存在与维生素相拮抗的物质(抗维生素),从而削弱甚至抵销了维生素的生理功用,导致维生素缺乏症;
(4)由于绝大多数维生素性质极不稳定,在饲料贮藏加工过程中往往会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时这种破坏是十分严重的。
更多“影响鱼类对维生素需要量的有哪些因素?”相关问题
  • 第1题:

    氧对养殖鱼类有什么影响?


    正确答案:水中溶氧是鱼类生存和生长的重要环境条件。低氧对鱼类生长是很不利的。日本叶氏用含氧量2.1—7.2毫克/升的水(22℃)进行饲养鲤鱼的试验表明,鲤鱼的生长量,摄食量和饲料利用率,在含氧量4.1毫克/升以下时均急剧下降,水中含氧在4.1毫克/升以上,饲料利用率才保持平衡,生长和摄食量的突变点为2.1毫克/升氧,而且摄食和生长髓含氧量升高而加快。鱼池中过饱和氧一般对鱼类没有什么危害,但饱和度很高有时会引起鱼类发生气泡病。溶氧过低则会引起鱼类浮头,严重时窒息死亡,水中溶氧对有机物质的分解和池塘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改善池塘溶氧条件,特别是底层水的溶氧条件,能促进有机物的分解,消除或减少有机酸和氨等有害的中间产物,改良水质,加强池塘物质循环强度,为鱼类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为饵料生物的繁殖创造有利条件。因此,在养鱼生产中,应十分重视池塘的氧气条件,改善溶氧状况是取得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 第2题:

    麻疹患儿对()的需要量很大

    • A、维生素A
    • B、维生素B
    • C、维生素C
    • D、维生素D

    正确答案:A

  • 第3题:

    简述影响维生素利用及维生素需要量的因素。


    正确答案: (1)动物因素;
    (2)疾病及其他因素;
    (3)饲养及日粮因素;
    (4)维生素拮抗物与药物因素;
    (5)体内维生素贮存状况因素。

  • 第4题:

    人体能量需要量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正确答案: 一.基础代谢
    1.体格因素
    2.生理因素和病理状况
    3.环境因素
    4.食物因素
    二.体力劳动
    1.极轻体力劳动
    2.轻体力劳动
    3.中等体力劳动
    4.重体力劳动
    5.极重体力劳动
    三.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四.生长发育能量消耗

  • 第5题:

    研究货币需要量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有()

    • A、人们为何需要货币
    • B、需要多少货币
    • C、货币需求受哪些因素影响
    • D、货币的购买力
    • E、货币需求的结构

    正确答案:A,B,C

  • 第6题:

    单选题
    鱼类缺乏(  )会影响它在弱光下的视觉。
    A

    维生素A

    B

    维生素B1

    C

    维生素B6

    D

    维生素C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视杆细胞中的感光色素——视紫红质由视蛋白和视黄醛(生色基团)组成,在光化学反应过程中部分视黄醛被消耗,必须从血液中得到维生素A来维持足够量的视紫红质再生。若鱼类缺乏维生素A将会影响视紫红质再生,从而影响其在弱光下的视觉。

  • 第7题:

    问答题
    管理人员需要量的确定受哪些因素影响?

    正确答案: 确定主管人员的需要量主要考虑以下因素:1、组织现有的规模、结构和岗位2、管理人员的流动率3、组织发展的需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氧对养殖鱼类有什么影响?

    正确答案: 水中溶氧是鱼类生存和生长的重要环境条件。低氧对鱼类生长是很不利的。日本叶氏用含氧量2.1—7.2毫克/升的水(22℃)进行饲养鲤鱼的试验表明,鲤鱼的生长量,摄食量和饲料利用率,在含氧量4.1毫克/升以下时均急剧下降,水中含氧在4.1毫克/升以上,饲料利用率才保持平衡,生长和摄食量的突变点为2.1毫克/升氧,而且摄食和生长髓含氧量升高而加快。鱼池中过饱和氧一般对鱼类没有什么危害,但饱和度很高有时会引起鱼类发生气泡病。溶氧过低则会引起鱼类浮头,严重时窒息死亡,水中溶氧对有机物质的分解和池塘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改善池塘溶氧条件,特别是底层水的溶氧条件,能促进有机物的分解,消除或减少有机酸和氨等有害的中间产物,改良水质,加强池塘物质循环强度,为鱼类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为饵料生物的繁殖创造有利条件。因此,在养鱼生产中,应十分重视池塘的氧气条件,改善溶氧状况是取得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分析影响动物对维生素需要量的因素。

    正确答案: ①饲料中含量
    ②体内合成
    ③饲料加工调剂
    ④抗生素的添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人体能量需要量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正确答案: 一.基础代谢
    1.体格因素
    2.生理因素和病理状况
    3.环境因素
    4.食物因素
    二.体力劳动
    1.极轻体力劳动
    2.轻体力劳动
    3.中等体力劳动
    4.重体力劳动
    5.极重体力劳动
    三.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四.生长发育能量消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淤泥对水质和鱼类有哪些影响?

