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指出了道德发展是青少年重要的发展项目,也是社会工作者重要的工作任务。

题目

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指出了道德发展是青少年重要的发展项目,也是社会工作者重要的工作任务。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正确
更多“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指出了道德发展是青少年重要的发展项目,也是社会工作者重要的工作任务。”相关问题
  • 第1题:

    有些行为偏差的青少年思考问题的方式是以个人为中心,认为考试偷抄别人的答案只是一点点欺骗罢了,通过考试是最重要的。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这些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处于(  )阶段。

    有些行为偏差的青少年思考问题的方式是以个人为中心,认为考试偷抄别人的答案只是一点点欺骗罢了,通过考试是最重要的。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这些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处于(  )阶段。

    答案:B
    解析:

  • 第2题: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答案:
    解析:
    (一)道德发展的实质所谓道德发展就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掌握是非判断标准以及按该标准表现道德行为的过程。(二)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①第一水平:前习俗道德水平(学前至小学低中年级)——主要是以自我中心为基础的道德推理水 平,即着眼于自身行为的具体结果。包括惩罚与服从阶段(第一阶段)和个人的工具主义目的与交易阶段(第二阶段)。②第二水平:习俗道德水平(小学高年级开始至青年期)——这一阶段的个体已经内化了社会规则,其道德推理着眼于满足社会期望。包括好孩子道德观(第三阶段)、法律一秩序道德观(第四阶段)两个阶段。③第三水平:后习俗道德水平(青年末期开始)——这一阶段的个体是基于内心的一套标准进行道德推理,即着眼自我接受的道德原则,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标准。包括社会契约理论(第五阶段)和全面的道德原则(第六阶段)两个阶段。

  • 第3题:

    以下关于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种理论是根据美国社会的情况作出的划分
    B.该理论中的每个阶段是人的一生道德发展的必经阶段,且具有不可逆性
    C.科尔伯格认为人的各个道德发展阶段持续的时间不一致
    D.科尔伯格的理论反映出人的道德发展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

    答案:B
    解析:
    科尔伯格的这种研究是根据美国的社会情况作出的划分,向我们勾画出了道德发展是一种连续变化过程。科尔伯格认为,这些发展顺序是一定的,不可颠倒的,各个阶段的时间长短是不相等的。

  • 第4题:

    科尔伯格是()的创立者。

    • A、认知发展理论
    • B、道德发展理论
    • C、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 D、人格发展理论
    • E、系统理论

    正确答案:B

  • 第5题:

    按照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青少年应该处于后习俗道德水平。


    正确答案:正确

  • 第6题:

    按照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青少年应该处于()。

    • A、后习俗道德水平
    • B、前习俗道德水平
    • C、习俗道德水平
    • D、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A

  • 第7题:

    按照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青少年应该处于习俗道德水平。


    正确答案:正确

  • 第8题:

    论述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水平理论的主要观点。


    正确答案: 科尔伯格继皮亚杰之后对儿童品德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系统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科尔伯格对皮亚杰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改进,应用道德两难论的方法研究道德的发展问题。这种方法也称两难故事法。故事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情境,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的人物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进行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原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科尔伯格通过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1)前习俗水平(0—9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和许多犯罪的青少年在道德认识上都处于前习俗水平。
    (2)习俗水平(9—15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总是尽量按这种要求去思考。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青少年和成人的道德认识处于习俗水平。
    (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又称原则水平,达到这一道德水平的人,其道德判断已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是有了更普遍的认识,想到的是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并已将此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后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处于这一水平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在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
    第六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在根据自己选择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时,认为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在这个阶段上,他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

  • 第9题:

    判断题
    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指出了道德发展是青少年重要的发展项目,也是社会工作者重要的工作任务。()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正确答案: 科尔伯格把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改为道德两难故事法,在道德判断的发展方面鉴别出了6个阶段。他将这些阶段划分成3种道德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每一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即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
    阶段1: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
    阶段3: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
    阶段4: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阶段6: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依据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处于哪一阶段,如何根据这一段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的特点开展道德教育?

