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福利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定理”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经济学方法论的两个基本特点。


    参考答案:

    1.经济学方法论的定义:从本学科层面看,经济学方法论就是关于经济学研究中有关方法的理论;而从整个科学体系看,经济学方法论就是科学方法论在经济学领域中的应用。
    经济学方法论的两个基本特点。虽然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都使用一些共同的思维方法,如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然而,由于研究对象的差异,这些方法在不同的研究领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形式。
    2.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一些著名科学家,包括计算机和经济竞赛论的创始人冯·诺意曼,都认为经济学是一门远比数理科学复杂的学问。原因在于它并非简单地面对物与物的关系,还面对物与人和人与人的关系。
    3.研究过程中的立场制约。
    自然科学能够进行重复实验用以获取客观的经验材料,而经济学则更多地要从社会调查、查阅历史文献中得出结论。这就使得研究结论受到研究者的自身立场(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说到的阶级性)、取材范围和观察角度的制约。


  • 第2题:

    简述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理论。


    正确答案: 依据边沁所提出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福利”这一功利原则,庇古假定在收入分配中有一个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起作用。同样一英镑收入对穷人和富人的效用是不相同的,穷人一英镑收入的效用大于富人一英镑收入的效用。一个人越富裕,它用作消费的收入在全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相对富裕的人失去一定数量的收入,从满足本身需要的角度来说,对他只是比较微弱的牺牲;而相对贫困的人,如果获得同样数量的收入,就能满足他比较迫切的需要。因此,他认为,把收入从相对富裕的人转移到相对穷人的手中,从整体来说,就一定能够得到更大的满足,会增加一国的经济福利。

  • 第3题:

    简述新福利经济学的福利命题。


    正确答案: 新福利经济学根据帕累托最优状态和效用序数论提出了自己的福利命题:个人是他本人的福利的最好判断者;社会福利取决于组成社会的所有个人的福利;如果至少有一个人的境况好起来,而没有一个人的境况坏下去,那么整个社会的境况就算好了起来。

  • 第4题:

    论述福利经济学、福利国家论和福利制度的基本观点。


    正确答案: 福利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国民收入总量越大,福利也越大;收入越平均,福利也越多。在国民收入分配方面,同等数量的收入或货币,对于穷人的“边际效用”要比富人的大。因此主张实行均等化政策。
    福利国家论的基本观点:
    1.收入均等化,通过对不同收入阶层的赋税差别来实现再分配;
    2.社会福利化,即通过国家提出一整套津贴补助、社会保险和公共救济制度,以期实现“现代自由民主”的国家,即高福利型国家;
    3.充分就业化,
    4.国有化和计划化、工程社会化,
    5.混合经济论。
    福利国家制度是社会学家威廉•贝弗里奇在英国政府委托下提出的《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报告的实践。1945年,英国工党执政,以部分工业国有化、实现充分就业和社会福利为纲领,并先后实行了社会保险、工业伤亡、家庭补助、社会保健四种社会福利法案。

  • 第5题:

    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政府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正确答案:正确

  • 第6题:

    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


    正确答案: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也叫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会自动产生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 第7题:

    判断题
    第一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不成立时,就会有市场失灵。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多选题
    以下哪些理论可以解释“政府失灵”问题?()
    A

    委托代理理论

    B

    X-低效率

    C

    官僚经济学

    D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E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


    正确答案: D,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论述福利经济学、福利国家论和福利制度的基本观点。

    正确答案: 福利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国民收入总量越大,福利也越大;收入越平均,福利也越多。在国民收入分配方面,同等数量的收入或货币,对于穷人的“边际效用”要比富人的大。因此主张实行均等化政策。
    福利国家论的基本观点:
    1.收入均等化,通过对不同收入阶层的赋税差别来实现再分配;
    2.社会福利化,即通过国家提出一整套津贴补助、社会保险和公共救济制度,以期实现“现代自由民主”的国家,即高福利型国家;
    3.充分就业化,
    4.国有化和计划化、工程社会化,
    5.混合经济论。
    福利国家制度是社会学家威廉•贝弗里奇在英国政府委托下提出的《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报告的实践。1945年,英国工党执政,以部分工业国有化、实现充分就业和社会福利为纲领,并先后实行了社会保险、工业伤亡、家庭补助、社会保健四种社会福利法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论述福利经济学定理。