    正确答案: 由于死亡的生物体(浮游生物、细菌等)、鱼类的粪便,残剩饲料和有机肥料等的不断沉积,加上泥沙混和,使鱼池底部逐渐形成一层淤泥。泥中含有大量有机物质,其成分很复杂,大致可分为非腐殖物质和腐殖物质类,非腐殖物质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腐殖物质主要是胡敏酸和富里酸,腐殖质是有机物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分解转化成简单的化台物,同时经过生物化学的作用又重新合成的复杂的和较稳定的有机化合物,呈黑色或黑褐色,是一种胶体物质,有巨大的表面能,能吸收并保持大量阳离子成分。它和土壤中的粘土矿粒一起,对水中一些离子状态的物质发生吸附作用,并能与其他离子代换而达到动态平衡。
    淤泥中含有大量有机物质和吸收固定的无机营养成分。据测定,淤泥含有机物质4.258%,含氮量0.314%,含磷量0.2%,含钾量1.205%。这些物质经细菌分解和在适当条件下被交换释放,可源源不断地供应水中氮、磷、钾等养分,被浮游植物等吸收利用,可以说淤泥是“池塘肥料的仓库”。生产实践证明,具有一定淤泥的池塘,池水较没有或很少淤泥的池塘容易变肥,浮游生物繁殖多,鲢,鳙等鱼产量高。
    在池塘施肥后,淤泥中所含的大量胶体物质,能吸附一部分有机物(如一些有机酸离子)和无机盐类(氮、磷酸、钾等离子)暂时保住这些肥分。以后再逐渐释放至水中,供浮游植物利用。因此,淤泥在这里起着一定的保肥和调节肥度的作用。新开池塘施肥后肥度和水质往往不稳,变化较大,主要就是缺乏足够的池塘淤泥。
    淤泥过多也会恶化水质,造成映氧死鱼。因为淤泥中的有机质分解需消耗大量氧,在缺氧条件下分解不完全,产生硫化氢、氨、有机酸等有害物。在夏,秋高温季节,遇到天气不正常,如下雷阵雨或突然转北风,池塘表层水温迅速降低,引起池水对流,上层含氧量较高的水传到下层去,下层水上升,还原性的有害中间产物被带向上层,一方面促使这些物质迅速氧化而大量消耗氧,造成整个池塘缺氧,另一方面这些物质也可能直接危害鱼类。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发生泛池,引起池鱼大批死亡。
    淤泥过多也容易发生鱼病。因为在缺氧还原条件下,酸性增加,水质恶化,病原体易繁殖,同时在不良环境中,鱼体抵抗力减弱,故容易发生各种疾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温热环境对养分需要量有何影响?

    正确答案: (1)能量冷应激和热应激均提高动物的能量需要量。猪;环境温度在温度适中区以下每下降1℃,20kg、20~60kg和60~100kg的生长肥育猪每天分别需增加14、27和38g饲料(12kJ.ME/g)以补偿热散失。鸡:生长鸡或产蛋鸡处在18~21℃环境温度以外时,温度每上升或下降1℃采食量降低或增加1.6-1.8%。(2)蛋白质和氨基酸温热环境不影响动物对蛋白质、赖氨酸及蛋氨酸的需要量,也不影响赖氨酸和蛋氨酸的利用率。但应根据采食量变化调整饲粮中蛋白质、氨基酸的浓度。
    (3)矿物质冷热应激时,动物体内代谢加强、某些矿物元素排泄增加,从而增加矿物质需要量。
    (4)维生素冷热应激均提高代谢率,并影响消化道中微生物对某些维生素的合成,因而增加维生素需要量。
    (5)水温热环境对动物的需水量影响很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淤泥对水质和鱼类有哪些影响?