    正确答案: 后习俗水平,此阶段的青少年能够依据自己选定并遵循的伦理原则和价值观进行道德判断,认为不违背多数人的意愿、不损害多数人的幸福、不违背普遍的道德原则的行为就是最好的行为。处于后习俗水平的青少年,已经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该水平由两个阶段组成:社会契约取向和普遍伦理取向。
    第一,教育者的言行一致。教育者的行为就是其向学生讲解道德规范的意义的最好例证。教育者言行一致,使学生认识到,按照道德规范去行动是值得的,是正当的;反之,教育者言行不一致,就会使学生对道德规范产生质疑。
    第二,在道德实践中获得与道德规范要求相符合的道德经验。学生在道德实践中可以加深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亲眼看到自己的道德行为带来有益于他人或集体的积极后果,不仅能获得生动的道德情感体验,而且因道德知识一再被道德实践所证实,从而更加相信道德规范的正确性,这就为道德信念的建立打下了经验基础。
    第三,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做出道德评价。结合具体的道德情境,对照道德准则的要求,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做出评价和反思,有利于道德经验得到概括和整合,从而增强道德观念对自己今后行为的支配力。
    第四,获得社会反馈。学生在集体中的行为经常会受到舆论的褒贬和教育者的奖惩,这种社会反馈一方面激发了学生按道德准则行动的动机;另一方面又不断向学生传递了关于道德行为价值的信息。当学生看到自己因做出利他行为而赢得全班的尊重时,他就会对执行道德规范的必要性深信不疑。为了形成道德信念,社会反馈的一致性非常重要。如果对待学生的同一行为,社会反馈信息不一致,诸如学校的看法与家长的看法不一致,教师的观点与某些学生的观点不一致,就会给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确证带来困难。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判断题
    按照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青少年应该处于后习俗道德水平。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答案:
    解析:
    (1)前习俗水平(0~9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能会作出这样两种不同的反应:赞成者认为,他可以偷药,因为他先提出请求,又不偷大的东西,不该受罚;反对者则会说,偷药会受到惩罚。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如他们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能会有这样的说法:赞成者会说,他的妻子需要这种药,他需要同他的妻子共同生活;反对者则会说,他的妻子在他出狱前可能会死,因而对他没有好处。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和许多犯罪的青少年在道德认识上都处于前习俗水平。(2)习俗水平(9~15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总是尽量按这种要求去思考。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这一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会说,他做的是好丈夫应做的事;反对者则说,他这样做会给家庭带来苦恼和丧失名誉。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该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会说,不这么做 ,他要为妻子的死负责;反对者会说,他要救妻子的命是应该的,但偷东西犯法。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青少年和成人的道德认识处于习俗水平。(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又称原则水平,达到这一道德水平的人,其道德判断已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是有了更普遍的认识,想到的是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并已将此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后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 第14题:

    心理学家(  )运用“道德两难”故事研究出道德发展阶段论

    A.德国的赫尔巴特
    B.美国的艾里克森
    C.美国的科尔伯格
    D.德国的科尔伯格

    答案:C
    解析:
    科尔伯格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来推断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他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他还设计了相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其中,典型的故事是“海因兹偷药”的故事。

  • 第15题:

    按照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青少年应该处于后习俗道德水平。

    A

    B



  • 第16题:

    科尔伯格采用()研究了儿童的道德发展和教育问题,提出了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及其道德教育模式。


    正确答案:“道德两难法”

  • 第17题:

    道德认识发展模式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

    • A、科尔伯格
    • B、拉思斯
    • C、哈明
    • D、西蒙

    正确答案:A

  • 第18题:

    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指出了道德发展是青少年重要的发展项目,也是社会工作者重要的工作任务。()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9题:

    概述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的要点。


    正确答案:(1)皮亚杰的两个阶段理论
    皮亚杰用讲故事的临床访谈法对5~13岁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进行了研究,他将道德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
    ①他律道德,大约出现在5~8岁,以学前儿童居多数。这一阶段儿童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守规范、服从权威就是对的。他们对行为对错的判断只看重行为后果(打破杯子多就是更坏),不考虑行为意向,因而称为道德现实主义。
    ②自律道德,约始于9岁以后,约在小学中年级。这一阶段的儿童不再盲目服从权威,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同样的行为,是对是错,除看行为后果之外,还要考虑当事人的动机,因而称为道德相对主义。
    (2)科尔伯格的三阶段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采用两难故事法,把道德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①前习俗水平(4~10岁)
    阶段1:惩罚定向。强调对权力的服从,行为无所谓好坏,由可能受到的惩罚来评价。
    阶段2:寻求快乐定向。行为是否正确由一个人自身的需要决定。对他人需要的关心一般是出于互惠的目的,而不是出于忠诚、感激或公正。
    ②习俗水平(10~13岁)
    阶段3:好孩子定向。强调“好的表现”,好的行为是使群体中的其他人感到愉快,或者是能受到表扬的行为。
    阶段4:权威定向。强调遵守法律、执行命令、服从权威、履行职责以及符合社会规范。
    ③后习俗水平(13岁以后)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规范是可以质疑的,是为了群体利益和民主而存在的。对法律和规范的支持是基于理性的分析和相互的协定。
    阶段6: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以自己选择的伦理准则指导行为,这些准则有着综合性、全面性和普遍性。公正、尊严和平等被赋予很高的价值。

  • 第20题: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提出,道德发展的三个级别是前习俗道德期()、()


    正确答案:习俗道德后;习俗道德

  • 第21题:

    判断题
    按照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青少年应该处于习俗道德水平。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论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正确答案: 科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水平一:前习俗道德水平。
    阶段一:以服从与惩罚为取向。
    阶段二:以工具性目的为取向。
    水平二:习俗道德水平。
    阶段三:以“好孩子”为取向。
    阶段四:以维持社会秩序为取向。
    水平三:后习俗道德水平:
    阶段五:以社会观念为取向。
    阶段六:以价值观念为取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按照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青少年应该处于()。
    A

    后习俗道德水平

    B

    前习俗道德水平

    C

    习俗道德水平

    D

    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填空题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提出,道德发展的三个级别是前习俗道德期()、()

    正确答案: 习俗道德后,习俗道德
    解析: 暂无解析