    正确答案: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从交换的角度看,当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时,对于任意一个消费者而言,对应于既定的市场价格,他所选择的两种商品的最优数量处于边际替代率等于商品价格比的组合点上。从生产方面来看,每个厂商都将把生产要素投入确定在最优组合点上,即生产要素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要素价格比。在一个完全竞争市场,由于产量的价格等于其边际成本,因而两种产品的边际转换率等于相应的价格比。因此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符合帕累托最优的条件,即完全竞争是有效率的。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同时,如果经济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也可以存在一组一般均衡价格使得该价格恰好达到上述状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正确答案: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是指任何竞争性市场均衡都是有效率的。也就是说,如果所有的个人和企业都是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价格接受者,则竞争性均衡是帕累托有效的。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隐含了以下三层意思:
    (1)竞争均衡的结果是帕累托有效的,但它与分配无关,利润最大化只能保证效率,不能保证公平。
    (2)竞争均衡是帕累托有效均衡,只有在竞争均衡实际存在时才有效,因此排除了较大的规模收益递增的区域。
    (3)假定任何一家厂商的选择并不影响它们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即不存在生产的外部效应和消费的外部效应。
    这一思想来自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原理。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1776年)中写道:“每个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地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决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要大。”亚当·斯密的这个思想包含着三个要点:①追求个人利益是人类从事经济活动的主要动力;②竞争这只看不见的手自发地将各种个人利益转变为一种共同利益;③对国民财富的增长来说,政府对经济管得越少越好。福利经济学继承了亚当·斯密的思想,认为自由放任可以自发地导致共同利益的增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新福利经济学的福利命题。

    正确答案: 新福利经济学根据帕累托最优状态和效用序数论提出了自己的福利命题:个人是他本人的福利的最好判断者;社会福利取决于组成社会的所有个人的福利;如果至少有一个人的境况好起来,而没有一个人的境况坏下去,那么整个社会的境况就算好了起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证明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叙述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并说明它的含义.


    答案:
    解析: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确保竞争市场会使贸易利益达到最大,即一组竞争市场所达到的均衡分配必定是帕累托有效配置。这样的配置不可能有任何其他合意的特征,但一定是有效的。 (2)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是指如果所有交易者的偏好呈凸状,则总会有一组这样的价格,在这组价格上每一帕累托有效配置是在适当的配置禀赋条件下的市场均衡。即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每一帕累托有效配置均能达到竞争均衡: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意指分配与效率问题可分开来考虑。任何帕累托有效配置都能得到市场机制的支持。市场机制在分配上是中性的,不管商品或财富公平分配标准如何,都可利用竞争市场来获得这种市场机制。 价格在这种市场体制中起着两种作用。一是配置作用,即表明商品的相对稀缺性;一是分配作用,即确定不同的交易者购买各种商品的数量。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认为这两种作用可以区分开来,即可重新分配商品的赋有量来确定个人拥有多少财富,然后,再利用价格来表明商品的相对稀缺性。 其政策含义是通过实行不同价格来进行收入再分配的做法实为无效的下策。

  • 第14题:

    简述福利经济学的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 福利经济学的主要特点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也就是根据已确定的社会目标,建立理论体系;以边际效用基数论或边际效用序数论为基础,建立福利概念;以社会目标和福利理论为依据,制定经济政策方案。

  • 第15题:

    论述福利经济学、福利国家论和福利国家制度的基本观点。


    正确答案: 在社会保障学形成过程中,西方出现了所谓“福利国家论”、“福利国家制度”和“福利经济学”三种理论°
    ①福利经济学°1920年庇古《福利经济学》一书出版,标志着福利经济学的产生°福利经济学基本观点:国民收入总量越大,福利也越大,收入越平均,福利也越多,在国民收入分配方面,同等数量的收入或货币,对于穷人的“边际效用”要比富人大°因此,主张实行收入均等化政策°
    ②福利国家论°福利国家论主张:
    A.收入均等化,通过对不同收入阶层的赋税差别来实现再分配;
    B.社会福利化,即通过国家提出一整套津贴补助、社会保险和公共救济制度,包括失业救济、退休金、养老金、家庭补助、医疗保险、卫生保险、住房补贴以及文化、教育等社会服务或设施等,以期实现“现代自由民主”的国家,即高福利型的国家;
    C.充分就业化;
    D.国有化和计划化、工程社会化;
    E.混合经济论。
    ③福利国家制度。1942年11月,英国社会学家威谦?贝弗里奇在英国政府的委托下提出了《社会保障及相关服务》的著名报告。这被称为贝弗里奇报告°贝弗里奇报告的实践即为“福利国家制度”。1945年,英国工党执政,以部分工业国有化、实现充分就业和社会福利为纲领,并先后施行了社会保险、工业伤亡、家庭补助、社会保健四种社会福利法案。

  • 第16题:

    第一福利经济学定理


    正确答案: 是指在经济主体的偏好被良好定义的条件下,带有再分配的价格均衡都是帕累托最优的。而作为其中的特例,任意的市场竞争均衡都是帕累托最优的。

  • 第17题:

    以下哪些理论可以解释“政府失灵”问题?()

    • A、委托代理理论
    • B、X-低效率
    • C、官僚经济学
    • D、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 E、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

    正确答案:A,B,C

  • 第18题:

    简述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和第二定理的内容。


    正确答案: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是指经济主体的偏好被良好定义的条件下,带有再分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的一般均衡都是帕累托最优的。即自由市场在均衡时,是帕累托有效的。第一定理是讲如果企业都追求利润,每个个人都追求自己的效益最大化,市场自然就可以达到一个社会最优的资源配置。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是指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政府所要做的事情是改变个人之间禀赋的初始分配状态,其余的一切都可以由市场来解决。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每一帕雷托有效率配置均能达到竞争均衡。它表明分配与效率是可以分开来考虑的,任何帕雷托有效率配置都能得到市场机制的支持。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述福利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定理

    正确答案: ①第一定理:在特定的情况和条件下,竞争性经济是符合帕累托效率的。在完全竞争、没有外部性、信息完全相等条件之下,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可以引致帕累托最优状态。
    ②第二定理:给定适当的初始再分配,任何一种符合帕累托效率的资源配置都可以通过竞争性市场机制来实现。换言之,如果有一种资源配置是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所最偏好的,那么只要政府对财富的初始禀赋进行再分配,其后竞争性的市场机制运作就可以实现帕累托效率的资源配置。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福利经济学的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 福利经济学的主要特点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也就是根据已确定的社会目标,建立理论体系;以边际效用基数论或边际效用序数论为基础,建立福利概念;以社会目标和福利理论为依据,制定经济政策方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新福利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1)新福利经济学主张效用序数论。
    (2)新福利经济学根据帕累托最优状态和效用序数论提出了自己的福利命题。
    (3)新福利经济学家认为福利经济学应当研究效率而不是水平,只有经济效率问题才是最大福利内容。
    (4)补偿原则是新福利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名词解释题
    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

    正确答案: 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也叫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会自动产生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经济学方法论的两个基本特点。

    正确答案: 1.经济学方法论的定义:从本学科层面看,经济学方法论就是关于经济学研究中有关方法的理论;而从整个科学体系看,经济学方法论就是科学方法论在经济学领域中的应用。
    经济学方法论的两个基本特点。虽然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都使用一些共同的思维方法,如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然而,由于研究对象的差异,这些方法在不同的研究领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形式。
    2.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一些著名科学家,包括计算机和经济竞赛论的创始人冯·诺意曼,都认为经济学是一门远比数理科学复杂的学问。原因在于它并非简单地面对物与物的关系,还面对物与人和人与人的关系。
    3.研究过程中的立场制约。
    自然科学能够进行重复实验用以获取客观的经验材料,而经济学则更多地要从社会调查、查阅历史文献中得出结论。这就使得研究结论受到研究者的自身立场(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说到的阶级性)、取材范围和观察角度的制约。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