    正确答案: 由于死亡的生物体(浮游生物、细菌等)、鱼类的粪便,残剩饲料和有机肥料等的不断沉积,加上泥沙混和,使鱼池底部逐渐形成一层淤泥。泥中含有大量有机物质,其成分很复杂,大致可分为非腐殖物质和腐殖物质类,非腐殖物质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腐殖物质主要是胡敏酸和富里酸,腐殖质是有机物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分解转化成简单的化台物,同时经过生物化学的作用又重新合成的复杂的和较稳定的有机化合物,呈黑色或黑褐色,是一种胶体物质,有巨大的表面能,能吸收并保持大量阳离子成分。它和土壤中的粘土矿粒一起,对水中一些离子状态的物质发生吸附作用,并能与其他离子代换而达到动态平衡。
    淤泥中含有大量有机物质和吸收固定的无机营养成分。据测定,淤泥含有机物质4.258%,含氮量0.314%,含磷量0.2%,含钾量1.205%。这些物质经细菌分解和在适当条件下被交换释放,可源源不断地供应水中氮、磷、钾等养分,被浮游植物等吸收利用,可以说淤泥是“池塘肥料的仓库”。生产实践证明,具有一定淤泥的池塘,池水较没有或很少淤泥的池塘容易变肥,浮游生物繁殖多,鲢,鳙等鱼产量高。
    在池塘施肥后,淤泥中所含的大量胶体物质,能吸附一部分有机物(如一些有机酸离子)和无机盐类(氮、磷酸、钾等离子)暂时保住这些肥分。以后再逐渐释放至水中,供浮游植物利用。因此,淤泥在这里起着一定的保肥和调节肥度的作用。新开池塘施肥后肥度和水质往往不稳,变化较大,主要就是缺乏足够的池塘淤泥。
    淤泥过多也会恶化水质,造成映氧死鱼。因为淤泥中的有机质分解需消耗大量氧,在缺氧条件下分解不完全,产生硫化氢、氨、有机酸等有害物。在夏,秋高温季节,遇到天气不正常,如下雷阵雨或突然转北风,池塘表层水温迅速降低,引起池水对流,上层含氧量较高的水传到下层去,下层水上升,还原性的有害中间产物被带向上层,一方面促使这些物质迅速氧化而大量消耗氧,造成整个池塘缺氧,另一方面这些物质也可能直接危害鱼类。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发生泛池,引起池鱼大批死亡。
    淤泥过多也容易发生鱼病。因为在缺氧还原条件下,酸性增加,水质恶化,病原体易繁殖,同时在不良环境中,鱼体抵抗力减弱,故容易发生各种疾病。

  • 第14题:

    以下关于营养对鱼类免疫应答的影响,不正确的是()

    • A、水域网箱比实验室水族箱饲养的鱼免疫应答弱
    • B、饵料中大量添加维生素C,对鱼类抗体产生有促进作用
    • C、饵料中维生素B12、维生素C、叶酸缺乏,鱼类因贫血影响抗体生成
    • D、饵料中添加含硫氨基酸(胱氨酸、半胱氨酸),提高鱼类免疫

    正确答案:A

  • 第15题:

    寒冷天气对饲料需要量有何影响?


    正确答案: 当温度降低于临界低温,(妊娠母猪栏内为65℉而群养母猪为55-60℉)要供给额外的饲料以满足增加的维持需要,否则,增重和胚胎发育所需的能量不够,
    指导性地讲,环境温度在65℉以下每天下降10℉,增添0.6磅玉米/高梁——大豆粕型日糖。这样,如果在65℉母猪保持良好体况需要4磅料,则在55℉维持体况就需要每日4.6磅饲料,直到温度低于60℉时,不铺垫草的群养母猪才需要额外添加饲料,对冬天养室外的母猪调整摄食进,要记住,如果母猪的睡觉区铺好垫草且无穿堂风,那么在寒冷有风的日子时而猪体周期的温度通常比外面的温度高。
    地板潮湿、有穿堂风,房舍隔热差均会使母猪的临界低温上升,这样维持需要的饲料就进一步上升,另外,在相同的环境温度下,瘦弱母猪比体况良好的母猪需要销多一点的饲料,因为它们减少体热损失的隔热机能较差。

  • 第16题:

    影响维生素需要量的因素有哪些?


    正确答案: ①动物本身:动物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动物的品种、生理状态、年龄、健康状况、营养水平及生产性能。通常高产动物维生素的需要量高于一般生产性能的动物。
    ②限制饲养:集约化饲养条件下,由于动物不能直接采食青绿多汁饲料,因此生产中应注意维生素的添加。
    ③应激、疾病、不良环境因素:集约化生产时,由于动物的饲养密度大,可造成动物的应激反应及疾病的发生,尤其在夏季表现尤为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动物对多种维生素的需要量会有明显的增加。
    ④维生素拮抗物:维生素拮抗物会干扰维生素的活性,甚至使维生素失活,因此在调整维生素供给量时,必须考虑维生素拮抗物的影响。
    ⑤抗菌素的使用:抗菌素的使用会改变消化道的微生物区系,减少或抑制某些维生素的合成,使动物对这些维生素的需要量增加。如磺胺类药物会使动物对维生素B7、B11、K的需要量提高。
    ⑥日粮中其它营养素的水平:采食低脂日粮,会导致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障碍,同时提高与碳水化合物代谢有关的维生素B1、B7的需要量。
    ⑦体内维生素的储存:由于脂溶性维生素在体内可贮存,大量供给动物脂溶性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A、D会导致维生素中毒,因此对于这些维生素应适量供应。

  • 第17题:

    对维生素A,犬的需要量不大,无需补充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8题:

    问答题
    影响鱼类对维生素需要量的有哪些因素?

    正确答案: (1)维生素在饲料中以某种不能被鱼、虾类利用的结合态存在,如谷物糠麸中的泛酸、烟酸含量虽很高,
    但由于它们以某种结合态存在,因而利用率较低;
    (2)维生素吸收障碍。饲料中含有适量的脂肪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而B12的吸收则有赖于胃肠壁产生的一种小分子粘蛋白(内因子)的存在,如果这些与维生素吸收有关的物质缺乏或不足,则会显著降低维生素的吸收率;
    (3)饲料中存在与维生素相拮抗的物质(抗维生素),从而削弱甚至抵销了维生素的生理功用,导致维生素缺乏症;
    (4)由于绝大多数维生素性质极不稳定,在饲料贮藏加工过程中往往会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时这种破坏是十分严重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维生素的需要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正确答案: ⑴饲养方式(如集约化与传统散养);
    ⑵动物生理状况;
    ⑶生产水平;
    ⑷体内储备;
    ⑸疾病(尤其是肠道疾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水温对鱼类行为有哪些影响?这些影响对渔业生产有什么作用?

    正确答案: 水温影响鱼类洄游移动。渔汛开始的时间鱼类集群的大小以及渔期的长短,与渔场温度有关。鱼群的移动和集群与水温的水平梯度有关,渔场的选择。水温对鱼类产卵前期和产卵期间表现有影响。水温对鱼类的索饵强度有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影响维生素需要量的因素有哪些?

    正确答案: ①动物本身:动物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动物的品种、生理状态、年龄、健康状况、营养水平及生产性能。通常高产动物维生素的需要量高于一般生产性能的动物。
    ②限制饲养:集约化饲养条件下,由于动物不能直接采食青绿多汁饲料,因此生产中应注意维生素的添加。
    ③应激、疾病、不良环境因素:集约化生产时,由于动物的饲养密度大,可造成动物的应激反应及疾病的发生,尤其在夏季表现尤为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动物对多种维生素的需要量会有明显的增加。
    ④维生素拮抗物:维生素拮抗物会干扰维生素的活性,甚至使维生素失活,因此在调整维生素供给量时,必须考虑维生素拮抗物的影响。
    ⑤抗菌素的使用:抗菌素的使用会改变消化道的微生物区系,减少或抑制某些维生素的合成,使动物对这些维生素的需要量增加。如磺胺类药物会使动物对维生素B7、B11、K的需要量提高。
    ⑥日粮中其它营养素的水平:采食低脂日粮,会导致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障碍,同时提高与碳水化合物代谢有关的维生素B1、B7的需要量。
    ⑦体内维生素的储存:由于脂溶性维生素在体内可贮存,大量供给动物脂溶性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A、D会导致维生素中毒,因此对于这些维生素应适量供应。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以下关于营养对鱼类免疫应答的影响,不正确的是()
    A

    水域网箱比实验室水族箱饲养的鱼免疫应答弱

    B

    饵料中大量添加维生素C,对鱼类抗体产生有促进作用

    C

    饵料中维生素B12、维生素C、叶酸缺乏,鱼类因贫血影响抗体生成

    D

    饵料中添加含硫氨基酸(胱氨酸、半胱氨酸),提高鱼类免疫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维生素的需要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正确答案: 1、总的需要量与机体内能够合成的量的关系
    2、不同营养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如色氨酸对烟酸的转化补充作用;
    3、环境条件的影响;
    4、某些疾病或长期高烧也会增加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量。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